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七十二

作者: 温国兴 点击:178 发表:2025-05-16 08:41:42 闪星:3

摘要:汉朝建立后,周边并不安定,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边境城邑。如何对待闽越王的进犯,汉武帝决定派兵镇压。对此,淮南王刘安进谏劝说。他深刻分析了闽越的状况,边疆与中原的差异,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汉朝建立后,周边并不安定,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边境城邑。如何对待闽越王的进犯,汉武帝决定派兵镇压。对此,淮南王刘安进谏劝说。他深刻分析了闽越的状况,边疆与中原的差异,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资治通鉴》卷十七记载了刘安劝说的内容。原文如下: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

  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强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为籓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覆,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沟壑。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入越地,舆轿而隃领,拕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众矣。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至禽兽,泽及草木,一人有饥寒,不终其天年而死者,为之凄怆于心。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朝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天子约定,不敢擅自出兵,派人上书朝廷禀报。汉武帝赞赏南越忠义,大举调兵,派大行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兵,攻打闽越。

  淮南王刘安上书劝谏说:“陛下治理天下,广布德泽恩惠,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自认为终身不会遭遇战争。如今听说有关部门举兵征讨南越,臣私下为陛下深感忧虑。

  南越地处边疆之外,是剪发纹身的部族,不能用中原王朝的法度治理。即便三代盛世,胡、越也不接受中原历法,不是国力强盛就能征服的,武力无法真正控制他们,这些荒蛮之地和部族,不值得让中原劳心。自汉朝建立七十二年来,越人内部相互攻伐不计其数,但天子从未派兵深入其地。南越没有城郭聚落,居于溪谷竹林之间,擅长水战,便于用舟,地理环境幽暗多水险,中原人不熟悉地形贸然进入,即便百人也抵不过一人。得其地无法设置郡县,强攻也难以迅速夺取。从地图上看山川要塞相距不过寸许,实际却相隔数百上千里,险阻林丛无法完全标注,看似容易,行进却极为艰难。如今天下仰仗宗庙神灵,境内太平,白发老人未见战事,百姓能夫妻相守、父子相保,这是陛下的恩德。越人名义上是藩臣,却不进贡酎金,也不提供一兵一卒为朝廷所用,如今他们内部相攻,陛下却发兵救援,这反而是让中原为蛮夷劳师动众。况且越人愚笨轻狂,背约反复,不遵守天子法度已久,一旦不奉诏就发兵征讨,臣担心战争将永无宁日。

  近年来,连续数年粮食歉收,百姓靠卖爵、典卖子女维持生计,幸亏陛下施恩救济,才免于饿死沟壑。四年歉收,五年蝗灾,民生尚未恢复。如今发兵数千里,运输粮草进入越地,需抬轿翻山、拖船入水,行进数百里,沿途深林竹林密布,水道激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季酷暑时,呕吐、霍乱等疾病接连发生,尚未开战,死伤已必然众多。此前南海王反叛,陛下命先臣派将军间忌率兵征讨,敌军投降后安置在上淦,后来又反叛,恰逢天暑多雨,楼船士兵长期在水上划船,未战就病死过半,家中父母流涕、孤儿啼哭,破家散业,到千里之外迎尸,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未消,长老至今记忆犹新,尚未深入越地就已遭此大祸。陛下德配天地,明如日月,恩及禽兽草木,若有一人因饥寒不得善终,陛下都会痛心。如今境内太平无战事,却让士兵死亡,尸骸暴露荒野山谷,边境百姓因此提心吊胆,臣私下为陛下深感忧虑。”

  刘安(前179年到前122年),淮南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淮南王刘长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淮南八公山豆腐创始人。刘安对汉武帝劝谏的内容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他主张慎用武力,重视德治,要以仁德治国而非武力征服,强调战争对民生的伤害,需权衡得失。对待周边的部族,应该尊重差异,因俗而治。他指出边疆部族与中原文化、制度不同,强行干预可能适得其反,需包容差异。他以灾年民生艰难为例,警示战争需建立在国力稳固、百姓安定的基础上,避免劳民伤财。刘安根据地理实际,提出了战略务实,避免空耗的主张。通过分析地理和军事难点,强调不可因虚名轻启战端,需从实际国力和治理成本考量决策。


  二〇二五年五月十五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辑录的《资治通鉴》中所载的淮南王刘安谏伐闽越之事,堪称古代政论之典范。刘安身为宗王,兼具文学家之敏锐、思想家之深邃,其谏言层层递进,尽显治国智慧。刘安之谏,以仁德为纲,以民生为目,以务实为用,堪称 “止战之鸿论”。淮南王刘安的德治为本的治国理念、因俗而治的边疆智慧、民本思想的深刻践行和务实理性的战略思维的谏言,既切中边疆治理之要害,亦道破战争与德政之辩证——真正的大国治理,当如春风化雨,润万物而不争;若恃强凌远、轻启战端,终必伤人损己。此谏言虽作于两千年前,却穿越时空,为后世提供了边疆治理、战争决策的重要镜鉴。它警示为政者:任何战略抉择都需权衡利弊、以人为本,盲目诉诸武力往往适得其反,唯有德治为基、因俗而治,方能实现长治久安。今日读之,仍可从中汲取处理复杂治理问题的智慧养分。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