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七十五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忠臣汲黯。汲黯在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任谒者,因调查处置东越相互攻伐事件和河内失火案件得宜,升其为荥阳令,汲黯耻为县令,以养病为由归里。汉武帝下诏改拜为中大夫,任为东海太守。汲黯崇尚道家学说,治官理民,清静少事,事务多交郡丞、书吏办理,自己仅制定原则并督查下属按原则行事,不苛求小节,其管辖境内人皆称颂。武帝诏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后汲黯因小过得罪,适逢大赦,仅免官而归田里。 前118年,汉铸五铢钱,楚地盗铸之风盛行,召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治理淮阳如东海,淮阳政清。在《资治通鉴》卷十七记载了汲黯的一些事情,原文如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也,习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韩安国曰:“匈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自上古不属为人。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虏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元光元年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汲黯为人性格傲慢、不拘小节,常当面批评他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当时汉武帝正招揽文学儒者,说:“我打算推行……”还没等汉武帝说完,汲黯就直言反驳:“陛下内心欲望多端,却表面施行仁义,怎么能效仿尧舜的治世呢!”汉武帝沉默不语,面露怒色退朝,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担忧。汉武帝退朝后对左右说:“汲黯太愚直了!”有人责备汲黯,他回应:“天子设置公卿辅政之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陷君主于不义吗?我既在其位,纵使爱惜自身,又怎能让朝廷蒙羞!”
汲黯多病,病假快满三个月时,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假期,仍未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为他请假。汉武帝问:“汲黯是怎样的人?”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他未必超越他人;但让他辅佐少主,会坚守城池,招他不来,挥他不去,即便自称如孟贲、夏育般勇猛的人,也无法改变他的志节。”汉武帝说:“对,古有国家栋梁之臣,像汲黯这样的,就近乎了。”
匈奴请求和亲,汉武帝让群臣商议。大行令王恢是燕人,熟悉匈奴事务,提议:“汉朝与匈奴和亲,大多不过几年,匈奴就会再次背约;不如不答应,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匈奴如飞鸟般迁徙,难以控制,从上古起就不隶属中原。如今汉军行军数千里与匈奴争利,人马疲惫;匈奴以逸待劳,这是危险的做法。不如和亲。”多数大臣支持韩安国,于是汉武帝批准和亲。
世宗孝武皇帝上元光元年冬十一月,首次下令各郡国举荐孝廉各一人,这是听从董仲舒的建议。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驻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驻雁门。六月,解除屯驻。李广与程不识都以边郡太守身份领兵,在当时享有盛名。李广治军不讲究部队编制和行列阵势,选择水草丰美处驻扎,士兵自由活动,不敲击刁斗自卫,幕府简省文书;但他远派斥候侦察,从未遭遇危险。程不识严格整顿部队编制、行伍营阵,敲击刁斗警示,军吏处理军中文书细致明白,士兵不得休息;却也从未遇袭。程不识说:“李广治军极为简易,但若匈奴突然进犯,就难以抵御。不过他的士兵安逸快乐,都愿意为他效死。我治军虽繁琐扰民,但匈奴也不敢侵犯我。”然而匈奴畏惧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厌烦程不识的严苛。
臣司马光说:《易经》讲:“军队出征必须有纪律,纪律不良必招凶险。”这是说治理军队不依法度,没有不危险的。李广带兵让士兵自由行事,凭借他的才能,这样做可以;但不能将此作为效法的准则。为何?因为后来者难以效仿,何况与他同时为将的人呢!小人的本性,喜欢安逸放纵而忽视眼前隐患,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繁琐扰民而乐于跟随李广,就可能怨恨上级而不服管束。所以,简易的危害,不仅是李广的军队难以抵御敌人突然袭击而已。因此说“军事以严格为根本”,为将者,也只有严格而已。效法程不识,虽无大功,还能不败;效法李广,很少有不覆灭的!
这段文字其中蕴含了一些为官和做人的道理。汲黯敢于当面批评汉武帝,体现“忠言逆耳”的直臣风骨,强调臣子应坚守原则,而非阿谀奉承。
文中通过李广和程不识治军严简之辨,说明不同的治军方法的优劣,李广的“简易治军”,依赖个人能力与威望,适合特定情境,但缺乏制度约束,难以复制,可能埋下隐患。程不识的“严整治军”,以纪律为核心,虽显繁琐却能确保军队稳定,强调制度规范对集体的重要性。
韩安国与王恢对和亲的争议,反映战略选择需结合实际(如国力、地理),不可仅凭理想或经验武断决定。
司马光借《易经》强调“严”为治军根本,引申至管理领域,制度与纪律是基础,个人风格需服从整体规范,避免因“简易”导致失控。
行文至此,《资治通鉴》卷十七基本上结束了。《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目前我仅阅读并写出笔记大约占全书的5.8%。我是从去年6月16日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按照这个速度还需要十七年时间,或许不止十七年。我坚信,只要坚持,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我一定能完成这个给自己的工作任务。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编者按】汲黯"面折廷争"的典故,展现了传统士大夫"以道事君"的政治伦理。其价值核心在于三点:一是原则性,二是建设性,三是风险性。这对现代职场有三重启示:首先,专业工作者应当建立"制度性人格",以专业规范而非个人好恶作为行为准则;其次,进谏艺术需把握"黄金三分法"——30%原则坚守+40%方式优化+30%时机选择;最后,组织应建立"容错性结构",将直言文化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正如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有效的决策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此风启示后世:为官者当以社稷为念,而非唯上是从。正如庄助所言,汲黯“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其气节源于对原则的坚守。然直臣亦需讲究方式,如汲黯之刚直虽可敬,却易招君怒,终难久于其位。后世当以其精神为魂,以灵活为用,在坚守与权变中寻求平衡,方为现代职场之正道。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