menu
加入书架

父亲的儿女心

作者: 童星 点击:181 发表:2025-06-30 10:03:53 闪星:0

  我们家有兄妹四人,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家庭来说,这么多子女,算不上多,但也算不上少。

  打记事起,父母便终日为生计奔波,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更是挑起了最重的担子。在物资匮乏、缺衣少食的岁月里,温饱成了众多家庭的头等难题,而家底单薄的我们家,这问题尤为突出。每到青黄不接之时,我们家装口粮的坛子几乎三天两头见底,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都是常有的事。望着我们几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父亲不是在借粮就是在借粮的路上。彼时,在粮站工作的姑父成了我们家的“及时雨”。多年后,父亲仍感慨:“若不是你们姑父相助,我们家的几张嘴是糊不圆的,这份恩情,你们千万不能忘。”

  命运无常,正当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母亲却被病魔无情夺走了生命。原本由父母共同支撑的家,瞬间只剩父亲一人独挑大梁。中年丧妻的剧痛,没有击垮父亲。别人都为我们家的未来捏一把汗,父亲却咬着牙、挺直脊梁,扛起家庭重任。他总说:“天无绝人之路,没有过不去的坎。”自此,父亲开启了既当爹又当娘的艰辛征程。

  犹记分田到户的那会儿,家中无耕牛、缺劳力,父亲便用铁锹,一铲一铲翻地播种;庄稼成熟,他又手持镰刀,起早贪黑收割。为了不耽误农时,父亲总是算计着过日子。忙完地里的活儿,一日三餐、缝补浆洗、柴米油盐,桩桩件件,全压在父亲肩头。那时的父亲,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日夜不停地为这个家操劳。

  父亲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即便日子再难,也要为我们创造读书的机会。在他心里,儿女不是负担,而是家庭的希望,只有把孩子培养出来,这个家才有盼头。

  不久,在经历了两次高考失利后,大哥走出了校门。看着辛苦读书近十年却前途未卜的大哥,父亲满心不甘。他四处托人、多方奔走,终于为大哥谋得本村小学代课教师一职。也正是这个机会,让大哥一步步从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娶妻生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是家中老二,高中毕业后投身军营。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谨记父亲的叮咛和嘱托,由青涩小伙成长为合格军人,还考上了军校,直至晋升为中校军官。弟弟也追随我的脚步,参军入伍,走进军校,成为一名海军舰艇军官。

  父亲多年的含辛茹苦,让我们兄弟三人跳出了苦海,各自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然而,妹妹却早早辍学,助力父亲扛起家庭重担。对于妹妹的牺牲,父亲始终心怀愧疚,这份遗憾,成了他心里难以释怀的结。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便我们让他安享晚年,可只要身体允许,他仍然坚持外出打零工,为自己挣些零花钱,不愿给我们增添负担。那代人骨子里的纯朴与坚韧,在父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反复劝说下,父亲在过完八十岁生日后才真正放下劳作,安心养老。

  可惜,八十四岁那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合并早年的肺部疾病,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一天,他已气若游丝,却仍不忘叮嘱:“你们把日子过好,把孩子带好……”

  如今,父亲已远去,可他佝偻着身体的背影却令我难忘,对我们的教诲犹在耳畔。唯有把他老人家严于律己、自立自强的家风传承下来,方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不负他一生的心血与期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家兄妹四人,母亲早逝,几个孩子由父亲含辛茹苦地养育成人。那时的农村家庭,没有母亲操持,父亲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幸好几个孩子懂事知事,在父亲“严于律己、自立自强的家风”教育下也都出落得自立自强。这篇文字质朴无华,写出父亲一心为儿女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