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来来往往

作者: 云湖夏月 点击:223 发表:2025-05-12 08:08:29 闪星:1

摘要: 近三十年来来往往,有许多无奈、不舍和留恋,更有对渐次老来的喟叹。来的已往,往的又来,愿这世界的来来往往便如一本旧书,许我年年岁岁来来往往的品评。


             第一次去南京,是冬天,和几个朋友一起乘坐朝发夕至绿皮车。。那天,在车上晃悠七个多小时,正有点发晕,被列车员“拉上窗帘,拉上窗帘”喊得清醒,这是要通过南京长江大桥了!我一个激灵站起来。在哐嘡哐嘡的火车奔行中,我们把脑袋穿过窗帘,脸紧贴着凉凉的车窗玻璃,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大桥铁路桥几何图形的钢桁架轰然映入,桥梁在灯光和江水互映下一道一道滑过。很快滑完,余兴未尽,车到南京站该下车了。

     完全想不起来第一次到南京目的和过程,只记得等吃晚饭的冰凉。那时节,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去省城南京,是一件令人羡慕又值得炫耀的事情,和那些没资格来的人相比,有一种虚荣的幸福感。记得我,强忍着大理石厢式卡座的冰凉,点单等饭。现在想起这事,屁股和后背仍会泛起大理石凉飕飕的又硬又冷的触觉。

     以后和南京很少来往,直到孩子上大学。孩子上大学以后来往南京多少次已经没法计算,年年月月周周,碎片化散落。而因工作几次来南京培训学习,比较完整的存留着。

     1996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从1996年9月的第三周开始,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作为徐州市推广这项活动的工作人员之一,我被推荐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

     1996年暑假,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学习。省语委把我们安排在简陋的女大学生宿舍。房间里床铺桌凳都非常陈旧,没有洗手间,盥洗室在长长的走廊尽头。那时,已经工作好多年,南师大校园再度一把大学生活,很有芳华色彩,加上远离繁琐的家务抛开工作的重复,条件简陋也挡不住青春自在。每次从盥洗室出来,披着水淋淋的头发,哼着歌,一身汗香,回到电扇呼呼转的寝室。

     那时打电话,不像电视剧《手机》那样大喇叭喊,却也不便,和家人联系要用公共电话。校南门向前走,大约七八十米,十字路口东北角有公用电话小铺,有时候还要排队。和家人电联,那边说不完的话这边却是不停闪动的收费提示和队友的催促。

     十字路口东南角是一家店面不大的饺子馆,我每次去都见老板坐在吧台里。老板是位中年女性,短发整齐干练,衣着大方干净。偶尔抬头,不动声色环视她的小店,神态安静、温和,眼睛里透着精明。这不大的店铺桌明凳净,桌腿椅脚地面没有一点污渍水痕。她们家饺子是真正的纯手工,一个个白鸭子般,静静地卧在洁净适中的白瓷托盘里,如同老板娘一样让人心情平展。老板娘给我留下非常难忘的印象。我以不贵的消费,常光顾这个赏心悦目的饺子馆。

     测试员过关对于我们来讲很容易。徐州人讲普通话,注意调值变化、平翘舌发音就能通过。徐州参加培训的老师,全部获得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我以较好的分数被推荐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这样的培训成绩这位优雅的女老板,是欣喜而美好的印记,因此,定居南京以来心心念念,去看看这个地方,去找寻当年。然而,到南师大随园校区却未能如愿,既没找到原来的校门原来的教学楼,更没遇见那个公用电话小铺,那个饺子馆。二十八年过去了,那位女老板大约已经快八十岁了,应该还健在。但是,你在哪?

     时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二十八年后,夕阳下,当年饺子馆坐标处,梧桐叶飞舞中,来来往往的行人脚步匆匆,不知道哪一位是当年的老板娘?

     第二次因工作来南京,还是为普及推广普通话工作。推普周施行几年后,国家需要根据国民的普通话水平,制定进一步方案。我们这一批普通话主测员,又变身为徐州市市民普通话水平使用情况调研员,来南京参加调研员培训。

     2000年暑假,徐州市及各县调研员二十多人,汇聚到南京中山东路307著名的南京钟山宾馆。市区来的我们五个调研员,年轻、时尚、喜欢玩,一起学习一起游走于南京大街小巷。

     有一天下午没课,几个人一商量,跑到距宾馆只有三公里的新街口胡买一通,完全忘记买些什么东西,被亮闪闪的太阳晒得狼狈像却历历在目:个个犹如被灼透的烤鸭,汗流满面,头发贴在红彤彤油乎乎的脸上;汗透衣衫,前胸后背被薄薄的连衣裙粘附着,呵,好尴尬。我和小罗一溜烟跑进房间,大包小袋往床上一扔,冲进洗手间打开花洒跳进浴缸,哗哗哗冲了好一会,冲掉炎热后关上花洒,吐了口气。停了水声却忽听外面有男声,吓得我们摁住门躲在门后屏住呼吸,听了一会才惊讶的得知,我们稀里糊涂闯入领队徐老师的房间。啊哈啊哈啊哈,一阵大呼小叫,让徐老师出去。我们又套上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抓起扔一床的物品,打开门,你推我搡的走出。徐老师和另一位领导站在对面,安静的抽着烟,微笑着慈祥的看着我俩。我们有些难为情的低着头,又有些想笑,又装作轻松的回到隔壁自己房间。

      那时,徐老师已是快退休的年纪,他是徐州语文教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位有温度有高度,和蔼可亲的长辈。所以,虽然我们莽撞的让人羞愧,却也能坦然面对。

     我们还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钟山宾馆是南京市区最具特色的仿古建筑园林式宾馆。院内古松参天,翠坪曲径通幽,假山奇石点缀,溪水环绕缓流。主建筑钟山楼,二十八层,庄严沉稳宏大厚重,朱颜门户画栋雕梁。我和小罗一直生活在徐州,从没在这样优美豪华的酒店住宿过。我们年轻所以孩子一样喜欢新奇,而喜欢新奇的心理驱使我们遐想,从一楼步梯到二十八楼会是什么状况、会遇到什么惊喜和意外?我们的体力又承得起我们去践行这遐想,于是,我俩从一楼一直往上,爬到二十八楼。

      没想到的是,越走心越慌越走越害怕,要不是不能反悔、谝能劲儿撑着,我们就从半截乘电梯下楼了。千篇一律的安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其他人,自己也怕被突然的响动惊吓到;千篇一律的干净,让你小心翼翼的踩着楼梯地毯,唯恐把它搞脏;千篇一律的楼梯拐弯处,声控灯啪嗒可听、明灭可见,上下送光。这次行动,没惊喜没意外,单调的令人失望,却也让我难忘。

      这好奇心,种子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以至于人到中年,常被探险猎奇之心唤醒,感觉不断探寻处处快乐。陆游说“放翁百念俱已矣,犹有好奇心未死”,人应该终身怀有“探奇不泯”之心。年岁逐增好奇随长,而它的实质是内心丰富简单之后对美好的向往;是像那位名人说的,历经生活磨难之后依然对生活的热爱。

      南京钟山宾馆在南京博物院西大约一公里左右,来南京后我已经去过好几次。每次我都走到他的门前走进他的院落,走到我们住宿的那幢楼前,徘徊在我们合影的台阶上。站在那里,还能看见我们走动的身影,听到我们追逐的笑声。那年那月我们都还年轻。

     工作阶段,最后一次来南京是2004年。这次是作为江苏省语文教学骨干教师的身份来培训学习。落脚在草场门大桥东面的江苏教育学院。省教委很重视这次培训,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的教授为我们上课。教授们对语文教学发展高度的前瞻性,让我们心潮澎湃;对语文教学方式分析的多样性,让我们心灵触动。这次陪训,让我们回归语文课堂有了信心和动力。

     收获颇丰,记忆犹新。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校内学习。我们再不贪玩,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努力做到不遗漏老师讲课内容;下课认真完成作业,读书写文章、写论文,互相提问答辩。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大家你追我赶,没有一个同学掉队。全班同学都获得“江苏省语文教学骨干教师”证书,并深深珍藏。

     第二阶段社会实践,省教委组织我们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鲁镇、柯岩、沈园、兰亭、大禹陵等名胜景点。

     在这月余相处日子里,同学们之间结下深情厚谊。联欢会的欢声笑意、秋阳下的长江大桥、小酒馆里的美味飘香、KTV里多情的歌声,草场门大桥凭栏,路边花园柚子清香……和扬州、苏州、镇江的同学相处融融,一直联系,相互邀约做客各自城市,终因各种羁绊各种因由均未成行。

      一年又一年,你们都还好吗?工作的机缘,我们共享一段璀璨年华,可再深厚的友情也抵不过时间的慢磨和空间的隔离,我们无法保证在彼此生命中永久停驻。然而那些经历虽然有些斑驳,但在我们生命中星星般的闪耀,成为记忆中的珍宝。

      去年春天,坐孩子的副驾。三十年前的小小女孩,居然带我在南京市里行驶;去年秋天,开车缓行在车水马龙的中山南路上,等红灯时,默默仰视国父孙中山先生;今年春节,九七届毕业的几个学生,在太平门一酒店请聚餐;今年清明,一同学,阴差阳错成了亲戚,她带着她的孩子孙子和我的孩子孙子,相聚在南京“十朝院子”。我们谈论着岁月的丝丝缕缕。

     人生晚年恰相逢,他乡异地忆旧事。感慨良多。

     近三十年来来往往,有许多无奈、不舍和留恋,更有对渐次老来的喟叹。来的已往,往的又来,愿这世界的来来往往便如一本旧书,许我年年岁岁来来往往的品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时光带走了往事,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往事,岁月泼洒了激情,却积累了更多的回忆。作者深情回忆了几次去省城南京的经历,细语漫谈中事事如昨,强烈的画面感历历在目,在南师大住宿盥洗的画面;旧时饺子馆的场景;还有逛街过后误闯领队老师房间“哗啦啦”洗浴的尴尬场面;以及勇爬二十八楼的猎奇行径,如此等等,桩桩件件画面感实强,远景近焦都是回忆中流淌的真实感人的事件的写照。虽然岁月已去,但留下的都是对时光的美好回忆。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