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七十三
淮南王刘安向汉武帝劝谏的核心思想,是治国安邦应首选德政怀柔,避免轻率用兵;决策需兼顾地理、民生与长远稳定,以防因小失大。他认为:“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也”,是继承了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巩固统治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资治通鉴》卷十七,继续记载刘安向汉武帝进谏的内容,原文如下:
不习南方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淮南全国之时,多为边吏,臣窃闻之,与中国异。限以高山,人迹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边城守候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耐其水土也。臣闻越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輓车奉饷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疢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籓臣,世共贡职。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民苦兵事,盗贼必起。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秦兵大破,乃发缊戍以备之。当此之时,外内骚动,皆不聊生,亡逃相从,群为盗贼,于是山东之难始兴。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耸。臣恐变故之生,奸邪之作,由此始也。
“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莫敢校也。如使越人蒙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陛下以四海为境,生民之属,皆为臣妾。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也。臣安窃恐将吏之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熟悉南方地形的人,大多认为越人人口众多、兵力强盛,能给汉朝边城制造麻烦。当年淮南国尚未完整封国时,臣曾任边地官吏,私下了解到越地与中原情况不同。那里被高山阻隔,人迹罕至,车道不通,这是天地用来分隔内外的天然屏障。越人若想进入中原,必须沿领水而下,而领水两岸山势陡峭,水流湍急,能冲翻石头、撞破船只,无法用大船运载粮食顺流而下。越人若想发动叛乱,必先在馀干边界开垦田地,囤积粮食,然后才能进入中原,砍伐木材建造船只。如果边城守军严密防守,一旦发现越人入境砍伐木材,就立即抓捕,并焚烧其囤积的物资,即使是百越部族,又能把边城怎样!况且越人体质较弱、战斗力不强,不能进行陆战,又没有战车、骑兵和弓弩等装备。然而中原军队难以攻入越地,是因为越人凭借险要地势据守,而中原士兵又不适应当地水土。臣听说越兵不下数十万,若要进攻越地,兵力需是其五倍才行,还不包括运输粮草的民夫。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接近夏天时更加酷热难耐,士兵露天住宿、临水而居,蝮蛇毒虫滋生,疾病频发,军队尚未交战就会有十分之二三的士兵因病死亡,即使攻占了越国并俘虏其百姓,也不足以抵偿作战的损失。
“臣听闻坊间传言:闽越王的弟弟甲弑杀了闽越王,甲后来也被处死,其百姓无人统领。陛下若想让他们归附,将其内迁到中原,派遣重臣前去安抚,施行德政、赏赐财物来招引他们,他们必定会扶老携幼归附陛下的圣德。如果陛下觉得无需这样做,那就延续闽越断绝的世系,保存其即将灭亡的国家,册封他们的王侯,以此来笼络越人,他们必定会臣服,成为汉朝的藩臣,世代进贡述职。陛下只需用方寸之印、丈二长的印绶,就能安抚远方外族,无需派遣一兵一卒、动用一件兵器,而威严与德政同时施行。如今若派兵进入越地,必定会使越人震惊恐惧,认为官府要将他们赶尽杀绝,他们必定会像野鸡、兔子一样逃入山林险阻之中。如果汉军撤离,他们就会重新聚集;如果留守驻守,经年累月,士兵就会疲惫不堪,粮食匮乏,百姓因战争受苦,盗贼必定会兴起。臣听长辈说:秦朝时,曾派尉屠睢攻打越地,又派监禄开凿渠道、打通道路,越人逃入深山密林之中,秦军无法进攻;秦军留下军队驻守空旷之地,旷日持久,士兵疲惫不堪;越人趁机出击,秦军大败,于是征发囚犯去戍守边境。当时,内外骚动,百姓都无法生存,逃亡的人相互聚集,成群结队成为盗贼,于是山东地区的战乱开始兴起。战争是凶险的事情,一方有战事,四方都会受到惊动。臣担心变故和奸邪之事会由此开始。
“臣听说天子的军队有征讨之名而无需实际交战,是说无人敢与天子的军队对抗。如果让越人侥幸敢对抗陛下的先头部队,即使只有一名负责杂役的士兵因准备不足而败归,臣私下里也会为大汉感到羞耻。陛下以四海为疆域,天下百姓都是您的臣民。施恩德来庇护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就能恩泽万世,传给子孙,无穷无尽。天下的安定,就像泰山用四根柱子支撑一样稳固,夷狄之地,何必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烦劳军队去征战呢!《诗经》说:‘王道宽宏公正,徐方自然归顺。’这是说王道宏大,远方的人都会归附。臣安私下担心将领们会用十万大军去完成一名使者就能胜任的任务。”
刘安讲述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慎用武力。他指出越地地形险峻、气候恶劣,中原军队难以适应,强行用兵易导致“未战先损”,强调需根据实际环境制定策略,避免盲目动用武力。第二,以德服人,胜于征伐。刘安主张通过“施德垂赏”招抚越人,以“建王侯、存亡国”笼络其心,实现“不劳一卒而威德并行”,体现儒家“王道”思想,强调德政远胜军事征服。第三,规避战争后患,需防连锁反应。刘安以秦朝攻越引发内乱为例,警示战争易引发“外内骚动”“盗贼兴起”等连锁危机,提醒决策者需警惕战争对国家稳定的长期影响。第四,刘安的主张集中体现为民本思想,执政者要体恤民生,反对“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的消耗战,强调战争对百姓的伤害,主张以“安生乐业”为治国根本,体现对民生的重视。
【编者按】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在汉文帝时被封为阜陵侯,后袭封淮南王。属于西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道学家,他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民间传说中他被认为是中国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他推崇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历史人物都应当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去客观评价,作者比较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淮南王的前前后后,值得一读。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