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八十五
汉代是中国比较典型的封建社会,存在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矛盾,还存在游侠势力对中央政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资治通鉴》卷十八记载了班固的见解,对汉代社会问题讲的比较透彻。原文如下:
三月,乙亥晦,日有食之。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轵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班固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繇是列国公子,魏人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知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这段话的译文如下:
三月乙亥日(月末),发生日食。
夏季,朝廷招募十万百姓迁徙到朔方郡。
主父偃劝说汉武帝:“茂陵新建成,天下的豪杰、兼并土地的世家以及不安分的人,都可迁徙到茂陵。这样对内充实京城人口,对外消除奸邪势力,这就是所谓不动刑罚而消除祸害。”汉武帝采纳建议,将各郡国的豪杰及资产三百万以上的人家迁到茂陵。
轵县人郭解是关东大侠,也在迁徙名单中。卫将军替他求情:“郭解家贫,不符合迁徙条件。”汉武帝说:“郭解身为平民,权势竟能让将军为他说话,可见他家并不穷。”最终还是迁徙了郭解全家。郭解平日因小事杀人众多,汉武帝听闻后,下令官吏抓捕治罪,所查杀人案都发生在大赦之前。轵县有个儒生陪侍使者,有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靠奸邪触犯国法,怎能称贤!”郭解门客听说后,杀了这个儒生并割掉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杀人者是谁,杀人者也始终没被查出。官吏上奏郭解无罪,公孙弘却认为:“郭解身为平民,行游侠之事滥用权势,因小事杀人。他虽不知凶手,但此罪比他亲自杀人更严重,应定为大逆不道。”于是将郭解灭族。
班固评论说,“古代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建立卿大夫之家,从卿大夫到平民,各有等级,所以百姓服从上级,下级无非分之想。周王室衰微后,礼乐征伐之权由诸侯掌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世代掌权,家臣执掌政令。衰败至战国,合纵连横兴起,各国公子如魏信陵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都凭借王公权势争做游侠,收容鸡鸣狗盗之徒并以礼相待。赵相虞卿放弃国家和君主,去解救困厄中的老友魏齐;信陵君无忌窃取兵符假传君命,杀将专权,去解平原君之围。他们都因此被诸侯看重、名扬天下,游说之士都以四大豪侠为首。于是背弃公义、结党营私的风气形成,尽职效忠的道义荒废。汉朝建立后,法网宽松,未及时纠正。所以代国丞相陈豨随从车辆千乘,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招纳门客数千。外戚大臣如魏其侯、武安侯等人在京城争权夺利,平民游侠如剧孟、郭解之流在民间奔走,在州郡专擅权势,甚至压制公侯。百姓以他们的名声事迹为荣,向往羡慕。即便他们陷入法网,也自视为杀身成名,如同子路、仇牧,至死不悔。所以曾子说:‘在上者失去道义,百姓离心已久。’若没有圣明君主在上,明示好恶、用礼法规范,百姓怎能知道禁令并回归正道?古代正法认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国是五霸的罪人,四大豪侠是六国的罪人,何况郭解之流,以平民之身窃取生杀大权,其罪死有余辜。但看他温和善良、广施仁爱、赈穷济急、谦逊不夸耀,也有与众不同的品质。可惜他不遵循道德,放任于末流,落得杀身灭族,并非不幸。”
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历来存在矛盾。汉武帝迁徙豪强至茂陵,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统治策略,说明古代帝王对威胁政权的地方势力始终保持警惕。游侠势力是封建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游侠具有双重性。郭解等游侠虽有济困扶危之举,但私权膨胀、触犯国法,最终被朝廷镇压,反映“江湖道义”与国家律法的冲突,强调法治高于私权。班固指出周代礼制崩坏后,权力层层下移、道德沦丧,汉代游侠盛行源于上层失范。上行下效与社会风气,警示统治者需以礼法正风气,否则百姓易效仿乱象。这段话还说明个人命运与时代局限。郭解的悲剧既因自身触法,也因汉代对游侠的打压政策,揭示个体在集权制度下的脆弱性,以及脱离主流秩序的危险性。
二〇二五年六月十日
【编者按】作者辑录了《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汉代强干弱枝之策与游侠兴衰,以郭解案为镜,照见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的博弈困局。这段历史叙事如刀刻竹简,字字见血。从主父偃徙豪入茂陵的权谋,到班固对背公死党的批判。文章以史为纲,剖解封建王朝礼法失序之弊,揭示个体命运在制度碾压下的必然轨迹,亦为后世观照集权与江湖、律法与私权的永恒命题提供镜鉴。读史至此,方知明王示好恶,礼法齐天下的警世之意,千年之下,犹振聋发聩。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