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从未远去,张良为新中国电影爆破前行
今天,参加张良先生从影七十周年,我来学习和致敬!
当张良手中擎起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复活在银幕上。为了新中国前进!迸发出张良心中的呐喊,15岁参军,18岁入党,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23岁他用灵魂拷贝了董存瑞的灵魂。从此,董存瑞没有远去,成为几代人建设新中国,排除任何阻碍的精神支柱。
我从小看《董存瑞》想当兵。我当兵复员后到长影,《董存瑞》是我学习编剧的经典。我见过编剧丁洪和导演郭维,见到张良老师是在华表奖评委会。他坚守正义,主持公道,敢说真话,不受干扰。
(张良先生 左)
长影导演齐兴家早对我说过:“电影界少有像张良这样说真话的好人!” 张良先生 1957年长影反右扩大化,沙蒙、郭维、吕班被打成“右派反党集团”,包括齐兴家在内72人成了阶级敌人。在沈阳军区的张良,实在不能理解。
当张良手中擎起炸药包,要炸毁戴在革命同志身上的精神枷锁。他为《董存瑞》导演郭维鸣不平:这些抗战老同志,怎么一夜之间成为右派阶级敌人?面对不公与谬误,在众人沉默,有人落井下石之时,他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敢于发出不平之声,如同黑夜中的惊雷,寒冬里的阳光,传遍电影界。为此他付出一生中惨重的代价,从留党察看到行政降级,从漏网右派到定性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清出八一厂。历史会永远记住在关键时刻为公理发声的人,张良以非凡的勇气、骨气、胆气和为人的义气,敢说真话,他就是舍身与真理同归,忘我与正义共存的董存瑞!
(张良先生与王静珠女士夫妇)
当张良手中擎起炸药包,去珠影转型做编剧、导演,与王静珠老师并肩成为“改革题材的爆破手”!第一部《梅花巾》打入世界的眼帘;第一个涉足《少年犯》禁区,让服刑人员出演;《白粉妹》敢于揭露毒品之殇;《雅马哈鱼档》展现广州个体户的创业,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精神预演”。特别是,王静珠老师创办“王氏剧本公司”,敢为天下之先。他们夫妇不是走在路上的人,是炸开道路的人。创作就是要突破禁区,电影才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在我们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第五届表彰中,授予王静珠老师编剧终身成就奖。面对海报不给编剧署名,张良老师当场怒斥,这太不像话了!没有剧本哪有电影,没有电影还有海报吗?不给编剧署名,这是违法的。当电影界明知这是普遍存在的不公,事不关已,己不管事,集体沉默,只有张良敢于发声。他的炸药包,就是敢炸那些不公和违法,展现艺术家高尚的良心和勇气。
张良老师、王静珠老师!七十年的电影创作中,你们创造了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炸碉堡”的精神。我坚信,只要有张良敢于炸掉一切思想暗堡的勇气,闯别人不敢走的无人区,世界将会再次看到珠影厂创造的“中国唯一、世界没有”的电影故事。国人也会看到,董存瑞从未远去,就在广东!就在身边!
【编者按】张良先生从影七十载,用三次“擎起炸药包”的壮举,书写了震撼人心的传奇篇章。银幕上,他复刻英雄灵魂;现实中,他为公理发声;创作中,他打破题材壁垒。他与王静珠女士携手,以开拓者的姿态在电影领域披荆斩棘,让中国电影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坚守正义的品格,让他不仅成为电影界的标杆,更让董存瑞精神在新时代有了具象化的传承载体,激励着后来者在艺术与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