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台儿庄大战:抗战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作者: 缪军 点击:347 发表:2025-05-05 07:34:58 闪星:3

摘要: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历史画卷中,台儿庄大战以其浓墨重彩的一笔,镌刻下不朽的丰碑。这场发生于 1938 年春的战役,不仅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更是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生动写照。它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它打破了日寇 “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重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精神灯塔。台儿庄大战所彰显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06年5月台儿庄大战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寇凭借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优势,迅速占领华北、华东大片领土,妄图以 “速战速决”的战略迫使中国屈服,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淞沪会战虽重创日军,但未能改变日军的进攻态势;南京沦陷后,日军气焰愈发嚣张,制定了南北对进、会师徐州、打通津浦线的战略计划,企图进一步控制中国交通命脉,分割中国抗战力量。日本军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迅速沿平汉、津浦、平绥等铁路线向中国内地推进。在华北,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后,兵分多路,一路南下进攻山西,一路沿津浦路南下,企图与从上海方向北上的日军会师,打通津浦线,进而实现其控制中国东部地区,分割中国抗战力量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沦陷前不久,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就派李世农到安徽,组建中共皖中工委,动员和组织皖中各县人民抗战。1937年底,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开始在淮南铁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1938年初,中共中央从延安将张如屏、曹云露等派回寿县,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曾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周恩来曾指示新四军配合李品仙集团军,牵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军。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北犯日军全部歼灭,却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的战略,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津浦、陇海铁路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作为津浦线与陇海线的交汇点,一旦徐州失守,日军将实现南北战场的贯通,中国军队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将面临崩溃。在此危急关头,国民政府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坐镇徐州指挥防御作战。李宗仁深知徐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迅速整合来自桂系、川军、西北军等各路杂牌部队,构筑起以徐州为中心的防御网络。然而,这些部队不仅装备落后、弹药匮乏,且各派系间存在矛盾,如何将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成为摆在李宗仁面前的首要难题。

日军华北方面军以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和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为主力,分两路向徐州进犯。第十师团沿津浦线南下,企图直取徐州;第五师团则从青岛登陆,迂回进攻临沂,试图与第十师团形成钳形攻势。面对日军的来势汹汹,李宗仁决定采取“固守要点,各个击破”的战术,在临沂、滕县等地设置防线,迟滞日军进攻,为后续的战略部署争取时间。

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中日两国在军事装备、工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且日军战术运用较为灵活,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场上处于被动防御态势,大片国土沦陷。然而,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决心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也逐渐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开始调整军事部署,组织力量进行防御作战。此时,津浦线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重要战略方向,而台儿庄,这座位于大运河北岸、徐州东北门户的小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日双方军队交锋的焦点。

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实现南北战场的连接,以华北方面军第二军为主力,分两路向山东南部进攻。一路由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五师团,从山东青岛登陆后,沿胶济线西进,企图攻占临沂,与另一路矶谷廉介指挥的第十师团会师台儿庄,然后合兵南下进攻徐州。日军妄图凭借其优势兵力和装备,快速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实现其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方面,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负责指挥津浦线南段和北段的防御作战。面对日军的进攻,李宗仁积极部署兵力,在津浦线北段,以庞炳勋部第三军团防守临沂,阻止板垣师团西进;以孙连仲部第二集团军防守台儿庄及周边地区,作为正面防线;汤恩伯部第二十军团则在台儿庄以北的山区隐蔽集结,伺机侧击日军。

1938年2月下旬,板垣师团向临沂发起猛烈进攻,负责防守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四十军,这支装备简陋的部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在临沂城外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庞炳勋亲临前线指挥,战士们依托简陋的工事,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第四十军伤亡惨重,防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李宗仁急调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驰援临沂。张自忠与庞炳勋曾有宿怨,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摒弃前嫌,率部星夜兼程赶赴战场。第五十九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双方在临沂城外反复争夺阵地,战斗持续了整整五昼夜。最终,中国军队成功击退日军,取得了临沂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第五师团与第十师团会师的企图,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几乎与此同时,滕县保卫战也在激烈进行。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主力直扑滕县,负责防守的是川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川军装备极差,每个士兵仅有几发子弹,但王铭章毫不退缩,立下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的誓言。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日军开始对滕县发起进攻,滕县城墙多处坍塌。王铭章指挥部队依托残垣断壁,与日军展开巷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川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的进攻,战斗异常惨烈。3月17日,日军突破城墙,王铭章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最终壮烈殉国。滕县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川军将士们以死报国的精神,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为台儿庄的防御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滕县失守后,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孤军深入,直逼台儿庄。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驻地)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寇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李宗仁决定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决战,他调集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驻守台儿庄及附近地区,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在台儿庄东北侧待机,形成了“固守台儿庄阵地,吸引日军主力,再以优势兵力实施包围歼灭” 的作战计划。1938年3 月 23日,矶谷师团不顾板垣师团在临沂受阻的情况,孤军深入,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台儿庄大战正式打响。日军凭借优势炮火和坦克,对台儿庄及周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随后以步兵发起冲锋。孙连仲部第二集团军依托既设阵地,顽强抗击日军进攻。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中国军队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许多士兵在战斗中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以血肉之躯捍卫阵地。3月2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军向台儿庄北门发起猛烈攻击。驻守台儿庄北门的池峰城第三十一师将士们依托城墙顽强抵抗,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日军见强攻不下,便采用毒气弹、燃烧弹等手段,对台儿庄进行疯狂破坏。城内房屋大多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但中国守军毫不退缩,与日军展开逐屋逐巷的争夺。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台儿庄城内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但仍坚守着台儿庄的部分阵地。孙连仲向李宗仁表示:“第二集团军已伤亡十分之七,敌人火力太强,攻势过猛,但我们把敌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李宗仁严令:“士兵打完了,你就上;你牺牲了,我就上。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撤离!务必守至明天拂晓,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孙连仲深受鼓舞,返回前线督战,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阵地。400 多名敢死队员手持大刀,在夜色的掩护下冲入日军阵地,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敢死队员们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成功夺回了部分阵地,极大地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就在台儿庄守军苦苦支撑之际,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按照预定计划,从日军侧背发起攻击。汤恩伯军团的突然出击,打乱了日军的阵脚,使日寇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矶谷师团为摆脱被动局面,一方面加强对台儿庄的进攻,企图迅速占领台儿庄,打通南下通道;另一方面抽调兵力阻击汤恩伯部。然而,此时日军兵力已分散,在中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下,战斗力受到极大削弱。

1938年4月6日,李宗仁下达全面反攻命令。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孙连仲部从台儿庄城内奋勇杀出,与城外的汤恩伯部等友军密切配合,对日军形成合围之势。日军在慌乱中纷纷溃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灭大量日军。至4月7日凌晨收复台儿庄,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日军矶谷师团主力被歼,残部向峄城、枣庄方向逃窜。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中国军队共毙伤日本侵略军1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如缴获大炮31 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取得了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此之前,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虽进行了抵抗,但多以失利告终,国土不断沦陷。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一扫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日军原计划迅速打通津浦线,进而进攻徐州,控制中国东部大片地区。台儿庄战役的失败使日军的这一战略计划受挫,为中国军队在其他地区的防御作战赢得了时间,稳定了抗战初期的战略局面。此后,日军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增加兵力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日军的兵力,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持久进行。

台儿庄大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一次重要战役。在大战中,中国军队各部队协同作战,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一胜利进一步证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与团结,也使全国各阶层、各党派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台儿庄大战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难以抵挡日本的侵略。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改变了这种看法,国际舆论纷纷对中国抗战表示赞扬和支持。许多外国媒体报道了台儿庄战役的情况,对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这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得到提升,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有利条件。台儿庄大战使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力量和决心,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这也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其妄图通过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的计划破产,不得不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从而影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无论是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是后方积极支援抗战的民众,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抗击日本侵略者,而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种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对于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台儿庄大战在军事战术上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战役中,中国军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如坚守阵地、近战夜战、迂回包抄等。孙连仲部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地区的顽强坚守,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汤恩伯部第二十军团的适时出击,从侧背打击日军,使日军陷入被动。这种正面坚守与侧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成功的战术范例,为中国军队在后续抗战中应对日军的进攻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军队在战术运用上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台儿庄大战是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殊死较量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参战部队无论是在战斗意志、军事技能还是协同作战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官兵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渐适应了与日军作战的环境和方式。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部队,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在后续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军作出了更大贡献。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官兵展现出了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他们毫不畏惧,舍生忘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这种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全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奋勇抗争。

台儿庄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光辉典范,它不仅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飞逝,台儿庄大战(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已过去87年,但那场战役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力量从未褪色。1993年,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建成开馆,用以纪念和展示台儿庄大战历史,现有馆藏文物史料10000余件,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也成为一个帮助青少年自主树立人生榜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纪念馆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不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激励后人不忘历史,让人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006年5月,台儿庄大战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按原貌重建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中国首座“二战”纪念城市。漫步古城,北方大院、徽派建筑等傍水而立,俨然成为一座旅游和寻梦之城。如今,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巍然矗立,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汤汤运河,见证了历史,也见证着往来人们对英雄们的崇敬和瞻仰。今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87周年纪念活动在山东台儿庄举行,古城内,众多青年学生肃立大战各遗址处认真聆听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似在为这份传承镀上希望的光辉。

台儿庄大战所彰显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战略意义,至今仍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202505041746349180114498114498.jpg

 

202505041746349180114387114387.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文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历史。台儿庄战役被认定为大捷,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这次行动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彻底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战役由李宗仁、白崇禧、汤恩伯等国民党抗日将领指挥,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亲赴台儿庄,鼓舞前线将士士气。本文作者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台儿庄战役的前前后后,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样的战争场面。和平应该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珍惜和平,强国强军,不忘历史,才能一路向前。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