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

作者: 张津津 点击:368 发表:2025-05-23 10:29:20 闪星:5

摘要:本文在参加北京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北京日报社面向全社会开展《讲述家风故事 书写家的温度》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幸荣获了三等奖。现将本文在此发表出来,传递家庭正能量。

  父亲张继成(原名张方金),是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他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任红九军27师81团二营政委,到达陕北后是红军大学第一期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员。抗大毕业后,父亲被选派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跟随朱总司令到达山西抗日前线,认识了母亲。母亲梁静是山西省介休县人,是16岁入党的老八路,父亲母亲都在13、14岁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

  父亲从大别山到陕北延安,再东渡黄河到太岳抗日前线,他带领母亲走出山区到达延安,在抗日烽火中得到历练。父亲当时在延安中央党校四部学习,母亲在延安中学学习,他们又跟随延安干部团到达东北,父亲时任黑河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黑河地区的建党、建军、建政及剿匪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更是一心扑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上,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在1952年、1959年二次被组织选派到北京,参加天安门的国庆观礼。

  母亲一生节俭,家中一直保留着他们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物品,还有他们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她不仅自己如此,更是教育我们子女,要在任何时候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我们家姐妹六人,大姐1946年出生,我是1963年出生,尽管相差17岁,也经常是大姐的衣服二姐穿,二姐的衣服三姐穿……一直给到最小的我——老六。每当全家聚在一起时,我们总喜欢翻看家里的老照片,那些老照片不仅记载着我们的成长印记,更多承载的是父母抚育我们所倾注的心血和关爱。

  1964年,父母亲把三姐、四姐送到了天津红光寄宿制学校,每到寒暑假时,母亲总是独自一人到学校接她们,她要把姐姐们住校时的被褥拿回家清洗。当时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从单位要车把孩子的行李拉回家,可是母亲却总是独自把姐姐们的行李背在肩上,带她们坐公交车回家。姐姐们当时看到别人开车回家便问母亲:“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单位要辆车呢,单位又不是没车,这么多东西怎么拿呀?”母亲对她们说:“那是单位的车,是公家的,我不管别人家用谁的车,但咱们不能用!”母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们。

  父亲在天津工作了几年,河北省省委就由天津迁至保定,父亲时任国家物资储备局河北局副局长,因此也一同前往。父亲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有限,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学习的热爱。父亲去保定工作时,没有带走太多的个人用品,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他的箱子里装满了书籍,并且父亲还把他的珍爱之物,国家1955年颁发给他的三枚荣誉勋章及一些荣誉证书收藏在箱子中。

(父亲张继成、母亲梁静1946年在黑河)

  “文命”开始后,父亲作为领导干部受到了冲击,姐姐们觉得父亲母亲都是老革命,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姐姐们对一些事情很不理解,父亲母亲告诉她们,一定要相信党、相信组织,有错误就要改正,没有问题总会澄清的。父亲被送到河北宣化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单位的人把父亲的行李箱从保定运往石家庄,就是在这次搬运中,据说父亲的箱子被打翻了,等到父亲再次拿到箱子时,他的那些勋章及荣誉证书早已不知去向。为此父亲痛心疾首,找寻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他的心里非常难过,那是他最宝贵最珍爱的物品。

  父亲到五七干校后,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带着我们六姐妹。当时母亲在单位主管人事工作,许多职工不管是单位事还是家事,特别是他们生活遇到困难时,都愿意找母亲寻求帮助。母亲经常把钱和粮票借给他人,有些人借了钱和粮票不记着还,母亲从来不催促他们。那时我才5岁,每天晚上都盼望着母亲能早点回家,直等到很晚实在睁不开眼睛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母亲已经去单位上班了。1973年,父亲从五七干校恢复工作,他很快又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父亲被选为河北省政协委员,1975年担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顾问,被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委。

(1966年,六姐妹在天津)

  父亲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十分注重学习,也时常给我们讲述他们参加革命后的学习经历,以及学习文化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父亲在红军大学学习期间,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他们没有本没有笔,就在地上写字认字,学习研究作战方案。后来发了笔记本和铅笔也舍不得用,本子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写着很小的字,铅笔就是剩下小笔头也舍不得丢掉,解放后仍然保持着如此习惯。母亲跟随父亲到延安后,看到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也不甘落后,经过二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考进了延安中学,延安中学的李星华老师(李大钊先生的女儿)为她起了现在的名字——梁静。

  父母亲对我们姐妹的学习也很重视,1966年大姐高中毕业时,学校已经保送她去上大学,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成行。其他姐姐们也在后面的工作中,由于表现良好,先后被推荐上了技校、当上了工农兵学员、或是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文凭。国家改革开放后恢复了高考制度,姐姐们都没有机会再去参加高考,只有我刚上初中,父亲母亲就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了大学,当上了一名外科医生。父亲母亲非常开心,特意和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1981年,父亲母亲和本文作者)

  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地方需要用钱,需要人民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那时候国家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购买国债,父母每次都是响应号召积极带头认购。每当国家某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父亲母亲都会对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捐款捐物,而且要求我们子女也要在单位积极捐款捐物。

  我们姐妹成家后,父母亲仍然关心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的孩子,甚至对他们的第四代传人都关心备致。父母期待我们能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保持优良的革命传统,并将此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姐妹孩子们的衣服也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孩子们的书籍也是大的看完小的看,他们表兄弟姐妹之间也是不分彼此,情同手足,彼此关心,彼此爱护,如同我们姐妹一样。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父亲看到电视里受灾的场面,流着眼泪说“灾区老百姓受苦了!”父亲、母亲分别向党组织交了2000元特殊党费,又向红十字会捐了3000元,那时,父亲已身患重病,身体每况愈下,但心里想的还是老百姓。2008年10月,爸爸再次病危住院,他留给六个女儿女婿及孙子女们最后的话:一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富足了,但是不要忘记国家需要建设,国内还有贫困家庭,因此每个家庭要节俭不要铺张;二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教育好孩子,让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材。至此,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父亲卒于94岁,母亲卒于96岁,他们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为党的事业奋斗了80载,用毕生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他们有着崇高的信仰,艰苦朴素,两袖清风,淡泊名利。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是褪色军装上的党徽光芒,是泛黄日记里的铮铮誓言,更是镌刻在我们骨血里的红色基因。父亲母亲一直用他们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建设无私贡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精神,熠熠生辉。本文以家族视角切入,生动再现了父母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壮丽图景。作者详细叙述了父亲从大别山到陕北,再到抗日前线的战斗历程,以及母亲同样坚定的革命脚步,同时细腻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在品德、学习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全文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将革命岁月与家庭传承紧密融合,既有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温情脉脉。文中父母珍视荣誉勋章却又淡泊名利、始终心系国家与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犹如一座精神灯塔,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奋勇前行。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