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话粮站
又是一年麦收时,如今的收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告别了镰刀割和肩挑人拉在场地里套着牲口碾打。如今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轰轰隆隆,一大片成熟的麦子,霎时就被收完装车运回家。地头上,就有商贩等候收买,如果先拉回去晾晒麻烦,就可以讲好价钱就地出售。而在过去,收回的麦子,通过碾打、晾晒后,才能装车送到公社的粮站去缴公粮。
关于粮站,日前,与一文友交谈,谈到当地的许多文物古迹,谈到了台头庙、琉璃庙、高楳庙、后土祠等等,我们有一个同感,那就是,这些保存下来的古老的庙宇,都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做过粮站或者学校。台头庙,曾经是城关粮站,琉璃庙曾经是樊村粮站,后土庙曾经是古垛村的粮库,南午芹的东岳庙曾经是河津十一完小。
粮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在共和国前五十年的辉煌岁月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保障广大人民的生活,保障经济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河津的粮站隶属于河津市粮食局,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人民公社化时期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时,河津粮食局直属粮站有三个,下属基层粮站有十个,各基层粮站分别设立在全县10个人民公社所在地。粮站在当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夏收和秋收时节,粮站门前车水马龙,四面八方的农民们,挑着粮担、推着独轮车、拉着小平车,赶着大马车,装满晾晒好的小麦、玉米等粮食,来到粮站缴公粮,那场面,非常壮观,非常感人。
在我的记忆中,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忆深刻的粮站是僧楼粮站和樊村粮站。我曾经在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和担任教师时期,都曾与粮站打过交道。特别是僧楼粮站,在我转为公办教师后,是我的粮油副食品供应的主管单位。
僧楼粮站,位于僧楼大街僧楼剧院西边,座北面南,是一处新建的粮库,1972年成立。占地面积7049平方米,建筑面积973平方米,里面建有多座粮库,有的是平房,有的是圆柱形状,粮库的顶端是用水泥铺的,可以晒粮食,还留有通风口,粮食晒干后,可以通过通风口直接送到粮库。僧楼粮站主要负责僧楼乡粮食收购及粮油经销业务。粮站有两条用红漆书写的大标语:“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
最早走进粮站,还是在小学时期。那时候家里每年都要养一头猪,在猪长到100多斤出栏的时候,父亲就让我用小平车拉着猪送到僧楼食品公司缴售。僧楼食品公司在僧楼大街剧院的南面,食品公司把猪过秤后,根据猪的斤数和肥瘦评好等级,然后开具发票,付给现款。票据一式四份,其中有一份是给粮站的。僧楼粮站距离食品公司约50米,我拉着小平车,带着票据来到粮站,粮站依据票据从粮库里给我秤出养猪补助的粮食。补助粮的数量不等,也是根据缴售的猪的斤数和等级算出来的。补助粮一般是玉米,但也有时候给的是高粱或者是干红薯片。
上高中后,每半年要到粮站领一次补助小麦面粉。记得当时上高中时期,农村粮食产量还很低,分的口粮还不够吃。当时国家很重视高中以上学生的生活,很重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个月都发助学金和粮食补助。助学金是评选的,每个月最多的大概是5元吧,最少的是3元,记不太清了。粮食补助人人都有,据说是根据本人本村分的口粮折算后,每月补够30斤面粉,面粉全部是上好的小麦白面粉。在学校上灶的同学每个月领一次,有学校总务出统一办理。我们上的是水灶,也就是从家里背着馍馍,学校的灶房给笼热一下。所以,我们的粮食补助每半年领一次,每次能领三四十斤白面粉。补助面粉不是白给的,要掏钱,但很便宜,具体价格不太清楚了,大概一斤面粉一毛多钱吧。
八十年代初,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去粮站缴过一次公粮。那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位青年女教师。那年已经包产到户了,家家户户都得缴公粮。新来的女教师是僧楼粮站站长的女儿,收麦后她发动我们积极缴公粮,校长也给我们开会,一定要响应国家号召,完成缴公粮任务。我们很受鼓舞,趁天气好,晒干小麦,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统一拉着小麦去僧楼粮站缴公粮。缴公粮的人很多,队伍排到大街上,站长的女儿就给我们打来一茶壶开水让我们解渴。直到傍晚的时候,才挨到我们过秤,算账,入库,完成了缴粮任务。
1986年我转为公办教师,办好转正手续后,第一件事情还要把户口迁到联合学区的户口簿上,联合学区再把户口变动情况报送给僧楼粮站。从此以后,我的生活开始由学校总务统一在粮站办理。米、面、油、副食品,全部由粮站供应。学校总务每月到粮站办理一次,不用本人操心。只有到节日或者年关的时候,一些副食品供应需要本人亲自办理。
樊村粮站成立于1953年,位于樊村东边的玄帝庙,因为该庙的砖瓦和装饰件全部用五颜六色的琉璃,看上其金碧辉煌,所以我们也叫琉璃庙。樊村粮站距离我们村15里,也不主管我们村的粮食购销,去的很少。但有几年的养猪补助粮要去樊村粮站领,还有时候需要换一些粮票,要是去樊村粮站办理的,所以也去过几次。樊村粮站为了便于车辆进出,在玄帝庙山门的东边另外建了一个大门,现在还存在。樊村粮站占地面积91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粮库主要占用的是玄帝庙的各个殿宇,因为不够用,在玄帝庙东北东北处的空地还新建了新的平房粮库,容量很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粮站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车水马龙的场面没有了。僧楼粮站似乎变成了生活区,樊村粮站由于玄帝庙的修复,粮站的门楼还保存着,里面还有几排粮库,但也失去了粮库的作用。每每走进这里,远远看到那些粮库,不仅浮想联翩,眼前就呈现出往日的情景......
【编者按】粮站现在人很陌生,过去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包产到户后农民要交公粮,粮站在那个时期“为保障广大人民的生活,保障经济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篇作品满满回忆杀,回顾了当年农民排队交公粮的“盛景”及作者一家交公粮和从粮站得到补给的具体操作,如今粮站已经被取缔,但粮站在很多人心里留下深刻印记,它在当年可是响当当的存在。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