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父亲的扬琴

作者: 老牛 点击:199 发表:2025-05-23 00:38:33 闪星:3

摘要:父亲的诗始终在记忆的幽径中徘徊,且与之相连的是那熟悉的扬琴声,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在脑海中响起,如同一股清泉,淌过岁月的河床,润泽着我心灵的每一寸土地。父亲与他的扬琴,宛如一首古老的叙事诗,讲述着时代的更迭、生活的甘苦,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南到云南北到燕,东到海岸西到川,扬琴不是无价宝,能挣吃喝能挣穿。”这是我父亲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而且是他用工整的楷书誊写在他的扬琴盒盖上的,伴随他几近一生。准确地说,按照“诗”的要求,这不能算作诗,只能算“顺口溜”,最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打油诗”。就是这首诗,对于我的意义,堪比李杜,始终在记忆的幽径中徘徊,且与之相连的是那熟悉的扬琴声,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在脑海中响起,如同一股清泉,淌过岁月的河床,润泽着我心灵的每一寸土地。父亲与他的扬琴,宛如一首古老的叙事诗,讲述着时代的更迭、生活的甘苦,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父亲早年的岁月,像一场漫长而沉重的噩梦,到处兵荒马乱,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奶奶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父亲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多少童年的欢乐,自幼便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门能糊口的技艺,便是生存的希望之光。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听到了街头艺人弹奏扬琴、说唱琴书,那独特的旋律和生动的故事,瞬间抓住了他的心。

  为了学艺,父亲四处打听艺人的踪迹,常常步行数十里,只为能听上一场琴书,偷学一些技艺。他省吃俭用,攒下每一分钱,只为了能买一把属于自己的扬琴。终于,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父亲怀揣着积攒许久的钱,走进了县城的乐器行,当他的手指触碰到那崭新的扬琴时,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可钱却还是远远不够。无奈之下,他只好遗憾地回了家。但父亲没有放弃,他四处打听,请教当地有名的木匠和扬琴师父,翻出家中最好的材料,一点点精心琢磨。终于,在数位高人的指点下,父亲的第一把扬琴诞生了。几经调试,当那清脆悦耳的音质传来,父亲的脸上满是欣慰与喜悦。

  从那以后,父亲便踏上了四处卖艺讨生活的道路。他背着扬琴,穿梭在各个村庄、城镇,风餐露宿,居无定所。每到一处,他便支起扬琴,敲响木板(琴书艺人专用的乐器),用那质朴而饱含深情的嗓音,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还是《白蛇传》中的凄美爱情,在父亲的演绎下,都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听众如痴如醉。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因父亲的努力而减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可能会让他一整天的演出泡汤;一次无端的刁难,可能会让他辛苦赚来的钱被抢走。但父亲从未放弃,他始终坚信,只要扬琴还在,他就能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解放的曙光终于照亮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父亲也结束了四处漂泊的卖艺生涯,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虽然不再以琴书为生,但父亲的扬琴却从未蒙尘。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会围坐在父亲身边,央求他来一段琴书。父亲总是笑着答应,他轻轻擦拭着扬琴,调试着琴弦,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随着父亲的手指在琴弦上舞动,清脆悦耳的琴音瞬间流淌出来,再加上他那铿锵的嗓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在父亲众多的琴书段子里,《狸猫换太子》别具一格。通常我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大宋朝刘妃与太监合谋,用剥了皮的狸猫换掉李宸妃所生皇子的故事。但父亲口中的,却是清朝的一段传说。父亲说,乾隆皇帝的身世暗藏玄机。相传雍正皇帝当年与陈阁老家关系密切,陈阁老夫人和雍亲王府的福晋同时生产。雍正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在皇位争夺中更具优势,竟用狸猫换走了陈阁老的儿子。而这个被换走的孩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小时候,每次听父亲讲这段故事,我都听得入迷。故事讲乾隆如何机缘巧合知晓身世,又引发了怎样的波澜,并且中间加进神话故事,每当小主人公命运发生常人无法克服的波折时,上天便会派出太白金星从中斡旋护佑,使得转危为安。他唱得绘声绘色。听的人凝神静气,生怕漏听了精彩的内容,虽然这故事与传统故事大相径庭,却因父亲的讲述,在我心中种下了好奇的种子,让我对那些历史传说充满了无尽遐想 。 

  父亲肚子里,藏着说不完的奇闻轶事。除了那独特版本的“狸猫换太子”,《八美图》也是他常演唱的精彩段子。

  《八美图》源自杨家将故事,经父亲的妙口,杨家女将个个鲜活生动。他讲穆桂英挂帅时,眼神里满是豪情,绘声绘色描述着穆桂英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点兵出征的模样,仿佛这位女中豪杰就站在眼前。讲佘太君百岁挂帅,又尽显老人的坚毅与气魄,那种为了家国不惜一切的精神,通过父亲的讲述深深感染着我。

  小时候,我总爱听父亲唱这段《八美图》,躺在凉席上,伴着悠悠晚风,听着女英雄们的传奇,满心都是向往与敬佩。父亲演唱的段子,让这些故事不只是古老的传说,更成为我童年里最温暖、最精彩的回忆 ,在我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故事的种子。

  在父亲的琴书世界里,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人,那就是父亲的挚友-----马全忠,这位被我称作“全忠叔”的人,在父亲的琴书生涯中是极为重要的存在。他与父亲,是搭档,更是挚友 ,二人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父亲敲琴、打板,全忠叔拉弦,父亲演唱语速轻快,声音洪亮,像是山间湍急的溪流,气势磅礴,带着无尽的活力,每一个音符都能直直地钻进听众心里,紧紧揪住大家的心弦。而全忠叔则语速缓慢,声音略带沙哑低沉,犹如古老的钟声,沉稳厚重,为琴书增添了几分沧桑与韵味。一个热烈,一个深沉;一个明快,一个悠长。他们的配合相得益彰,在一快一慢、一高一低间,构建起琴书独特的节奏与魅力。那些一起在舞台上的日子,父亲和全忠叔用默契的配合,为观众带来无数精彩的演出。琴书悠悠,演绎着他们生活的岁月,承载着他们的情谊,也成为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温暖片段。

  在那些农闲的日子里,父亲的扬琴成为了村里最动听的声音。它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也成为了连接邻里之间感情的桥梁。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暖,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父亲的扬琴,就像一部岁月的留声机,记录着他的一生,也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它见证了生活的苦难与幸福,承载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琴书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热爱,有传承的信念,那悠扬的琴音,就一定能够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人们的心间。天国的父亲,对您的扬琴,我给你吟诵一首,您以为如何:

  川海滇燕足迹连,扬琴一曲伴流年。

  盒留诗句情无尽,常念严亲意万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父亲小时候命运多舛,但对杨琴却发自心底喜爱,跟民间艺人偷学艺,买不起杨琴,自己琢磨做了一把,从此和杨琴结下不解渊源,也走上民间艺人卖艺这条路,苦乐参半。父亲天赋异禀,对艺术执着以情,是名优秀的民间艺人,杨琴陪伴父亲一生,也见证了父亲艰难困苦的一生,文章以父亲对杨琴题诗开头,结尾以作者改写的诗结束,两首诗合在一起就是父亲一生的写照,文章不加雕琢,但却以情动人。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