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当枪杆,墨色作迷彩
1983年秋,冀中平原的高粱将暮色染成铁锈红。22岁的葛东升把河北科技大学毕业证折进军装内袋,铜纽扣划开晨雾的声响,像极了父亲刨刀切入枣木的脆响。腕间硌着半块太行石墨,那是老木匠用震后残木打磨的砚台胚子,棱角处嵌着1976年唐山地震的石屑,刨花的焦香与墨锭的涩味在掌心洇开,织成童年记忆的经纬——每个黄昏,父亲都会蹲在木匠铺门槛上磨墨,刨刀与墨锭相击如梆子戏的节奏,木屑落在裤脚,与石粉结成深浅不一的“文字胚胎”。“横画要像墨斗线,吃进木头三分。” 父亲刻满木纹的手比划出隶书的波磔,刨花纷飞中,少年看见汉字的骨骼正在墨色与木纹的交响里淬火成钢,如同远处太行山脉在暮色中显影的嶙峋脊梁。
1985年白云山通信站的铁皮屋顶,在台风中吟啸出汉隶的雄浑。葛东升用冻裂的虎口攥紧狼毫,山泉水在芭蕉叶上洇开的“忠诚”二字,横画比雷达天线更直,撇画收笔处的血珠,恰好点在荧光屏目标回波的震颤频率上。某次暴雪抢修,他在结霜的木门上写“稳”字,笔尖拖出的竖画垂直如正北指向标,墨痕与霜花共生出冰裂纹般的美感,恍若父亲当年弹出的墨斗线,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中绷成永不锈蚀的信念。老站长撞见他用浸满柴油的抹布润笔时,宣纸上的飞白正与示波器杂波图完成量子纠缠般的共振。从此黑板报成为军事美学的试验场:“提高警惕” 的捺画带着天线旋转的离心力,“保卫祖国”的横折藏着故障代码的精密逻辑,连句号都像检修灯的红点,在粉笔灰中闪烁着仪器校准的冷冽光芒。他发现,雷达波的曲线与隶书的蚕头燕尾,本质都是对秩序的信仰。
1993年天坛公园祈年殿的晨光里,葛东升作为擎旗手悬腕书写“八一”标语。旗杆绳割裂袖口的瞬间,腕间绽开的“竖折”形伤口,与汉简“八”字的起笔弧度严丝合缝。三个月正步训练的每一次踢腿,都化作狼毫提按的韵律——大腿肌肉的记忆凝练成悬腕定力,臂章摩擦的声响转化为墨汁入纸的沙沙声,最终让宣纸上的每道笔画都浸透分列式的庄严气压。这道疤痕后来成为“军福体”的核心笔锋,每当墨汁触及宣纸,砚台里便震荡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和弦。调任雷达训练团后,他在战术沙盘旁铺开宣纸。肩章铜扣倒映着雷达屏幕,砚池墨痕与回波轨迹形成双重曝光,让他顿悟:雷达捕捉的是物理空间的坐标,书法捕捉的是精神疆域的经纬。于是新兵练横画时,他要求食指敲击讲台的频率与雷达天线转速同步;教竖画时,以刺刀突刺的爆发力为笔力参照,让“横平竖直”的书法法则与“三点一线”的射击要领,在粉笔灰中完成基因重组。
在邻居的喜宴上,葛东升的金粉“囍”字惊落满座。折叠红纸的纹路暗合雷达密码本的加密算法,展开后“双喜盈门”的笔触里藏着“国泰民安”的隐语,四点水化作Morse电码“V”的变形,墨色深处跳动着雷达兵的浪漫——胜利不仅是荧屏上的目标锁定,更是百姓门楣上的鎏金祝福。书房里的“听党指挥”隶书,每道笔画都是精密计算的国防工程:横画取势歼—6机翼的俯冲角,竖画参照东风导弹的垂直发射轨迹,落款印章由退役铆钉熔铸,印泥调和着太行石墨与雷达站的陈年老油。当这幅作品抵达神仙湾哨所,高原紫外线让隐形墨水显影《雷达兵之歌》,用95式步枪准星结构写成的经纬度,在雪光中站成永不退伍的数字哨兵。
如今的“军福体”已臻化境:隶书吸纳秦简的刚健与雷达波的秩序,行书萃取魏晋风骨与装备操作的流畅,篆刻将甲骨文的神秘与摩尔斯电码的精密进行视觉重构。但葛东升始终记得砚台盒内侧的刻字:“笔杆是不生锈的枪,墨色是不退色的迷彩。”这行用凿子刻出的小字,是木匠父亲与雷达兵儿子的精神同位素,是军事工程与碑帖美学的共价键。
当他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笔,狼毫悬停的弧度恰似预警机掠过苍穹的航迹。墨色在砚池中荡开的涟漪,倒映着太行的皱褶、雷达的蛛网、阅兵场的标线——三十载军旅生涯,早已将他的生命锻造成特殊的墨锭,每道疤痕都是天然的墨筋,每次心跳都在调制永不褪色的中国红。而宣纸上站立的,不仅是力透纸背的书法,更是一个军人以笔为戟的终身誓约,是国防精神在水墨氤氲中的永恒显影——那是比枪炮更坚韧的文明守护,是比迷彩更斑斓的精神铠甲。
【编者按】作者以时间为轴,以墨笔作枪,以迷彩为墨,串联起葛东升从22岁携河北科技大学毕业证入伍,到军旅三十载“军福体”臻于化境的人生历程,淬炼出笔锋里的家国魂。文章字里藏兵,笔端有魂,这是用横竖撇捺写成的军人誓约,更是以文化为甲的国防诗篇。作者以军人与书家的双重视角,在刨花墨香与雷达电波的交织中,刻画出刚健如太行、细腻若墨痕的精神图谱。文中巧妙交织出多重意象:父亲木匠铺里的刨刀、墨锭与太行石墨,军营中的雷达天线、示波器杂波、刺刀突刺,书法世界的汉隶波磔、宣纸墨痕、篆刻印章,共同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坐标系。作者以诗性笔触,将军事工程的精密与碑帖美学的雅致熔于一炉,让“笔杆是不生锈的枪”的信念贯穿始终,在墨色与迷彩的交响中,谱写出当代军人以文化为刃、守护文明的精神史诗。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书法成长史,更是一代军人的精神蜕变史,彰显出国防力量与文化传承的深层共振。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