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敌后侦通站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边区地处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北。它的南北两端紧逼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据点济南和天津,东面濒临渤海湾,徒骇、马颊、鬲津等河流横穿其间,冀鲁边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中,冀鲁边区抗日军民在党领导下,发扬不屈不挠、坚韧自强、团结抗争和服从大局精神,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和人民解放谱写了壮丽史诗。
这里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原冀鲁边军区一分区侦察通讯北中心站的故事。
入伍侦通站
1929年4月,贾保立出生于天津塘沽,父母在范旭东的久大盐场谋生计。1935年,贾保立在久大盐场办的私立明星完全小学上学。两年后,卢沟桥事变。为避战乱,父母决定返回黄骅老家大孙庄村。1939年,父亲病故,家中兄弟姐妹5人,一家生计全靠母亲一人艰难维系。1940年,他被送到天津的堂叔家帮忙,打理生意处理账目。到了年底,堂叔看他对生意不上心,就打发他回老家。就这样,贾保立又回到母亲和家人的身边。
1941年,贾保立在母亲的引导和支持下,他被村长送带到新海县县大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年仅12岁的贾保立,当上了“小八路”。
贾保立在县政府和县大队当勤务员,送信、传话、倒水、取文件、扫卫生,俗称“跑腿的”。虽然他是个孩子,个头不高但机智勇敢,所以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久,妇女救国会去县大队挑选勤务兵,李慧主任特地把他要了过去。
1943年6月30日,大赵村惨案发生,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黄骅同志、参谋处长卢成道等人牺牲,冀鲁边军区第一军分区侦通站站长齐耀庭负重伤。黄骅同志被害后,冀鲁边军区的全面工作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形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军区一分区侦通站北中心站遭到严重破坏,决定重新组建侦通站。14岁的贾保立被推荐去了侦通站,正式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侦察兵。
新的侦通站设在海兴县毕家王文村西头的几间民房中,成员有站长高子平,副站长任墨林,老姜,胡治和贾保立。贾宝立和战友们深入敌区侦察情报,了解敌人炮楼里面的设施与武器配备、兵力部署等,再将了解的情况手绘成图,交给上级部门。侦通站主要负责控制了解敌情、社情和传递抗日文件,接送越境路过的工作人员,重点还是保障我军的军事活动。
贾保立到侦通站报到后,除了日常的业务学习之外,也开始陆续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有一次,站长高子平告诉大家:“打走鬼子,实现共产主义,好日子就到了。我们就能和苏联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啦!到时候还能用上电碾子,一次能拉10多个犁铲耕地呢!”
贾保立心想这楼房咱见过,这个电碾子还真是不知道长啥样呢?他的心里揣着对“好日子”的想象,革命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但现实又是无比残酷的。当时,侦通站条件非常简陋,无枪无弹,一旦暴露被抓,结果可想而知。
抗日交通沟
1940年初春,由抗日政府杨靖远专员率领部队北上扩大抗日根据地,受到当地顽固派孙仲文民团武装阻扰,在大赵村受阻,杨专员壮烈殉职,我军奋起反击将其击溃,当地局面大开。
我军部队深入扩大地区,纪律严明,态度和气,深得民心。同时,军队保护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团结当地爱国倾向抗日的士绅名流组建抗日区级政府,启动乡村的办事机构,宣传我党的抗日民主政策,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捐钱、捐粮、捐武器,有作为的青年自愿参军,甚至还有自携枪械来抗日的。
在新生的抗日政府领导下,当地群众还能自觉地执行政府的号召,比较明显的有三项:
1、防犬吠:为了保障八路军夜晚行动肃静,号召各家不可养狗,饲养的狗,各家自行处理,这一项各家都照办,曾经有一场“打狗运动”,村庄无犬声。
2、荆条林:平原作战,为了保障八路军白日作战有遮障,便于荫蔽行动和动作,区政府要求老百姓不要砍伐各地界的红荆条。荆条是各家过冬必备的烧材,各家有困难都会自己想办法设法解决,对政府的号召群众也都认可执行。这些红荆条灌木,几年后都变成灌木林了。
3、交通沟:凡是各村相联的大车道都挖掘成抗日交通沟,它不仅可以迟滞日军机械化行动,还有利于我军攻防作战和部队隐蔽机动,与地上红荆条遮障结合真可称为地上“长城”。
当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平原地带作“持久战”这是非常必要的。这究竟是个巨大的工程,当时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各村办事机构都有计划安排。在不务农时,发动群众到了冬季都有出工修筑。
当地群众在修筑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射击和观察,在交通沟的两侧修有单人掩体工事,为了便于群众的大车交通和生产用车,还在必要的地点修有大坡度的大车过道等设施。可见当年人民群众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思想指导下,抗日救国的热情多么的高涨。直到抗战结束,这个工程也没全部完成,但已修好的地方真是发挥了作用。
1943年冬天,贾玉立身上藏带着新海县陈县长的亲笔信返回站驻地邢家王文时,误闯入日伪军扫荡至此,就是仰仗着群众挖的交通沟逃出,免遭一劫。
齐庄反扫荡
1941年,冈村宁次出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极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日军先后调集7万余兵力,采取“分区扫荡”“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平西地区,发动了秋季“铁壁合围”大扫荡,也波及到冀鲁边区。
当时,冀鲁边区的主力部队就是冀鲁边教导六旅十六团,军队的斗志旺,地方群众热情高,同仇敌忾,自古难得。
我六旅十六团的领导率领部队进行的齐庄反扫荡战斗,原本意在杨庄正面伏击来犯之敌。该敌有两辆拉物资的马车,由于受我方抗日交通沟的影响而绕道行进,当行进至齐庄时战斗打响。激战时,日军竟然不顾国际公约使用刺激性毒气,都戴着猪头式防毒面具与我军冲杀。我军毫无准备,中毒者很多。短时间内,给我军战斗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与敌人血战到底,傍晚时分,我军将部分敌人压制至齐庄以东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一带,将其全部消灭。
在战斗中,由于我军的奋力拼杀,日军战斗力逐渐转弱。一股伪军趁机弃战向北弃逃。在窜逃至大孙庄东侧时,被我区政府干部高子平带区小队和村自卫队将敌截获。
这也是“人民战争思想”在这个地区初露锋芒。全歼来犯之敌,据贾宝立所知这是边区仅此一次,震动很大,群众拍手称快,赞扬了八路军英勇顽强,传说八路军领导指挥英明,在记住他们的姓名其中就有后来曾在南京军区领导任职的周贯五。
齐庄反扫荡的胜利,表明边区的军事实力在渐渐增强。此时,边区其他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尤其在侦通站这个区域的军工生产,是从无到有的建立,农业上扶助生产、贷款、货棉、贷购,促使了金融和贸易的同时发展。县政府派人调查核实土地,进行合理捐税负担,深得群众的心愿。所以,当时边区根据地群众拥护抗战热情高涨,军政民团结紧密,出现了抗战斗争形势的新局面。
大赵村事件
大赵村惨案发生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一九四三年。日伪军对我边区增加兵力,在我根据地腹地增设据点,并频繁“扫荡”,加大了对我军事压力,使我根据地有些地区活动增加了困难,生存环境恶化和生活艰苦,以及斗争的残酷,使革命信念意志薄弱者妥协落伍,更甚者叛变投敌。
当时,冀鲁边区司令、旧军人出身的邢仁甫就是这样的人。他把群众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所创造的成果视为个人资本,他拉帮结派自我奉王,叛变革命,搞个类似与无棣县国民党六旅张子良那样,勾结日军搞所谓的“曲线救国”,以求平平安安地鱼肉百姓,作享清福。他指使原本地有名的土匪后当汉奸又转投奔我军的手枪队头目冯冠奎一伙,在大赵村孙二爷家的腰房室内刺杀了老红军边区副司令员黄骅同志和陆参谋长,同时室外杀死了警卫员和门卫战士。当时的现场是黄副司令正在听取齐耀庭等同志的敌情报告,所有在现场的同志大多无一幸免。
贾保立回忆说,当年冯冠奎暗杀黄骅之前还到大摩合村(当时县政府临时驻地)来过,妇女救国会主任李慧带着他也在那里。冯冠奎来打了个招呼,说要去大赵村向黄骅汇报工作。
惨案发生后的第二天,李慧主任前往大赵村看望黄骅烈士的爱人与女儿,贾保立跟随。当时他们从大摩合村出发,在快到大赵村的路口,贾保立看到有人在掩埋两具遗体,他想应该是遇害的警卫员。而且在村附近的山坡上,有几个新的坟包。
在黄骅烈士遇难的地点,贾保立正房见到了黄骅的爱人和女儿。房东向李慧主任汇报情况时,他在一旁抱着黄骅烈士的女儿,但孩子一直哭,怎么也哄不好。李慧主任说:“还是我来抱吧,你去腰房帮着收拾房间去。”
这间腰房,正是黄骅烈士遇难的房间,贾保立一进门看到炕上、地上有许多血迹,桌子上有弹孔。人们正在忙着撬地砖,好多血都流到砖缝中去了,要把血迹清理干净,贾保立也加入进来。
“大赵村事件”使根据地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打击,而侦通北中站受害最重。真正的革命者,在生死和困难面前是无所畏俱的,信念坚定,是非分明,不屈不挠,前仆后继,顽强斗争。后经组织调整,调区政府干部高子平和区小队队长任墨林二位同志整顿侦通站。高子平任站长,任墨林任副站长,又补充新成员,这是一支没有武装,单凭热血抗日工作的团体。
整顿完毕后,仍在原址毕家王文村开始工作。
老姜遭遇难
1943年秋季的一天,侦通站的同志们都外出执行任务去了,只留下贾保立和一位收发信件的同志。
突然,外面响起了老百姓的呼喊声:“小鬼子来了!小鬼子来了!”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日本鬼子从无棣的小山据点(小山现属海兴县)突袭毕家王文村。
“肯定是有人告密,日本兵直接就扑过来了,一下就到了情报站西边。”贾保立和另一名战友提着装好资料的面口袋跑出门,未到村口就看到日本兵已经围上来了。
肯定是跑不了了,贾保立灵机一动,顺手将面口袋藏到场院的秫秸堆里,然后不慌不忙地蹲下来,帮老百姓摘起黑豆角来。巧妙的伪装,骗过了鬼子的搜查。
当年,人们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积极支持抗日活动。为了保障八路军夜晚行动肃静,号召各家不养狗,已经养的狗都要处理掉,各家积极配合,还掀起了一场“打狗运动”。冬天农闲时,人们就把各村相连的大车道挖成交通沟。交通沟既可以迟滞日军机械化行动,又有利于我军攻防作战和部队隐蔽。有一次,贾保立传送新海县陈绍泉县长的亲笔信后返回驻地,恰好碰到日伪军扫荡,他就躲进群众挖的交通沟,逃过一劫。
老姜是贾保立在侦通站的战友。老姜牺牲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贾保立脑中。“我还时时想起老姜,至死也不会忘记他。”贾保立每回忆起战友牺牲的过程,眼中时时泛着泪花。
秋天那次,日本鬼子进村搜索,贾保立躲过一劫,而老姜却没能躲过。待到太阳偏西时,外出执行任务的老姜回来了,没留意日本鬼子包围了村子,刚到村口就被鬼子抓住了。
鬼子盘问半天,被浑身大绑的老姜硬是不开口,最后领着鬼子向村西北方向的荆条林走去。
在渤海畔边,盐碱地的沟边、地界儿上长着成片成片的红荆条,老百姓削下来有的编成筐,有的留作过冬的烧材。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掩护八路军隐藏在里面打鬼子,老百姓都没有收割,就长成了一片片茂盛的荆条林。
鬼子撤走后,侦通站的三位战友和村上的老乡们赶紧去寻找老姜,最终在荆条林深处找到了已经牺牲的老姜。老姜倒在血泊中,身上扔着两条粗壮沾满鲜血的荆条。
鬼子用荆条把老姜活活打死,最后还在他的太阳穴刺了一刀,深深的一个口子,血没有流出来。“真是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啊!”看到老姜牺牲的场面,所有人都泪如雨下。
“在一片茂盛的荆条林中,我们找到了老姜。只见他蜷曲着身体右侧躺地,身上的衣服被扒了下来,全身被荆条抽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最残忍的就是那一刺刀,直接扎在太阳穴,上宽下窄一道口子……”贾保立哽咽着说,只知道老姜的家在盐山县苏基村东的姜庄(现海兴县苏基镇姜庄),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至于全名叫什么,家中还有没有其他人,这些都无从知晓。
当时,老姜牺牲时只有40来岁,他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渤海边畔的荆条林,用生命守护了党的革命事业。
这次侦通站遭日军偷袭,引起了高子平站长的高度警觉和重视,立即组织大家转移到了新地址。中心站的联络点设在张家王文,工作人员分散隐蔽在翟家王文和邢家王文。在邢家王文东南侧的荆条灌木处挖掘了一个地窨,放置油印器材等物。其中还有一把装饰非常精美华丽的日本指挥刀,据说此刀是齐庄战利品,以备不时之需使用。
收复伪据点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山东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原边区的主力部队调往南部地区作战,坚持在我站区域内的与敌作战的主要是原边区的“回民支队”和盐山县独立营(即28军83师248团3营)。这时,新海县也改为新青县,县长是“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环,政委李援。同时,新海县大队序列“回民支队”第五大队。
初冬,侦通站为保障“回民支队”远程奔袭渔村狼垞子(即现在黄骅港址)讨伐邢仁甫叛徒集团,由支队何参谋长带队近剿,支队其他领导带队分别控制盘洼和侯庄,刘震环支队长指挥所设在盘洼南侧,以接应进剿分队行动安全。分队近剿成功,抓捕了叛徒集团全部陆上的人员,更重要的意义是切断了它们与内陆上的联系和物资供应,迫使该团自行瓦解。同时我地区也减轻了翼侧的干扰,有利于军事行动和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刘支队长对快捷利落完成这次任务非常满意,还大加赞扬侦通站的侦察情报工作做得好。
实际上,这份工作是高子平站长做得好,他的沿海社会关系基础好,因他就是大辛堡渔村堡主的儿子,对该地的“头面”人士有交往,情况知根知底而所为。
1944年春,“回民支队”根据侦通站的情报,在西侯庄伏击了小山据点日伪军的扫荡,土毙击伤多人,其中有二具尸体是被打死的日本士兵,终于报了侦通站那一刺刀之仇,迫使日军较伪军提前撤离小山据点。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在节节胜利,我军区不失时机的开展夏季攻势。
敌后侦通站的各项工作早已预有准备,无论是兵力的部署和各种武器配置及据点堡垒工事的构筑图等物,早已建档备用。这些情报大都是从给日伪军向村民催粮、催款、调民工办事的所谓“维持会”得来的。在情报传递过程中,从未被敌人发现,始终保持着安全畅通,成功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封锁。
1943年冬,侦通站接到苏基镇(现在海兴县城)“维持会”传来情报,说盐山县“警察局长”一人乘轿车(马拉的)视察明天返回城里。新海县大队在马厂村南的公路上设伏捕捉。捕捉时,伪局长见到我军战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将手枪递给赶车人让其代缴。其中维持会陪送“伪局长”的人中就有一位曾是我区小队的司务长,他就是马厂村人姓孟。当场见了面,没说话,只能是“心照不宣”罢了。像这样的“维持会”几乎各日伪据点都是这样,表面上敌人在腹地增兵设据点,实际上敌人的行动情况仍可掌握在侦通站手中。
1944年夏季,根据侦通站提供的情报。我区开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苏基伪军据点,行动计划是通过一个向我申明反正的伪军士兵作内应实施的。深夜,我军发现信号,这名伪军及时放下吊桥。战斗按计划进行顺利。回民支队”的战士见到吊桥落地,一路纵队跑步攻入据点内,此时20多个伪军连同他们的新婚队长还在梦乡之中,就迷迷糊糊的当了我军的俘虏,我军不耗枪弹把这个据点攻克了,军民皆大欢喜。
第二目标攻击丁村日军据守的孤立炮楼。丁村日伪据点的特点:日军伪军分散据守两处,战斗力和火力都不能有效地支援;据守炮楼的日军每日早晨都要放落吊桥,派兵接各村派人送来的情报。摸清这两个特点,我军决定对丁村日伪据点采取控一攻一,化装送情报的战士借敌人放吊桥进行攻击歼敌。战斗打响,我军将收情报的日兵瞬间击毙。敌人惊慌之中,借助火炮楼力把吊桥拉起,我军攻击受阻,主动撤出战斗,攻克未遂。但我军敢于主动挑战日军的行动,严重挫伤了日军那种狂妄傲慢的不可一世的邪气,在以后的战斗中足以证明。
第三目标攻击目标是杨庄伪军地点。支队领导的意图是围杨庄之点,打击消灭羊二庄和韩村(即原新海县城现名黄骅县城)日伪军来援之敌。战斗打响后,刘支队长指派贾宝立告知海丰镇的豁嘴刘殿臣,由他通知后沙胡同杨兴法要组织人员监视羊二庄和韩村方向的敌人情况。战斗等待的整日不见敌人来援行动,连近在5000米之遥的羊二庄的日军也避战自守。惊恐的杨庄伪军惧怕夜晚我军强攻,于黄昏后突围逃窜被我军击溃,杨庄收复。
第四攻击目标自然落在深陷孤岛的小山伪军据点。该据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和缺水少食,不易长守。支队的领导依然是围点打援并屈兵于小山伪军。经历数日后,韩村伪军李景文纠集一部分伪军支援救兵,在张皮庄西北洼地遭我军伏击,来敌一触即溃,我军打援成功,俘获甚丰,特别是缴获了一挺意大利造的新式轻重两用的机关枪,使战士们开怀大喜。小山伪军待援无望,果然派人手持白旗向我军投降。收复的那天,侦通站派贾定立送信到指挥所。指挥所就设在小山村西通往小山山头的路边的民房前,光秃秃的山色一目了然。支队的各位领导全在这里议事,有位通讯员向首长报告:“一大队马上就过来了。”贾宝立早就耳闻过,回民支队第一、第四大队是支队的主力。刘支队长一听就跺脚着急发火了,说“谁叫他们上来的。”又命令到“赶快要他们回去,不要与敌人发生遭遇”。
这时,贾宝立才意识到,这是网开一面放敌人“突围”逃跑。捉住了又放?为什么这样?做过情报工作的同志都能理解,伪军内部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这点只有掌握这个地区斗争全局的指挥官知晓。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伪军成纵队向北下山逃跑了。再没有出现新的情况后,刘支队长下达了“上”的命令后,也没有等待前沿分队的向前出击,政治主任李子华很兴奋高喊:“同志们!冲啊!”带着指挥所的随员向山上冲去。贾宝立也不自主跟随其中。别说,这一仗我军正是捷足者先登。很快后续部队和群众也到山上来一起打扫战场,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乱而有序。我军很快把据点内的各种物品运出后,将房舍工事用火焚之,小山这座日伪军构筑的坚固据点就这样被攻克了。
小山伪军据点的收复,不仅恢复原根据地区域,更主要的是准备明年夏季攻势时有片区稳定巩固后方,更利于我军向新青县方向作战,以争取更大的胜利。
春天的脚步
1944年秋季,根据地军事活动的惯例准备今冬明春敌人重兵大扫荡,政府号召要“坚壁清野”,我军也做反扫荡准备。
就在这个节点上,在羊二庄日伪军强征弹压附近的村庄民工,在许官村南侧一线大面积砍伐灌木红荆条地界林。支队的领导得知情报后,指挥部队主动出击,利用红荆灌木林接敌,在民工群众的支援下,把日伪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荒溃逃。有两个日军士兵被我军截至许官村内,该敌占领一民宅负隅顽抗,被我战士击毙,缴获掷弹筒1门,三八大盖枪1支,我军无伤亡。
这次战斗,迫使羊二庄的日军据点和丁庄日伪军据点撤离,明显看得出日军战斗力弱化,也验证着我军战斗力增强,鼓励着我地区军民抗日到底的决心更加坚定,胜利的曙光在望。
这个侦通站的情报和通讯联络工作是为部队军事行动服务的,虽然站与“回民支队”不是直属关系,但是为了抗日救国,侦通站也努力做到默契配合,通过工作与支队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回民支队”领导也非常关心侦通站的建设,如把在战斗中缴获的新自行车送给站使用,也是站里需要的代步工具;如在三次战斗结束后来张家王文会合;苏基战斗把俘虏及枪支弹药用车拉来整理清点处理;在小山战斗部队转移路过这里小憩时,贾定立和战友对缴获的一挺轻重两用机关机感到好奇,战士们就把机关枪拆卸重新组装和使用表演了一番;许官战斗结束后,支队战士撤到张家王文把缴来还带有血迹斑斑的掷弹筒和三八枪进行了展示。通过这些,贾宝立当时就意识到,这是支队的首长鼓励和教导我们要努力工作,保障部队多打胜仗。
转眼间,1945年的大年临近,老乡们全然不顾日伪军扫荡威胁的存在,把放置多年的锣鼓全搬出来,击鼓欢乐,踩高跷,扭秧歌,欢庆新年。此时,我区主力部队调往南线作战。盐山县城的日伪军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的“扫荡”,侦通站的王周(音)同志,在执行侦察任务中与敌特务队遭遇光荣牺牲,令战友们痛心不已……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我军的军事压力情况下,首先是刁庄日伪军重要的据点撤向盐山县城,相继羊二庄、贾象、赵孟陶等伪军据点都向其纵深收缩撤离。与此同时,我军区南线攻势作战也已开始,捷报频传。北线一分区的县区武装也积极行动攻宁津,战斗庆云、盐山、吴桥等地,同时进行战场整编。
1945年春天,在高站长的安排下,贾宝立和战友们被整编到由县、区武装新编的基干团,从此离开了培育锻炼他成长、学习进步,历经过惊心动魂、扣人心弦的敌后侦通站。而这个侦通站在高站长的带领下,仍顽强地继续去执行未完成的任务……
【编者按】文章围绕敌后侦通站的抗战历程展开,以贾保立的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与事件。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侦通站凭借出色的情报工作和灵活的斗争策略,配合部队取得众多胜利,有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无论是在反扫荡战斗中的顽强抵抗,还是在情报传递中的机智果敢,亦或是与“回民支队”的默契协作,都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伟大精神。同时,文章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