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烈焰腾起在台湾松山机场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417 发表:2025-05-06 09:09:37 闪星:6

摘要:八十七年前的春天,日本修建的被称为“第一”的重要战略基地——台北松山机场,被中苏联合空军轰炸,轰炸机群共投下了280颗炸弹,大都命中了目标。日军12架飞机、10栋营房、3座机库,同时还焚毁了可用3年的航空油料及其他装备。大量飞机部件在包装箱内被烧掉,机库和可使用3年的储备物资与油料被付之一炬,松山机场在1个月内无法使用。松山空袭,是日本在二战中第一次遭到轰炸。为此,台湾行政长官被罢免,日军基地指挥官被勒令自杀……

  “炸掉该死的箱子”

  夜已经深了,汉口付家墩一栋洋房的窗户紧闭着,亮着灯的房间里,几个神色凝重的人在一张地图前认真商量着什么。

  早春的武汉,夜晚显得有些凉。

  当中的高个子直起腰,打了个哈欠,说:“瓦加,太晚了,肚子都有些饿了。”

  一边的雷恰戈夫站起来,看看手表,笑了一下说:“上帝太不公平,时间都给了别人,留给我们的太少了。好吧,吃饭,边吃边谈。”于是,他们向饭堂走去。

  根据中苏联合指挥部指令,这几个苏联人是在秘密制定一项大陆上的空军部队从来没有做过的重要行动计划。

  还是在前几天,驻武汉的中国空军指挥部送给苏联志愿航空队一份情报:据可靠信息,每天都有不少的集装箱运往日本在台湾的松山机场,箱子很快被拆开。经侦察,箱子里装的是新式飞机部件。

  当年,日本人占领台湾后,将台湾作为了它重要的能源补充基地和军事基地。为此,他们着手修建机场和码头。台北的松山机场1932年动工,并于1936年完工。完工的松山机场,在当时即有“日本第一”的美誉。除了拥有多条跑道和导航设施外,还建有巨大的油库、弹药库及飞机修配厂。

  “七·七事变”后,为了支援日陆军作战,日军在松山基地专门部署了大量新型飞机,用来攻击江浙各地的航空队都以松山机场作为前进基地。同时,松山机场也是从日本本土南进东南亚的航管中心和重要战略基地。

  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得到情报之时,日本运载新飞机的船队刚刚从欧洲抵达台北,这种新飞机是从意大利得到的菲亚特BR·20 轰炸机,编号为“1 型”。

  在敌人不断采取消耗战术情况下,中苏联合指挥部开始思考如何从源头打击敌人,关于松山机场的情报来的正是时候。苏联军事顾问组负责人雷恰戈夫等会同中方空军负责人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决定攻其不备,轰炸台北机场。

  (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在加挂炸弹)

  1938年2月22日,驻汉口苏空军志愿队秘密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是苏联援华志愿队的总顾问雷恰戈夫、政委留托夫、轰炸机大队长波雷宁、副大队长马琴等。

  “明天你的部队将执行一次空袭日军台湾基地的任务,去炸掉那些该死的箱子。”雷恰戈夫指着地图对波雷宁说,“你们要沿着最短的航线飞往那里,返航时你可以在福州降落加油,那里据台北230公里,然后再飞回汉口。这是福州附近山里的跑道,离台湾海峡不远。”他敲了敲地图,“驻南昌的中苏联合轰炸机部队将有12架轰炸机与你们一起行动。” 

  “请注意。”他补充说,“它附近没有突出的、可供参考的地标。另外还有一个困难,海上飞行。你们自己明白,如果发生什么情况的话,那就不可避免要有牺牲。”

  说完,雷恰戈夫双手按在会议桌上,两肩向前耸着,两眼直视着波雷宁,眼神里包含了许多的内容。

  此刻的波雷宁明白雷恰戈夫眼神的含义,那里面既有期望,又包含着信任。作为多次执行轰炸任务的负责人,他知道这次任务是艰巨的。台湾与大陆有海峡阻隔,相距较远,松山机场周围都是山,苏联飞行员从没飞过这条航线。对于当时的飞机性能来说,这是一次远征——从汉口到台湾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几乎是苏联志愿航空队装备的“图波列夫”SB轰炸机的极限航程,战斗机无法伴随护航,因此轰炸机将不得不在无护航的情况下执行任务。

  他站了起来,用坚毅且轻松的表情应对了雷恰戈夫的目光。

  “请放心,上校同志,相信我和我的伙伴不会让那些箱子好好地放在那里的!”

  准备工作随即紧张地展开。波雷宁找来大队领航员费多鲁克,他们在雷恰戈夫和留托夫画出的航线草图上拟定了更详细的飞行路线。确定出击时的飞行,应保持在4100—5500米,因为在这个高度上,SB轰炸机的航程能达到最大。

  然而,由于此高度的氧气含量相当稀薄,而志愿航空队又没有氧气面罩,在漫长的飞行途中,轰炸机组必须时时面对缺氧的困难。但此时,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别无选择。

  行进路线也做了仔细考虑,轰炸机编队将先飞往台湾岛以北,然后迅速转南,高度下降到3600米,同时抑制发动机的声音,以迷惑地面日军,隐蔽临空轰炸后折返。飞越台湾海峡时,轰炸机的高度将下降到1800米,以便让机组成员在重新爬升到3600米前先缓解缺氧症状。之后,编队将在福州附近的山地机场降落加油。

  苏联援华的SB-2轰炸机,是苏联知名轰炸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设计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款飞机。巡航能力为1200公里,最高时速420公里,升限达9510米,可带600公斤炸弹。这款飞机正是苏联援华轰炸机的主力机型,一直服役到1943年,是最后退役的苏制飞机。中国先后购得292架,编为两个轰炸机大队。

  当时,中国轰炸机飞行员虽部分改装了SB轰炸机,但由于时间不长,对这些飞机的性能仍不熟悉。因此,为稳妥起见,机队采取中苏联合编队,由12架SB轰炸机组成,从离目标更近的南昌机场出发,其中7架由李赐祯大队长指挥,5架由苏方飞行员卡兹洛夫率领。而自汉口起飞的一队轰炸机,由经验丰富的波雷宁担任队长,率领28架轰炸机。在雷恰戈夫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周密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行动开始前,整个计划被严格保密。苏联机械师对轰炸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油箱里注满煤油,炸弹直到起飞前才挂上飞机。为迷惑潜伏在汉口的日本间谍,故意散布各种假消息,声称驻汉口的中苏空军将要轰炸安庆附近江面上的日本军舰。


  一场虚惊

  2月23日,这一天恰好是苏联红军节。清晨,28架轰炸机完成加油、挂弹和预热,做好了出征的充分准备。

  带队的波雷宁,曾两次来到中国,1933年,他与苏联飞行小组一起到新疆参加新疆航校的组建。3年后,他又一次来到这片土地,担任过阿拉木图到兰州航线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援华航路上飞机与装备的运输。这一次,带领队伍长驱执行海岛机场轰炸,他仍然感到压力巨大。

  最后检查时,他发现有一架飞机没有射击士。正当他琢磨人选时,大队政委彼得洛夫站了出来,说:“让我来吧。”

  “你可是一夜没睡呀。”波雷宁说。他知道,昨天夜里,他们几个人几乎研究了一晚上地图与方案。

  “呵,没事,我比你壮实。”彼得洛夫用手敲打自己结实的胸脯,握了一下拳头。

  大家笑了,望着这位眼睛还红着的结实的汉子,飞行员们心里充满着激情,政委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一定能成功。

  天开始放亮了,到了该出发的时候了。

  正在这时,一声警报打破了地面上的宁静,大家立即紧张起来。

  随即,东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黑点,是飞机。难道我们的计划被日本人窃取了吗?波雷宁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倘若如此,机场上加满油、挂满弹的飞机可要遭殃,这里立刻会变成一片火海。

  “怎么办?”彼得洛夫问。

  波雷宁没有做声,起飞已经来不及,疏散已没有时间,只有期待高射炮将敌机赶走,不然,一切都将非常糟糕。

  (带队指挥员波雷宁)

  敌机向机场飞来,已经能看清楚,那是18架飞机。波雷宁下达了命令:“全体隐蔽。”

  当飞行员们各自进入掩体,波雷宁没有离开,他继续监视敌机。

  但是,很奇怪,日本人的飞机没有向机场发起进攻,而是擦过机场,左转,向长沙方向飞去。轰鸣声慢慢减少,敌机很快消失在地平线上,一场虚惊过去了。

  事情过去了很久,人们都在分析此事,为什么日本人的飞机不对苏联的轰炸机发起攻击?

  此时,一辆小汽车飞驰而至,雷恰戈夫从车上跳下来,对波雷宁他们挥着手说,他们在路上看见了敌机,心想这下子要一塌糊涂了。“我叫司机开足马力,看能够帮你们些什么。忽然又见日本人转了个弯不见了,我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雷恰戈夫像个孩子似的做着鬼脸。

  一切顺利,机组人员在飞机旁集结完毕。雷恰戈夫简单地讲了几句送别的祝辞,他提醒大家,今天,2月23日,是苏联红军节20周年,大家要无愧于这个节日。

  7时整,随着一颗信号弹升空,一架架轰炸机依次起飞,很快消失在云层中。

  SB轰炸机群在4800米以上高空排成队列,由于有薄雾遮挡,飞行员的能见度不到2000米,机舱内温度计的读数显示气温只有4摄氏度。在高空飞行不久,机组人员脉搏开始加快,头昏、瞌睡,缺氧的症状开始出现了。

  机群飞过长江和鄱阳湖,云层开始变得稀疏。又过了1小时,机群飞过福州。此时,却没有见到自南昌机场起飞的的12架SB轰炸机,按计划,这批由中苏飞行员分别驾驶的飞机编队,应当在此集结。

  却原来,南昌起飞的轰炸机起飞后,遭遇强风,加上定位出现偏差,油料消耗过大,被迫返航。期间,还有1架轰炸机迫降,机毁人亡。

  随着机翼下云层的逐渐消散,终于,飞行员们看到了闪着光亮的台湾海峡,以及海峡对面的台湾岛。从空中望去,海岛就像一颗巨大的镶嵌在一望无际大洋之中,带有黄色斑点的绿宝石。

  机队越过台湾岛稍北的地方,然后急转弯,降低马达声,开始下降。此时,波雷宁数了一下飞机,28架,一架不少。


  突袭成功

  刚要发起攻击时,波雷宁他们发现台岛东部覆盖了厚厚的云层,地面目标被云遮住了。

  怎么办?这样下去,炸弹的命中率将会大打折扣。

  正当机队迟疑着做着下一步准备的当口,云层突然裂开一条缝隙,从缝隙里望出去,台北市区出现在视野里。在其北部3公里处就是目标区域,一切尽收眼底。

  只见机库与巨大的储油罐延伸到机场的尽头,机场上一排排的飞机整齐地排列着,还没有拆开封的灰色集装箱和机库边的白色油槽车清楚地摆放着。

  日军没有做任何伪装,或许他们觉得对岸的中国人不可能飞到这里来,对他们造成威胁。

  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波雷宁带领编队转向那片空域。

  轰炸机开始下降、减速、俯冲。

  由于担心遭到日军战机的拦截。轰炸机上的射击手紧张地搜索空中的敌机,但令人惊奇的是,居然一架敌机也没有,地面上的高射炮也保持沉默。很显然,日军地面观察哨认为正在接近的机群是自己人。

  目标越来越近,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白色的机翼和机翼上的红色圆点。

  “投弹,费多鲁克,祝你好运。”波雷宁下令。

  飞机轻轻震动了一下,炸弹投下去了,只见机场上腾起了一个个爆炸的火球。

  “命中了!真棒!费多鲁克。”波雷宁大叫。

  SB轰炸机在3000米高度投下第一批炸弹,炸弹落到摆放的机群中,燃起巨大的烈焰。有两架日军战机发现情况不妙,试图冒着炸弹起飞,却被炸个正着。随后的第2波爆炸把储油罐也掀到了天上。

  (轰炸机凌空轰炸)

  炸弹在半空中成串地坠落,投在日军机场上,爆发出巨大的声浪与冲击波,大地在震动,气浪向四周冲去。炸弹所落之处,红色、黄色的烈焰裹着碎土尘埃腾空而起。强大的爆炸气浪把来不及躲避的日军人员、装备狠狠地抛出或者撕碎,又把一些建筑工事、掩蔽部掀翻,瞬间冲天而起的烈焰把所有没有掩蔽的装备都舔舐了一遍,留下黢黑扭曲的一切。 

  轰炸机群共投下了280颗炸弹,大都命中了目标。

  这次袭击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及突然性,以至于日军的战斗机一架也没有来得及起飞。

  日军的高炮直到轰炸临近尾声才开始零零星星地射击,但这已经太晚了。

  完成任务的SB轰炸机开始返航。尽管福州的机场跑道狭窄,且被山地和沼泽包围,但所有轰炸机都安全着陆了,地勤人员开始为飞机加油。由于各种原因,加油速度比波雷宁的期望慢了不少,他担心日军的反击会随时到来。

  此外,他们还面临一些其他问题:飞行员科列夫索夫驾驶的飞机在海峡上空左发动机熄火,他不得不驾驶“瘸腿”的飞机返航;飞行员西尼琴则因严重缺氧,只能让替补飞行员驾机。

  天黑时,轰炸机群返回汉口机场,一名中国空军司令部的军官在机场等候他们。由于这次行动严格保密,这位军官就是被派来了解详情的。由于语言不通,波雷宁刚从机舱里出来,这位军官就迫不及待地递过一本地图,希望知道轰炸的目标。他翻开了一页,波雷宁摇了下头,又翻开一页,又摇了一下头。终于,他翻到了台湾,波雷宁点了一下头。军官有些吃惊地看了波雷宁一会,继而高兴地大叫了一声,随即,跳上汽车,快速离去。

  轰炸机群领航员布鲁斯科夫回忆说:“去台湾岛是我在中国的第7次飞行。起初天气很好,我们准确地沿预定路线飞行,高度5500米。当飞到台湾海峡上空时,我们下降到4100米高度,然后继续飞向目标。当接近台湾岛时,可以看见海岛东部云雾笼罩,山峰从云端高耸而出。我开始准备数据,以便按预定时间实施轰炸。突然,浓密的云层形成一扇窗口,目标显露出来。远处的大城市台北清晰可见,其北3公里处有座飞机场。我们准确地朝着目标飞去……”

  波雷宁说:“我们觉得,日本人好像把我们的飞机当成了自己人,高射炮鸦雀无声,空中见不到一架敌人的战斗机。我们按预定计划展开队形,开始不慌不忙地瞄准轰炸。轰炸机把炸弹都倾泻到停机坪上的日本飞机和飞机库上,机场上顿时浓烟弥漫。然后,对没炸毁的飞机和高炮,我们继续用机关炮进行扫射。另外,我们还对一座港口设施和军事运输船实施了轰炸。”

  很快,突袭成功的消息在武汉传开。在离开机场的路上,飞行员们看到路边挤满兴奋的人群,他们拼命挥动双手,大声喊着“好,好”。

  当波雷宁他们到了住处时,已经有一群人等在了那里,甚至,负责保安的警察脸上也绽着笑容。“台湾,台湾。”人们向他们竖着大拇指。

  志愿队的工作人员跑了出来,大家拥抱在一起,继而,将波雷宁他们抬起来,抛向空中。

  松山机场遭袭令日军格外吃惊,空袭中,共炸毁日军12架飞机、10栋营房、3座机库,同时还焚毁了可用3年的航空油料及其他装备。大量飞机部件在包装箱内被烧掉,机库和可使用3年的储备物资与油料被付之一炬,松山机场在1个月内无法使用。松山空袭,是日本在二战中第一次遭到轰炸。为此,台湾行政长官被罢免,日军基地指挥官被勒令自杀。


  庆贺胜利 

  第2天清晨,天还没有完全放明的时候,武汉大街小巷报童叫卖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看报了,看报了,台湾被炸,台湾被炸。我空军昨飞台北,炸毁敌机40余架……”

  人们披上衣服,纷纷走到街上,抢购报纸,争相恐后地阅读这一重大新闻。整个城市为之沸腾。

  国民政府中央社消息称:“……我空军于昨日上午集合数队,飞往台北轰炸日方空军根据地。出发时风暖气和,晴天明朗。我各空军将士在大队长督率下,咸报歼灭敌人空军重镇之决心,在万丈高空中,彼此翱翔云际,向目的地勇猛进发。迨至台北一带时,天气愈益晴朗,我各空军英雄热血愈益贲张,飞扬呐喊,奇耸升高万尺以上之凌霄中,飞向敌方根据地。及抵达机场上空时,见有四十余架敌机停于机场之南北两端,更见东西两旁有数排机库油厂,纵横行列。我飞将军既侦悉各重要目的物,乃列阵高空,鱼贯低飞,在敌人毫无戒备之寂静状态下,驰骋纵横,猛烈轰炸。轰炸声与爆炸声,响震云霄。约二十分钟后,火光连天,云烟莫辩。我空军见任务已达,继飞向市区上空环匝一周,详为侦察,始全部飞返。归途时,犹可瞭望敌机库、油厂及机场南北一带,火光高涨。下午二时许,安全飞返国境,各飞将军在精神万分振奋中。”

  中央社的消息没有提苏联援华志愿队的一个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对台湾的轰炸确实起到了提振士气的作用。

  (松山机场被轰炸之后)

  波雷宁回忆,突袭成功的第2天,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国有一家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在一名外国飞行员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空军突袭了位于台湾岛的日本空军基地。”新闻发表后,大家都认为这位外国飞行员是美国飞行员陈纳德,因为当时他手下有一个外国志愿飞行队。

  2月24日晚上,宋美龄代表航空委员会设宴招待参加远征的苏联空军勇士们,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盛赞他们这次远征取得的辉煌胜利。她在致辞中说:“你们用这次空袭表明,苏联人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上帮助了中国人,在危难中援助了中国。”

  宴会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身穿旗袍的宋美龄笑逐颜开地宣布了白天已传遍全国并震动世界的消息,人们举杯欢庆胜利。

  乐池内,在快乐的俄罗斯舞曲中,飞行员和姑娘们跳起舞蹈。

  宋美龄放下高脚杯,走到波雷宁座前,热情地请上校跳舞。席间,蒋介石与雷恰戈夫兴致勃勃地交谈着。

  宴会以一个巨大的蛋糕作为结束,蛋糕上用俄文写着“向苏联航空志愿飞行员致敬”。

  1938月11月1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波雷宁上校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 

  日本人很快掌握了情报,针对苏联空军对台湾的轰炸,日本通过驻莫斯科大使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利特维诺夫发出照会,抗议苏联向中国提供军援。但是,苏联向日本外交官解释说,苏联的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

  此次突袭的指挥官雷恰戈夫是苏联赫赫有名的王牌飞行员。

  援华志愿军中不乏优秀的苏军军官,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战役战术训练,许多苏联飞行员和军事专家是刚在西班牙与佛朗哥集团进行了浴血奋战后来到中国的。他们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贡献,不少人立下战功,有的还被命名为“苏联英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后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获得了很高的军衔。

  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雷恰戈夫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这个出生于莫斯科州农村的俄罗斯人,天生就是飞行奇才,能够在不需要氧气面罩,只用压力表与刻度盘的情况下依赖视觉与听觉飞行,并曾在单次飞行当中进行250次特技动作。他参加过西班牙战争,他的中队击落了40架敌机,他本人击落了5架战斗机和一架轰炸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雷恰戈夫作为第2批苏联援华航空队领队来到中国,在领导他的队伍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取得了骄人战绩。他回国后曾先后任苏联空军总局主任、空军司令、副国防委员。

  (苏空军援华志愿队领队雷恰戈夫)

  1941年6月22日清晨,希特勒背信弃义突然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由于准备不充分,苏军伤亡巨大,仅苏联空军当天便损失飞机接近一半。此前一周,苏联和中共情报人员都已准确探知希特勒发动进攻的时间,且提前报告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固执己见,把它当成敌人的欺骗阴谋。事情已经发生,要找个“替罪羊”,于是这落到了雷恰戈夫头上。海军上将伊萨科夫记述,在一次讨论飞机屡屡发生飞行事故时,空军司令雷恰戈夫竟出人意料地声称:“是会出事故的,因为您强要我们坐在棺材上飞行。”这话无疑是对斯大林的一种侮辱,但这次斯大林却沉默不语,只是对他说:“您不应该这么说!”后来他又再次重复地说了一遍:“您不应该这么说!”然后宣告:“现在会议结束。”

  一个星期后,在战争爆发前夕的6月15日,雷恰戈夫和空军总监斯穆什克维奇、防空兵司令施特恩被捕。

  10月28日,在莫斯科被德军包围的时候,在古比雪夫巴尔贝什村。那一天的天气特别阴暗。一群戴黑色礼帽的苏联安全部门人员根据传贝利亚的手令,将雷恰戈夫和他美丽的妻子——空军少校玛利娅及其他18名“阴谋集团”成员从监狱里提出来,让他们列队站在墙边。

  当行刑者举起枪的时候,雷恰戈夫紧紧拥抱着妻子,对她说,我没有战死在西班牙,没有战死在中国,却死在自己人手里,我不甘心。玛利娅抚摸着丈夫的脸,深情的说:“瓦加,有我陪着你,到哪里都别怕,别怕!”

  枪声响起,18个人倒下。他们当中,有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有著名的武器制造专家,其中3人与妻子一起遇难。那一年,雷恰戈夫年仅30岁。

  直至斯大林去世后两年的1954年,事件才得以平反昭雪。

  雷恰戈夫和妻子在被枪毙的那一刻,或许会想起同样是冬天的四年前,在卡赞火车站,清冷的天气里,年轻的飞行员妻子玛利亚,在为同样年轻的飞行员丈夫出征中国送行,那时候,他们两个意气风发,充满着报负与理想。那时,两个人的心里,一定有着同样的愿望:等着我,我会回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以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轰炸台湾松山机场为核心事件,以时间为脉络,将战前筹备、惊险过程、战后影响串联成篇,为读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篇章。文章叙事逻辑清晰,从情报获取、作战计划制定,到行动中遭遇的虚惊、困难,再到突袭成功后的庆祝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层层递进,让读者对事件全貌有了清晰认知。在细节刻画上,文章尤为出色。无论是对飞机性能参数的专业介绍,还是对飞行员在高空缺氧状态下身体反应的细致描写,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简单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便将人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紧密结合,既展现了战争中的英雄壮举,也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个人的无奈与牺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感染力,为研究抗战历史和中苏合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这是一篇兼具史料价值与可读性的佳作,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文本。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