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蜜蜂不过劳动节

作者: 卢春文 点击:273 发表:2025-05-04 09:54:44 闪星:2

摘要:《蜜蜂不过劳动节》是作者深耕 “土腥气里见魂魄” 风格的杂文佳作,以蜜蜂的生存本能为精神锚点,串联起鲁北平原的盐碱地记忆、铁匠铺的锤声与三代人的劳动传承。文章借 “蜜蜂翅膀与铁锤节奏共振”“老槐树弹孔萌发新叶” 等原创隐喻,刺破现代社会对劳动的仪式化包装,将劳动还原为如蜜蜂采蜜般的生存本能 —— 是王铁匠带伤打铁的倔强、父亲坟前造械的狠劲、孙子刻制七棱纹的匠心,在时光中交织成永不生锈的精神榫卯。既保有乡土文学的粗粝肌理,又通过蜜蜂的普世意象打破地域壁垒,是对劳动哲学去伪存真的诗性叩问。

鲁北平原的盐碱地懂得,真正的劳动从不需要节日加冕。就像村口老槐树的弹孔,伤疤里年年冒出新叶,那是土地用伤口写的劳动诗 —— 蜜蜂在槐花里钻营时,从不看日历上的五月一日,它们翅膀扇动的频率,早把每天都酿成了劳动节。

俺见过最动人的劳动场景,是王铁匠的铁砧与蜜蜂的翅膀。那年槐花正盛,他的铁锤 “当啷” 砸在砧面上,火星子蹦进老槐树的弹孔,惊起蜂群。蜜蜂们绕着铁砧飞,翅膀振动的频率竟与锤声暗合 —— 原来所有真正的劳动,都是天地间的榫卯,就像王铁匠后颈的弹片与铁砧的凹痕,看似残缺,却拼贴出生活的完整。

现在的劳动节成了朋友圈的打卡秀,有人晒精致的咖啡杯配 “劳动使我快乐”,却忘了俺爹说的 “铁是冷的,血是热的”。当年他在坟圈子里打刺刀,月光把锤头映成银疙瘩,火星子溅在墓碑上,比任何节日勋章都耀眼。劳动该是像蜜蜂采蜜般的本能 —— 王铁匠咽气前攥着铁砧,不是为了勋章,是怕铁砧冷了,就像蜜蜂怕花谢了。

短视频里的 “劳动 vlog” 总在美颜滤镜里打转,却拍不出盐碱地的粗粝。俺娘藏在墙缝的半袋小米,爹掌心的老茧,这些带着体温的劳动,从不需要被包装成 “正能量”。就像蜜蜂从不把花蜜酿成口号,只是一滴滴攒成生活的甜。

纪念馆里的狼牙棒被擦得锃亮,讲解员说这是 “劳动精神的象征”,却没人记得它木柄上的牛皮绳,曾缠着王铁匠的血痂。真正的劳动魂魄,藏在老槐树的弹孔里 —— 当年嵌着鬼子的子弹,如今长出新枝,那不是伤痕展示,是土地在说:劳动的意义,早融在每道年轮里,何须节日来贴标签?

孙子在劳技课打小铁锤,木柄刻着 “爷爷教我的七棱纹”,却抱怨 “不如游戏里的装备酷”。俺想告诉他,当年爹的铁锤砸在铁砧上,“当啷” 一声能惊飞鸦群,那声音里有比游戏特效更狠的劲道 —— 就像蜜蜂翅膀扇动的 “嗡嗡” 声,不是噪音,是生存的战歌。

现在的年轻人讲究 “反内卷”,却忘了鲁北汉子的 “狠劲”:王铁匠后颈嵌着弹片还要打铁,爹在炮楼枪响时给区小队打刺刀,这些不是 “卷”,是刻在骨血里的生存本能。蜜蜂从不会问 “为什么劳动”,它们只会在槐花谢了后,继续飞向枣花 —— 真正的劳动,从不需要意义加持,它本身就是意义。

暮色里的老槐树,弹孔在夕照中像只独眼。它看见王铁匠的铁砧、爹的铁锤、孙子的小铁锤,在时光里敲打出同一节奏,就像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永不停歇。劳动节该是照见本心的镜子 —— 当我们看见蜜蜂在盐碱地的槐花里钻营,看见老木匠在墨斗线上绷直了腰杆,便懂得:真正的劳动魂魄,从不在节日的标语里,而在每双磨出老茧的手掌中,在每个像蜜蜂般振翅的日常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篇杂文颇有底蕴,耐读,经得住挖掘。“真正的劳动魂魄,从不在节日的标语里,而在每双磨出老茧的手掌中,在每个像蜜蜂般振翅的日常里。”这个道理很很朴实很浅显,但是要讲得深透不容易,作者用了王铁匠带伤打铁的倔强、父亲坟前造械的狠劲、孙子刻制七棱纹的匠心三代人的劳动传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精神内核,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