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随想
母亲节到了,网络上、报刊上,有关母亲节的话题铺天盖地,“热闹”非凡,大街小巷也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思念的情愫在我的心里堆积着,越堆越厚,越堆越浓,浓得化不开去。我越来越强烈地思念我那从来没有过过“母亲节”的母亲。
中午,我正和闺蜜在饭店小聚。女儿发来了一个小视频《最好的母亲节礼物》——原来女儿正带着六岁的外孙女在家里打扫卫生。外孙女拿着抹布楼上楼下忙个不停,书房、卧室、客厅、餐厅、楼梯上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下午回到家里,我收到了女儿网购的母亲节礼物--一套珍珠饰品:珍珠项链和手链,颇感欣喜。欣喜的不在于礼物本身,而是女儿对妈妈的那份拳拳之心。外孙女看见了礼品,好奇地问我:“奶奶,今天是您的生日吗?这是妈妈给您买的生日礼物吗?”在她的认知里,只有过生日才会收到礼物。我说:“不是,母亲节快到了,这是你妈妈给我买的是母亲节礼物啊。”听了我的话,外孙女眨着大眼睛沉思了好久。然后拿走了我的一顶帽子和几根彩带,躲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说:“我要给妈妈做节日礼物了,请不要打扰我哦!”
外孙女三岁就开始学习美术,绘画、手工能力都很强的。 她在房间里忙了半天,打开房门,一顶普通的帽子变了模样。外孙女在帽子周围缠上丝带,有些地方还用双面胶固定起来。彩带飘飘,原来半旧的帽子宛如新买的一样。
外孙女双手捧着帽子来到女儿面前,天真地说:“妈妈,这是我送给您的母亲节礼物,祝您节日快乐!”接过礼物,女儿笑得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白天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晚上,坐在灯下,我又想起了母亲,不禁又一次潸然泪下,要是妈妈还健在该多好啊!我也能陪着妈妈过母亲节了,也可以带着妈妈去逛街,给她买好看的衣服,带她去吃美味的小吃,送她最美的鲜花……妈妈辛苦操劳一辈子,真正开始享受生活是从我们兄妹都成家以后。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妈妈就撒手人寰了。如今,我们母女阴阳两隔,再多的泪水,再牵肠挂肚的思念,也换不回妈妈回生的步伐。
妈妈活着的时候,国内还没有母亲节的说法。我们家常庆祝的节日,就是我们兄妹的生日,还有端午、中秋和春节了。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平时吃的大都是粗粮,白米白面就是非常少见的美食了。但是,不管是谁的生日,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们做一碗手擀面,还会在碗底卧个荷包蛋。端午节,妈妈会千方百计给我们包粽子;中秋节,妈妈自己动手给我们做月饼;过年,妈妈给我们做丰盛的年夜饭。当我们享用美食的时候,很少想到妈妈自己吃没吃。我们长大了,稍微懂事了,才知道心疼妈妈,才知道体谅妈妈的艰辛。我工作后领第一份薪水,便给妈妈买了一件衣服。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妈妈穿上新衣服时幸福满足的表情,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最近几日,我经常梦见妈妈,妈妈还穿着我给她买的那件衣服,微笑地看着我。可是,任凭我怎么呼喊她,她也不答应。一连几天, 这样的场景都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常常在哭声中醒来……
母亲节于我来说有悲也有喜。悲的是作为女儿,妈妈在世的时候,从来没为她庆祝过母亲节,这是女儿终生的遗憾,是女儿心中永远的痛。喜的是作为母亲,有一个孝顺、懂事,知道心疼妈妈的女儿。更欣慰的是在女儿的言传身教下,外孙女从小就知道孝亲敬长。外孙女的言行更让我欣喜,让我倍感温馨。
母亲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母爱的情愫绵绵不绝。母亲节的仪式感固然重要,人们更需要将母亲节的温暖与感动延续下去,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编者按】母亲节的起源与美国社会活动家安娜·贾维斯密切相关。1908年纪念其母的追思活动促使1914年美国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事实上,节日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对众神之母的崇拜,传入中国后融合本土孝道文化形成独特表达形式。作者写下此文以纪念母亲节,很有意义,如作者所说“人们更需要将母亲节的温暖与感动延续下去,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才是目的。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