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知青的华丽蜕变(五)
在她刚调入河洛卫生院时,因院内无房可住,就在农村暂时租用农民的几间房子先住下,没想到不长时间就被盗贼光顾,而且是在大白天。为了安全,实在没办法找到院长才挤出一间房子住下,再后来因别人调离才再次搬家住上了两间房,厨房都是自己购买建筑材料,找当地老乡帮忙盖起来的。 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住处,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再简单也还是住在医院好。同时也方便了病人(24小时值班),苦了自己(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卫生间、没有天然气、暖气、没有有线电视。
在很多人都在倒腾房子的时候,薛玉芬仍然住在河洛卫生院的简陋公房里,直至1998年卫生院重新选择了新的院址重建,原来医院的土地与现在的院址土地进行了土地置换。这时的她才不得不考虑将来住在哪里的问题。最后选了河洛开发小区,买下了一个单元房,从此有了自己产权,自己的家的。双职工干了半辈子,最后自己掏钱买住房,在莱阳市也是不多的。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搬家了。
1990年她抽时间搭便车回了一次青岛,当时老母亲病重,因通讯不方便无法请假,无奈当天晚上她又回到莱阳,也就在那天晚上老母亲因病去世了。这件事是她一生无法挥去的伤痛。那时在乡下,通讯条件就是差,直到1992年才拉上了程控电话。那时有钱也没用,是电信局的设备不够用,想上程控电话只能排号等着。
生活条件虽然差一点,但对于一个从小就在艰苦条件长大的她,一直是感觉到生活条件在一年一年的改善进步提高,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态。是党和政府培养了她,是老百姓父老乡亲们一直支持着她的工作、关心关爱着她的生活。退休已经25年了,虽然现在不看病了,但经常有人来寻医问药咨询相关问题,她从未拒绝过任何人,退休金比起退休那时,增长了近十倍,她很满足,她懂得很感恩。
一个女知青,从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学生到下乡知青,到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一次次的华丽转身,一次次华丽蜕变,如今她已成为75岁高龄的身体健康的老太太。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老师们、父老乡亲们一直是她的牵挂,只要有时间就回去看望他们。有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给与的恩泽和智慧将永记心间。每当知青朋友们聚会时都会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那些心酸和甜美都在心中共鸣、共享着。
我们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主角,正是这样默默无闻的无数普通人,他们用勇气和艰辛与智慧筑起民族复兴之路。他们不曾闻名于世间,不会留名于史书,但他们会留存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之中,时光刻印这每一个生命的年轮,人生有始有终,只要记忆留存,生命便在延续,历史不会终结。
她的成长进步史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代知青人的缩影,一代人的艰苦创业史。这一代人的经历将影响着后来人继续努力前行,开创新的未来,走向辉煌、走向美好的明天。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编者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她,在历史大潮里经风雨见世面,成长为一名医生,她心怀感恩,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没有怨言,一心服务病人,退休后也不忘曾经帮助过她的老师们、父老乡亲们。作者的纪实文章记录了一个平凡人的知青生活与成长,她的人生也是特殊时代知青人的缩影。知青们后天具备了一种能吃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国家的财富。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