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人生 像这半壶茶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91 发表:2025-05-23 07:06:23 闪星:3

摘要:

铅山河口镇的老茶楼上,摆着把裂了三道缝的紫砂壶。壶身刻着 “月满则亏” 四个字,笔划间嵌着 1954 年信江大水的泥沙 —— 那是祖父用修船的凿子刻的,每道凿痕都带着信江浪的弧度。父亲总说这壶是 “会呼吸的船板”,木纹里藏着铅山河口码头的潮汐频率,早年跑船遇龙卷风,整船货物掀进江里,他抱着舵轮摸黑漂了三天,唯有这把壶卡在舵轴缝里,裂纹渗着半壶混着泥沙的雨水,壶盖内侧还凝着南疆的月光 —— 那是后来他用这壶装战地雨水时,月光落进去结的痂。

祖父的修船铺在信江渡口,桐油味混着铅山老茶的陈香,熏得人睁不开眼。他补船时总要泡壶茶,茶汤喝到半壶就续水,铜茶勺磕着壶沿发出 “当啷” 声,像极了铅山古驿道的马蹄声。“满壶晃荡,半壶稳当。” 他总用修船的糙手摩挲壶身,指腹的老茧把 “亏” 字磨得发亮。有次我趁他打盹添满水,壶盖立刻 “扑通通” 跳起,溅出的茶汤在船板上烫出个月牙形的疤,至今还在船头晃成模糊的光斑,像极了蒋士铨诗里 “月缺不改光” 的意象。

这把壶后来成了父亲的行军壶。1979 年南疆潜伏时,壶盖不慎碰响石头,他慌忙用手按住,指腹被滚烫的壶身烫出个疤,形状竟与壶上的裂纹分毫不差。“当时壶里装的是半壶雨水,” 父亲摸着疤痕笑,指缝间还留着铅山连四纸厂的草木灰味,“要是满的,说不定就暴露目标了。” 那壶后来又装过战友的药水,金属内壁凝着褐色的痕,像极了信江汛期的浊浪,也像极了蒋士铨《忠雅堂集》里 “忧时原是诗人职” 的泪痕。

渡口的老船工们有句铅山土话:“船板烂在明处好补,人心满在暗处难修。” 张师傅补船时总留道缝,凿子起落间溅起的桐油星子,在船板上烫出细小的月亮。他用石灰混着信江淤泥填缝:“木头遇水会喘粗气,满实满载的船,经不起三两声浪头叩问。” 那把磨得发亮的修船凿,后来被父亲带到鄂北雷达站,在宿舍门框刻下 “忌满” 二字,笔划间嵌着鄂北麦田的土粒,每当大风掠过,门框就发出 “呜呜” 声,像极了信江夜航时的汽笛,也像极了蒋士铨《舟夜书所见》里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的涛声。

张师傅的独子早年辍学补船,曾被笑 “没出息”,如今却凭 “透气补船法” 拿了专利。他指着船头的补丁说:“你们看这疤,当年被礁石撞出个窟窿,现在成了最结实的地方。” 那些曾被嗤笑的 “缝”,如今成了船舶防腐的关键,就像父亲账本里的留白,看似空缺,实则藏着 “突然来的战友” 的温度,正如蒋士铨在《岁暮到家》里写的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留白处,尽是深情。

鄂北的麦田里,熟透的麦穗总是低着头。母亲割麦时腰杆弯成弓,镰刀起落间惊飞蚂蚱:“穗子越满,腰弯得越低。” 有年大旱,别人家的麦穗都昂首挺胸,唯有我家的麦子早早弯了腰,父亲却蹲在田埂上笑:“它们把水分都藏在穗子里了。” 果然,那场旱灾过后,只有我家的麦子颗粒饱满,麦穗纹路与紫砂壶的裂纹竟出奇相似,仿佛蒋士铨笔下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的生命隐喻。

父亲退伍后种了一辈子地,工具箱里永远留着半盒钉子。“满盒钉子倒出来容易撒,半盒反而稳当。” 他钉门框时总留道一指宽的缝,说是 “给木头热胀冷缩的余地”。如今那扇门历经三十载风雨,比邻居家严丝合缝的新门更经得起推敲,缝里漏进的月光,总能在深夜织成父亲年轻时的行军路线,也能织就蒋士铨 “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自嘲与坚韧。

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本泛黄的账本。1985 年的记账页上,“伙食费” 一栏空着半页,父亲在空白处写着:“留点余地,给突然来的战友。” 字迹被水渍晕开,旁边画着把带裂纹的壶,壶嘴朝着铅山连四纸坊的方向。最后一页记着 “修壶费三元”,下面还有行小字:“缝里漏的不是茶,是信江的风,是士铨公笔下的月光。”

暮色漫过铅山老茶馆的窗台,我给紫砂壶续了半壶茶。茶汤晃荡的声响,像极了父亲当年在信江夜航时,船板与浪头私语的节奏,也像极了蒋士铨《红雪楼九种曲》里的平仄韵律。手机相册提示 “存储已满” 的红点,在壶盖裂纹里晃成模糊的光斑,忽然想起张师傅的补船缝、父亲的半壶茶 —— 古人早把留白的智慧,刻进了这把带疤的壶里,也刻进了蒋士铨 “廉泉让水分清浊,旱雨江潮共始终” 的诗句里。

所谓圆满,从来不是填满所有缝隙,而是像这半壶茶,既盛得下信江的风雨、南疆的月光,又容得进蒋士铨的诗魂、修船匠的哲思。在这个追求 “满格信号、满额存款、满分人生” 的时代,这把带裂纹的紫砂壶,盛着半壶浓茶,邀我们坐在岁月的八仙桌前,共饮那缝里漏出的、比圆满更清澈的东方智慧 —— 那是 “月满则亏” 的谦卑,是 “留缝容光” 的豁达,更是让生命得以呼吸的、神圣的不圆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铅山河口镇一把刻有 “月满则亏” 的紫砂壶为叙事枢纽,串联起祖父(信江修船匠)、父亲(退役军人)、“我” 三代人的生命轨迹。文章深植上饶地域文化肌理,将信江渡口的桐油味、连四纸坊的草木灰、蒋士铨诗中的月光熔铸于器物裂纹与生活褶皱,通过 “修船留缝”“茶壶半满”“麦穗弯腰” 等日常场景,揭示 “满则溢,缺则盈” 的东方生存智慧,值得思考,从中可以让我们悟出一些什么。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