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走进沂蒙山

作者: 信真 点击:388 发表:2025-06-02 09:10:06 闪星:1

  五月的风裹着槐花的甜香,漫过蒙山叠翠的山梁时,我正站在沂水县的古渡口。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钻出的青苔,像是时光织就的绒毯,轻轻覆盖着这片红色土地的年轮。

  初见沂蒙山,是被一脉苍茫的绿意撞开眼帘的。蒙山的雾霭总在清晨漫成纱帐,缠绕着陡峭的崖壁,又顺着梯田的褶皱往下淌,流进山脚下那片郁郁苍苍的槐树林。树下的石磨盘还在,磨盘边上的石臼里,似乎还留着当年舂米的余温。村里的老人说,从前红嫂们就是蹲在这样的磨盘旁,一边纳着千层底,一边听着远处的军号声。她们指尖的银针在粗布间穿梭,每一针都缝进对子弟兵的牵挂,每一线都牵着沂蒙山水的魂魄。

  最难忘却的是那座红嫂纪念馆里的剪影。玻璃展柜里,褪色的粗布褂子补丁叠着补丁,生锈的铜油灯盏里仿佛还凝着烛泪。讲解员的声音轻轻扬起,说起那位用乳汁救伤员的哑妇,说起把最后一口粮食做成军粮的李桂芳,说起用身体搭起火线桥的姐妹们。她们的名字大多没写进史书,却在沂蒙山的每一块石头里、每一缕泉水中活着——你听那漫山遍野的山歌声,唱的不正是她们梳着粗辫、背着竹篓的模样?

  如今的沂蒙山,早换了新颜。层层叠叠的苹果园里,青果在枝头沉甸甸地晃着,民宿的白墙黛瓦间,飘来炒花椒叶的香气。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村头的老槐树下,依然摆着为路人解渴的陶罐;逢集的日子,卖山货的大娘总要往游客兜里多塞两把野枣,说“尝尝咱沂蒙的甜”。更让人动容的,是在退役军人服务站遇见的那位王妈妈。她晒得黝黑的脸庞爬满皱纹,却把胸前的“拥军妈妈”徽章擦得发亮。她告诉我,儿子当兵那年,她连夜赶制了二十双鞋垫,每双都绣着“保家卫国”四个字。“红嫂们当年怎么做,咱现在就怎么做。”她粗糙的手掌抚过桌上的军属光荣牌,眼里闪着光。

  暮色浸染蒙山时,我沿着石阶往高处走。山风掠过松涛,带来远处的梆子戏唱腔。山脚下的村庄里,灯光次第亮起,像散落的星子缀在绿色的锦缎上。忽然明白,红嫂从未离开——她们化作了沂蒙母亲们鬓角的白发,化作了新一代拥军妈妈们肩头的担当,化作了漫山遍野永不凋谢的映山红。当晨雾再次漫过梯田,当朝阳跃出沂河水面,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继续生长。

  沂蒙山的石头会说话,沂蒙山的泉水会唱歌。那些关于奉献与爱的传说,早已溶进每一寸土壤,长成了支撑天地的脊梁。而我,只是个匆匆过客,却在这片红土地上,捡到了一颗永不褪色的初心,像沂河的水,清凌凌地漫过心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站在沂水县的古渡口,深情驻望着沂蒙山,讲述新旧两个世界的沂蒙山红嫂的故事,“那些关于奉献与爱的传说,早已溶进每一寸土壤,长成了支撑天地的脊梁”。这篇文字深情又澄澈,像沂河的水,滋养温润人心。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