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朝鲜义勇军喋血太行山

作者: 赵富山 点击:305 发表:2025-05-08 10:02:07 闪星:1

摘要: 1942年9月,在为朝鲜烈士举行的隆重追悼会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临讲话,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敬献了挽联。同日,《解放日报》刊载了朝鲜义勇队烈士的事迹。 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岁月,是一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历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韩、中朝友谊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光辉见证,激励着后人珍视和平,为正义与自由而不懈奋斗。

金达莱盛开在烽火太行山上

  我随河北博客“红色之旅”去寻访朝鲜义勇军血溅胡家庄的战地。那年夏末秋初,天气微阴,十分凉爽。“红色之旅” 一行40人走进元氏县,寻访朝鲜义勇军抗战旧址,追忆80多年前国际友人在太行山白天和小鬼子打仗,晚上劝降的抗战故事。

  以前我们都知道中朝两国山水相依,唇亡齿寒。我们刚刚高规格纪念过志愿军出国作战胜利75周年。1950年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为朝鲜抵御美国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两国人民建立了献血凝成的友谊,却鲜知早在这十年前朝鲜义勇军来到中国驰援冀中太行山,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的牺牲。

  朝鲜义勇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及各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国际反法西斯部队,是中朝两大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势力进入朝鲜半岛。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亡国。1919年3月1日,朝鲜近200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独立运动,遭到日本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史称“三·一运动“。日本占领当局对朝鲜爱国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大批朝鲜独立运动志士流亡到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朝鲜义勇队在武汉成立,组成三个支队,分别在浙江、湖南、广西等战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成为关内最早的朝鲜抗日武装。

为了粉碎日本向华北实行移民,将大批朝鲜人迁入华北日占区阴谋,从1940年开始,朝鲜义勇队成员先后到达太行山,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7月,朝鲜义勇队改名为朝鲜义勇军。


                               中韩志士,血盟太行

初到太行山的朝鲜义勇军,迅速与八路军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对日本军队部分战术、语言等方面的了解,协助八路军开展情报工作。在侦察行动中,朝鲜义勇军成员凭借流利的日语,巧妙伪装,深入日军据点附近,获取了诸如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关键情报,为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战斗打响时,朝鲜义勇军与八路军战士一同冲锋陷阵。在一次激烈的伏击战中,当日军车队进入八路军预设的伏击圈后,义勇军战士们与八路军一起,如猛虎般从隐蔽处跃出,枪炮声、喊杀声震彻山谷。他们不惧日军的火力压制,勇往直前,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许多义勇军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有的战士为了掩护战友,不惜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眼,壮烈牺牲。

除了直接作战,朝鲜义勇军还积极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他们与八路军宣传部门合作,深入太行山周边的村落,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他们用朝鲜语和汉语演唱抗日歌曲,表演话剧,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让更多人投身到抗战队伍中来。

在长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朝鲜义勇军与八路军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克服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困难。八路军教义勇军战士山地作战、游击战术等经验,义勇军则分享一些国际上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这种紧密合作与团结,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强大力量。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中,有20余位朝鲜义勇军成员在太行山战斗中牺牲。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左权、石正、陈光华等大批中朝抗日将领壮烈牺牲,后安葬于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或题词,纪念中朝抗日烈士。1945年8月,历经苦难的中朝两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近年来,随着中韩、中朝国家交流不断扩大,中朝抗日烈士同流之血,已成为中朝、中韩人民友好历史的见证。左权、石正、陈光华等中韩抗日烈士的英雄业绩,化为屹立在太行山上的历史丰碑,深入到中朝、中韩人民的心中,成为友好发展的桥梁。

  80多年前,金学铁等30名朝鲜抗日义勇军勇士在河北太行山区战斗。他们个个精通汉语和日语,白天打仗,晚上用日语和汉语向日军喊话劝降,留下了一段抗日传奇。

我们在元氏县党史办同志带领下,来到黑水河乡胡家庄村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米的胡家庄保卫战抗日烈士纪念碑,两块青灰色花岗岩石分别树立在广场两边,上面刻着“金学铁抗日文学碑”和“金史良抗日文学碑”的碑文。

中间的石碑上是用中国和朝鲜两种文字铭刻着当年的战斗情景:“1941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突袭了胡家庄。幽暗的山谷,狼藉的枪声。那天,朝鲜义勇军四名战士和营救他们的八路军十二名青年在此献出年轻的生命。”

  2005年8月,中韩两国作家共同为两位朝鲜作家金学铁和金史良的“抗日文学碑”揭幕。

  金学铁生于1916年,193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他是抗战英雄,也是蜚声中朝文学界的作家。他早年在黄埔军校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参加了国际抗日同盟,他不单是从民族主义出发,更多的是体现了为邻国革命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

  据元氏县党史办介绍,1938年10月,由以朝鲜民族革命党为主体的朝鲜民族战线联盟于武汉创建了朝鲜义勇军,宣布参加对日作战。1941年10月朝鲜义勇军从总部挑出30人进入由日寇盘踞的太行山东部的元氏县境内,他们除炊事员外,全部都精通汉语和日语,主要任务是配合八路军一个大队打仗。

1941年12月11日,中共元氏县委决定第二天在胡家庄召开“双十二”(西安事变)纪念大会,调朝鲜义勇队29名战士负责保卫会场,后因敌探获悉,日军集中了500余人的兵力,附迫击炮一门、轻重机枪四挺,于12日凌晨,把胡家庄包围。

朝鲜义勇队为保卫元氏抗日县政府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队长金世光身负重伤。指导员子弹打光,就与敌人扭打,被敌人刺死。分队长孙义峰腿部负伤被敌俘获。朴哲东、韩清道、王现淳三名队员壮烈牺牲。

  胡家庄老人仍记得当年朝鲜义勇军的事迹。他们和百姓同吃同住,那年冬天,老百姓家屋里睡不下那么多人,他们就睡在院子里,三四个人盖一床被子。乡亲们知道后,纷纷拿出自家被子给他们盖。1941年12月12日,朝鲜义勇队为保护胡家庄村民,有四位战士牺牲在了这个太行山小山村。

  金学铁在胡家庄与日军交战中腿部负重伤,被俘押到日本,以政治犯被判十年。由于在监狱里拒绝写悔改书,受伤的腿3年多未与治疗,导致左下肢被截。

  金学铁是国内第一个朝鲜文长篇小说的作者,同时用丰富的文学实践首次开创中国朝鲜族文字的杂文领域,继承鲁迅文学的传统,将之化为朝鲜族文学的灵和肉。他还是最早用朝鲜文翻译鲁迅作品和丁玲著作的作家。另一位朝鲜作家金史良以在太行山地区的生活和斗争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蝴蝶》剧本。

  2005年,在太行山环抱中的胡家庄村,中韩两国作家共同为两位朝鲜作家金学铁和金史良兴建了“抗日文学碑”。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越来越多的韩国民众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旧址参观、纪念,表达了世界人民反对战争和侵略向往和平的愿望。

  

在冀南的朝鲜义勇军

  2011年春天,抗日名将左权之女左太北来到河北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奠父亲以及朝鲜抗日义勇军石正、陈光华等烈士。她在接受韩国MBC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和朝鲜、韩国战士结下的友谊万古长存。

  当年72岁的左太北在陵园工作人员陪同下,向左权墓敬献了花篮。随后,她向在掩护八路军总部政治部转移战斗中牺牲的朝鲜义勇军烈士献上花篮。在朝鲜义勇军烈士陈光华墓前,左太北接受了韩国MBC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她说,有160多名来自朝鲜、韩国的义勇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这种精神应该颂扬。

  1942年,日军团团包围八路军总部,左权率部与朝鲜义勇军掩护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突围。他们共同突破了5道封锁线,战斗异常激烈。突然日本战斗机出现,由于当时八路军人员较为密集,敌机轰炸造成伤亡严重,左权将军与石正、陈光华等朝鲜烈士殉国牺牲。

  韩国MBC电视台来邯郸专门拍摄朝鲜义勇军纪录片。朝鲜义勇军在中国抗战事迹在朝韩流传广泛,石正、陈光华等在中国牺牲的烈士在韩国被推崇为民族英雄。每年,朝鲜、韩国都会组织国民来邯郸祭奠这些英雄。

  为了纪念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朝鲜义勇军,河北涉县石门村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朝鲜义勇军纪念馆,朝鲜义勇军在邯郸战斗事迹还被编入教科书。


                    赞皇一带的特殊部队朝鲜义勇军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抵达赞皇,太行一分区司令部驻扎在赞皇县黄北坪村,自抗战爆发,黄北坪即为抗日武装根据地,太行行署一专署、赞皇县抗日政府先后在黄北坪村成立。革命的火焰,在赞皇县熊熊地燃烧起来了。

  八路军太行一分区司令部旧址也在赞皇黄北坪村。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并度过了抗日时期最艰苦的四年。1941年至1945年,冀西太行一分区司令部就设在赞皇黄北坪村,时任太行一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就驻扎在这里。

  这个农家小院,一条路可通大道,一条路可通后山,正房五间,带前檐。当年,秦基伟司令员就住在正房西头,院门外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小院,院里安着一盘碾子,至今仍在。秦基伟司令员在战斗之余,和房东大娘等军民一块推碾压面,共同度过了艰苦的日子。这里不仅是秦基伟故居,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赞皇一带不仅驻扎着八路军,赞皇县和周边的县还活跃着一支特殊部队——朝鲜义勇队,朝鲜沦陷后大批志士仁人来到中国坚持抗争组建的,总部设在山西武乡的八路军总部。

他们利用自己精通中、日、朝三国语言的优势,所到一处就书写三种语言的标语,夜里在敌人据点炮楼附近喊话,争取日军和朝鲜雇佣军投降。正是如此,日军视朝鲜义勇队为眼中钉、肉中刺,到处搜寻,企图消灭这支特殊的抗日力量。1941年的12月,日军偷袭了朝鲜义勇队,孙一峰、朴哲东、韩清道和王现淳4名勇士不幸罹难。

  顺着一条山路从村中穿过,再走上一段石板路,在村后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4位烈士的墓一字排开,整齐地排列一起。前面还有两块殉国先烈纪念碑,每逢纪念日都会有学生、老党员和群众自发地来扫墓,来自韩国的友人也多次前来祭拜,并出资重修了上山的路。

  为纪念和宣传这段红色历史,黄北坪村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太行一分区司令部纪念馆,馆里展品详细的描述了1937年-1943年赞皇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与日寇进行的持久、曲折的殊死战争,并描述了秦基伟等革命先辈在赞皇的丰功伟绩以及抗战时期冀西的中马峪事变、长沙狙击战、步枪打飞机等一些抗战故事。

  1942年2月27日,重庆各界也为牺牲的四位朝鲜义勇队战士举行隆重追悼会,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致送挽联:“朝鲜义勇队阵亡同志千古,怎样纪念朝鲜民族四位战士,必须打倒日本强盗这个敌人。”朱德和彭德怀德在致送的挽联上写下“热血同流”四个大字。

  1942年5月,日军执行针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5月24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及随同八路军总部一起活动的朝鲜义勇队等1万多人,被日军包围在偏城和辽县交界的南艾铺、十字岭一线。

在这紧要关头,在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指挥下,朝鲜义勇队和总部警卫排分别从东西两面英勇阻击日军,从而使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等机关得以摆脱敌人的尾追,成功突围。

29日,担任掩护任务的朝鲜义勇队部分队员不幸被数倍于自己的日军包围。他们在支队长朴孝三的率领下,英勇作战,硬是凭借仅有的一挺机关枪,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疯狂反扑,直到八路军的增援部队赶来,他们才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但此次战斗,被人们称为朝鲜民族革命党灵魂的朝鲜义勇队重要将领石正(鼎),中共党员、太行区党委党校副校长陈光华,朝鲜义勇队干部胡维伯等人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些牺牲的朝鲜同志,他们的遗体被安葬在同次战役中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陵墓旁。

1942年9月,在为朝鲜烈士举行的追悼会上,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临讲话,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敬献了挽联。同日,《解放日报》刊载了朝鲜义勇队烈士的事迹。

韩朝义勇军在太行山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岁月,是一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历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国际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韩、中朝友谊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光辉见证,激励着后人珍视和平,为正义与自由而不懈奋斗。

  今天,我们在抗8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回首那些过往,是要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对于历史,要有足够的认识,也要有足够的警醒。每一名中国人都要意识到,我们经历过怎样的过去,只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向更光辉更远的未来!

  中国这片古老的沃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思过去的日子,苦难与荣光从未分离,正值祖国抗战胜利80周年,普天之下,红色的记忆荡漾在每个国人心间。铭记历史,不忘本心,珍爱和平,吾辈当自强。 

  中朝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我们尊重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与山河同在,与日月经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本文重点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区参加抗战的历史故事。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抗日救国的外国友人和英雄们。特别是朝鲜义勇军的将士们,那种与八路军同甘苦共抗敌的大无畏气概。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敬重他们,纪念他们,向他们致敬。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