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不知老婆从哪里听说了断舍离这组词,然后就匆匆忙忙地把家里收藏了多年的自认为不用的衣服鞋子等清理出去,清理来清理去,最后能够断舍离的只是一丢丢。断舍离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呢?
断舍离,源自日本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一书,指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舍弃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重新审视与物品的关系。其宗旨是舍弃无用物品,关注自我。该理念倡导做减法生活,从物欲中解放出来。
断舍离,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断舍离,它还包括精神层面上的断舍离和心性层面上的断舍离。今天,我就简略地谈一谈这个断舍离。
一、物质方面的断舍离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人与金钱的关系,道出了人与物质的本质:人不能离开了物质而生活,但人活着又不能仅仅是为了物质。在我小的时候是不能理解这句话的,不仅仅是因为我小。那时候看着父母以及许多的长辈们为了能够吃饱饭整日在奔波着,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吃了吗?”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许多人还在说这句话,但那只是习惯了的问候语,而没有了当初的实意。那时候谈断舍离是奢侈的,而到了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谈一谈断舍离是极为必要的。
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我们,看着什么都需要,即使暂时不需要,也会认为将来会需要。至于什么是有用还是没用,还真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完全是个人的自我选择。有人珍惜的是物品的用,有的人珍惜的是物品用时那曾经的情感。我个人认为物尽其用是最好的珍惜,没用的时候让它安享晚年也是珍惜,最奢侈的浪费就是过度珍惜而无用。就像年轻人结婚时买的钻石项链儿,既不能保证感情的恒久远,也不能保证价格的不贬值,如果再不戴在脖子上,真的是毫无用处,只剩下奢侈了。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还能不能用”,有时反而是“我需不需要还用”,有些过时了的东西该让它过去就过去吧。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才是断舍离的精髓。
我们从时间的长河中走来,我们从宽阔的空间中长大。断舍离不是叫我们断舍离时间和空间那些经历,而是教我们如何才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装许多更需要的东西。让物质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我们被物质所累。古语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二、精神层面的断舍离
都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我们经济独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精神独立的问题了。离开了经济的独立谈精神的独立,那有些耍流氓,但经济的独立并不代表精神能够独立。物质方面的断舍离也不能代表精神层面的断舍离。
首先说说头脑的断舍离。心理学家帕格森说过:“脑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记忆,而且是为了帮助我们忘却。”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太多琐碎事情装进大脑,人就很容易累。任何让我们累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我们不对,不要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影响自己太久。我们应该在头脑中断舍离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和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的人和事。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也是很难的。而我们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真正能够放下执念,才能更有自信,也才能谈得上精神独立。精神独立的核心便是自信和自强。自信和自强的前提是先找到自己。自己不在外面,首先在自己的头脑里。人要学会对自己造成不良情绪的人事物做断舍离。
世间只有父母的爱是以子女的分离和独立为目的,虽然很痛,但必须断、舍、离,这是人生必定经历的阶段。都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只是看着儿女的背影渐行渐远,且行且珍惜。天下的父母如果不在精神上与子女做断舍离,总有一天会被子女所累,更关键的是父母会拖累子女。因为子女不能长大的根本原因便是不能独立。而在父母身边和父母眼里,子女是永远不会长大的。这种独立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独立,精神上的独立,还包括思考上的独立。离开了独立思考而谈所谓的独立,就好像了离开了水大谈鱼的快乐生活是一样的。父母要学会在精神层面上与自己的子女做断舍离。
小人对于一个人的社交有百害而无一利,社交层次高的人,会及时与社交群里的小人断舍离。与小人断舍离的前提是你要识别什么是小人,其次是自己不要再做小人,最好是能够敬而远之。我们要学会断绝那些无效的社交,舍弃那些不健康的人际依赖,离开那些消极的关系,断舍离所有让你心累的人。这样的断舍离,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简单、纯粹,也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宁静、自由。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中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烦郁的执念,当离。通过断舍离,我们要平衡内心的秩序。内心秩序是人内心预设的期望,这些期望合情合理,当它们没被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如生气、伤心、郁闷等。精神层面的断舍离,就是让我们要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
三、心性层面的断舍离
心性层面的断舍离,我不想多谈。我只想引用在网络上读到的一段话,做一点抛砖引玉吧!“当你的能量越来越高,宇宙会帮你做出断舍离,重新为你匹配更高能量的人和事,而你原来那些与你能量不相符的人和事物会自动远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坏事都是那些认知低的能量场带来的。底层的世界会有更多的勾心斗角,所以你要爬得更高一点,爬得越高你越会发现高处的灵魂很多都被净化了,往往真话有刺,实话有毒,不要争执,要么理解,要么远离。”我想补充一句心性层面断舍离的个人心得:断以养心;舍以养慈;离以养性。
人生要想舒服,就要学会“舍”,“予”,但是,舍什么,予什么?那却值得好好地想一想,否则很可能会南辕北辙。 佛家说放下贪、嗔、痴、慢、疑;儒家云给予仁、义、礼、智、信。无论是“舍”还是“予”,只要顺应天道,便得自在。人们都会说舍得,舍得,但却不一定真正懂得如何舍,如何得和舍什么,得什么?人生在世,舍有舍的智慧,得有得的原则。
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人生里,都要学会断舍离。实在不知道如何断舍离的时候就把它交给时间,时间可以帮助你清理许多没用的东西,时间也会让你引进许多有用的东西。时间简直不是东西,时间又是一个好东西。但这个好东西不能不用,也不能常用。用常了还真的害怕你不会断舍离。
断舍离在生活中如何取用?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为。它可能不是刚需,应该是各取所需。
【编者按】断舍离我们在表面意义上容易理解,就是把平常没用的东西扔掉,其实断舍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断舍离也不单单指物质,还包括精神和心性层面的。这篇文字把断舍离总结得很全面,什么是断舍离,在哪些层面需要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意义所在,文字细腻,说理通透,“人生在世,舍有舍的智慧,得有得的原则”,能真正做到之人,活得才叫明白。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