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六十七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学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士不遇赋》等。汉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经历汉初黄老之治,汉武帝不得不迁徙富豪,打击豪强。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先后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闭门著书。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与廷尉前来问询。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在《资治通鉴》卷十七,记载了董仲舒继续向汉武帝陈述他的治国思想,原文如下: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及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听说众多的少数可以变成多数,积累微小可以成为巨大,所以圣人没有不是从隐晦中达到显明,从微小中达到显著的。因此尧从诸侯中兴起,舜在深山中发迹,都不是一下子就显赫起来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言论从自己口中说出,就不能堵塞;行为由自己做出,就不能掩盖。言行,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也是君子能够感动天地的原因。所以尽力做好小事就能成就大事,谨慎对待微小之事就能彰显大德。自身积累善行,就像一天天地增长却不被人察觉;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火在消耗油脂而人们看不见一样。这就是唐尧、虞舜能获得美好名声,而夏桀、商纣令人感到悲哀恐惧的原因。
快乐而不混乱,反复实行而不使人厌烦的,就是道。道,是万世都不会衰败的;衰败,是因为背离了道。先王的道,一定有偏颇而不能施行的地方,所以政令有昏乱而不能推行的情况,只要举用道中偏于某一方面的内容来补救政令的缺失就可以了。夏、商、周三代圣王的道,所效法的有所不同,并不是它们相互矛盾,而是为了挽救时弊、扶持衰败,是因为他们所遭遇的情况不同罢了。所以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大概是舜吧!”改变历法,变换服色,不过是为了顺应天命而已;其余的都遵循尧的道,哪里用得着再做改变呢!所以称王的人有改革制度的名声,却没有改变道的实质。然而夏朝崇尚忠诚,商朝崇尚恭敬,周朝崇尚礼仪,这是因为它们要补救前代的缺失就应当采用这些。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减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经过一百代,它的情况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是说历代帝王的治理,都是用忠诚、恭敬、礼仪这三个方面。夏朝继承了虞舜的制度,却唯独没有说所增减的内容,是因为它们的道是一致的,所崇尚的也是相同的。道的根本来自于天,天不变,道也就不变,所以禹继承舜,舜继承尧,三位圣人相互传承而坚守同一道,没有需要补救时弊的政令,所以不说他们所增减的内容。由此看来,继承太平盛世的,它的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它的道理是要改变的。
“如今汉朝在大乱之后继承了天下,似乎应该稍微减少周朝的繁琐礼仪,而致力于采用夏朝的忠诚之道。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同样是这个天下,用古代来衡量现在,为什么相差如此之远呢!究竟是在古代的道上有所缺失,还是违背了天理呢?上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给予了牙齿的就不给予角,给予了翅膀的就只给两只脚,这是接受大的就不能再取小的。古代给予俸禄的人,不从事体力劳动,也不参与商业活动,这也是接受大的就不能再取小的,与上天的意思是相同的。那些已经接受了大的利益,又要取小的利益的人,上天都不能满足他们,更何况是人呢!这就是百姓怨声载道、苦于不足的原因。那些身受宠幸而位居高位,家境富裕而享受丰厚俸禄的人,还凭借富贵的资本和势力与百姓争利,百姓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百姓的财富一天天减少,逐渐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富人奢侈过度,穷人穷困愁苦;百姓生活不快乐,怎么能不犯罪呢!这就是刑罚繁多而奸邪之事无法禁绝的原因。天子的大夫,是百姓观察效仿的对象,远方的人都从四面八方向他们看齐。近处的人看到后就会效仿,远方的人望着也会效法,怎么能身处贤人的位置却做出庶人的行为呢!急切地追求财利,常常担心匮乏的,是庶人的想法;急切地追求仁义,常常担心不能教化百姓的,是大夫的想法。《易经》说:‘背着东西又乘车,就会招致盗贼到来。’乘车,是君子的位置;背东西,是小人的事情。这是说身处君子的位置却做出庶人行为的,祸患一定会到来。如果身处君子的位置,就应当做出君子的行为,那么除了像公仪休担任鲁国国相时那样,就没有别的可做的了。”《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是古往今来的通义。如今老师所讲的道不同,人们的议论也不同,百家学说的方法各异,宗旨和意义也不相同,因此在上位的人无法掌握统一的标准,法制多次改变,下面的人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断绝它们传播的途径,不让它们与儒家学说同时发展,这样邪僻的学说就会灭绝,然后统治的纲纪就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确,百姓就知道该听从什么了!
天子认为董仲舒的对策很好,让董仲舒担任江都国的相。会稽人庄助也因为贤良的身份参加对策,天子提拔他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说:“所举荐的贤良中,有的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这些学说会扰乱国家的政治,请把这些人都罢免。”皇上批准了这个奏议。董仲舒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担任博士,他的举止进退,不符合礼的就不做,学者们都把他当作老师来尊崇。等到他担任江都国相,侍奉易王。易王,是天子的兄长,向来骄横,喜好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来匡正他,易王很敬重他。
这段文字所蕴含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董仲舒认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众少成多,积小致巨”“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说明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形成的,强调了注重细节和小事的重要性,要防微杜渐。其次,言行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面,君子的言行能够感动天地,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做到言行合一,因为言行会产生实际的影响,不可随意。第三,道的恒定性与变革性,道是万世不会衰败的,但在不同的时代,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对道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和补充,以挽救时弊。继承太平盛世,道相同;继承乱世,道要改变,治理国家要根据时代特点灵活运用道。第四,在资源分配上要公平。上天对万物的分配是有原则的,接受大的就不能再取小的。人也应如此,已经享受了大的利益的人,不应再与民争利,否则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社会矛盾。第五,天子的大夫等身处高位的人,是百姓效仿的对象,他们应该做出符合其身份的行为,追求仁义,而不是追求财利,否则会带坏社会风气。最后,董仲舒认为,百家学说各异会导致思想混乱,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治理。应该尊崇儒家的六艺和孔子学说,统一思想,明确法度,让百姓知道该遵循什么,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编者按】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核心思想是构建以儒学为基础的思想体系,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认为“师异道,人异论”会导致法制紊乱,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主张通过思想统一强化中央集权,创造性地将天人关系系统化,认为通过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对应关系构建宇宙秩序。作者比较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思想和治国理念,古为今用,读史在于明理,读历史是有现实意义的。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