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六十八

作者: 温国兴 点击:207 发表:2025-05-08 14:56:09 闪星:1

摘要: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资治通鉴》卷十七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说明了刘彻的思想观念。原文如下:

  夏,六月,丞相卫绾免。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俱好儒,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以迎申公。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是岁,内史宁成抵罪髡钳。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二年

  冬,十月,淮南王安来朝。上以安属为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每宴见谈语,昏暮然后罢。

  安雅善武安侯田蚡,其入朝,武安侯迎之霸上,与语曰:“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安大喜,厚遗蚡金钱财物。

  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归。

  初,景帝以太子太傅石奋及四子皆二千石,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万石君无文学,而恭谨无与比。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责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皆以孝谨闻乎郡国。及赵绾、王臧以文学获罪,窦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在上侧,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之。庆尝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窦婴、田蚡既免,以侯家居。分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分,分日益横。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夏季,六月,丞相卫绾被免职。丙寅日,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皇上向来倾向于儒家学说,窦婴和田蚡也都喜好儒术,他们推荐代郡人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奏请设立明堂来让诸侯朝见天子,并且推荐了他的老师申公。秋季,天子派遣使者带着束帛和璧玉,驾着四匹马拉的安车去迎接申公。申公到来后,进见天子。天子询问治理国家、消除混乱的事情,申公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在于多说话,要看实际行动怎么样罢了。”这时,天子正喜欢文辞,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语,但既然已经把申公召来了,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的官邸,商议设立明堂、天子出巡、更改历法、确定服色等事情。

  这一年,内史宁成犯罪,遭受髡刑和钳刑。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二年

  冬季,十月,淮南王刘安前来朝见天子。皇上因为刘安是自己的叔父而且才能很高,非常尊重他,每次在宴会上接见他交谈,直到黄昏才结束。

  刘安向来和武安侯田蚡交好,他来京城朝见时,武安侯到霸上迎接他,对他说:“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您是高皇帝的亲孙子,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皇上一旦去世,除了大王您还有谁能立为皇帝呢!”刘安非常高兴,重重地赠送给田蚡很多金钱财物。

  太皇窦太后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赵绾奏请不要把政事奏禀给东宫(窦太后)。窦太后大怒说:“这是想再成为新垣平那样的人啊!”暗中查访到赵绾、王臧谋取私利的事情,用来责备皇上。皇上因此废除了设立明堂的事,那些所兴办的事情也都被废止了。把赵绾、王臧交给官吏处置,二人都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申公也因为生病被免职回家。

  当初,汉景帝因为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俸禄二千石的官职,于是聚集在他们家门前,称石奋为“万石君”。万石君没有什么学问,但恭敬谨慎无人能比。子孙做小官吏,回家拜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有了过错,他不斥责,只是坐在侧室,对着几案不吃饭;这样之后儿子们互相责备,由族中长辈带领着袒露上身谢罪,改正了错误,万石君才答应他们(恢复正常)。已经成年的子孙在他身边,即使是闲居在家也一定戴着帽子。他办理丧事时,悲伤哀痛非常深切。子孙遵循他的教诲,都以孝顺谨慎在郡国闻名。等到赵绾、王臧因为文学而获罪,窦太后认为儒者文辞多而实质少,如今万石君家不说话却能身体力行,于是任命他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石建在皇上身边,有事要进谏,屏退旁人后尽情地说,言辞极为恳切,等到在朝廷上觐见时,却好像不会说话一样;皇上因此亲近他。石庆曾经担任太仆,为皇上驾车外出,皇上问车中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一一点数马匹后,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在石氏诸子中是最为简率平易的了。

  窦婴、田蚡被免职后,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在家。田蚡虽然不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受到皇上亲近宠幸,多次进言政事大多有成效。那些趋炎附势、追求名利的官吏,都离开窦婴而归附田蚡,田蚡一天比一天骄横。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可以得到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首先是言行不一危害巨大。赵绾、王臧都推崇儒术,却因谋取私利获罪,这表明只注重文辞而缺乏实质行动,表里不一,最终会导致失败。而万石君家虽无文学,却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和恭敬,得到武帝的认可,说明真正的品德在于身体力行,而非夸夸其谈。其次是权力斗争的影响。太皇窦太后因喜好黄老学说,不喜欢儒术,就利用权力废除明堂等事,处置赵绾、王臧,罢免窦婴、田蚡,体现了在政治中,权力和个人喜好会对政策和人事任免产生重大影响,权力斗争会左右局势。第三,朝廷中存在趋炎附势的现象。窦婴和田蚡免职前后,士吏对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趋炎附势的官吏都离开窦婴归附田蚡,说明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根据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性中追求利益的一面。最后我们看到,言辞与时机的重要性。申公回答天子时,天子正喜好文辞,申公却强调治理国家不在多言而在力行,让天子默然,这说明说话要考虑对方的喜好和当时的情境,否则即使有正确的观点,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石建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也说明,言辞表达要根据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把握好时机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和获得信任。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史海钩沉,武帝朝的风云际会如一卷宏阔长轴徐徐铺展。作者寥寥史笔,道尽“汉武帝刘彻的崇儒意志”所突显的千年治世与人情。建元年间,少年天子欲振儒风、展抱负,却在黄老势力与儒家新学的碰撞中折戟沉沙。赵绾、王臧空谈仁义而暗行奸利,万石君讷于言辞却躬身践行,二者命运的分野,恰似一面明镜,照见德行表里之辨;窦太后以个人好恶左右朝局,田蚡失势复荣而群僚趋附,权力的游戏裹挟着朝堂万象,尽显政治博弈的波谲云诡。文章在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千古不易的治世之道与人性之思,今撷取《资治通鉴》片段,以窥大汉风华,亦鉴当下人间。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