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北海缘

在完成大军南下,志愿军北上繁重的运输任务后,父亲的伤残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 1953年父亲从山东济南一线工作岗位调回北京挂职修养,在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一个恬静的四合院里住下。父母亲对北京不陌生,而且深有感情。他们回到北京,常到公园散步,也曾来到向往许久的北海公园。这张夫妻俩荡舟北海湖面上的照片就是这个时期拍摄的。
湖光山色依旧,往事如烟。30年代中期父母亲都生活在北京(时称北平),那时他们仅二三十岁。但父亲已加人共产党,母亲也是中共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彼此虽不相识,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都满腔热血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当时母亲就读北京大学,受共产党的思想影响,北大的爱国学生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母亲记得在动物园选学生会领导,与三青团分子发生冲突;“双十二”游行被军警关押在景山公园。当时北京大学在沙滩,距北海公园仅两里路。北海公园自然成为北大进步学生组织活动,与其它大学联络最方便的地方。当年母亲是学生歌咏队的成员,到处演唱爱国歌曲。她记得最感人的歌曲就是“五月的鲜花”,那饱含深情的歌声让在场的唱者、听者无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时过境迁,“五月的鲜花”那一页翻过去了。“祖国的花朵”这一幕上映了。新中国的少年就像影片主题歌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耸立在琼华岛上的白塔见证了北京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喜欢到北海公园来玩,但对它的身世却知之甚少。直到2003年,北京高调纪念建都850年,才知北海公园和北京的建都史同龄、因此有学者说论资排辈,“圆明园、颐和园都是北海的小妹妹。”北海公园始建于金代,那时北京都城在现京城西南,北海在城外东北面。后来北京都城向东北发展。正好把北海划进来。因此著名文学评论家舒乙评价“北海就是北京,它是北京的化身;北京就是北海,北海是北京的根。”
荡着双桨,推开波浪,时间来到60年代又过了4年,我上中学了。北京四中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早晨从南池子大街出发向北到东华门,沿着故宫东、西河沿,故宫正门到西华门;然后绕过团城、穿过北海大桥到学校。过北海大桥是上学必经之路,大桥坡度不小,骑车上坡还不轻松呢。一旦骑到坡顶,眼界豁然开朗。大桥南北,历史悠久、精致典雅的皇家园林美景尽收眼底。琼华岛山巅上的白塔在朝阳的映照下,如白玉般耀眼;被绿树红墙环绕的北海碧波荡漾,湖面上金光闪烁;此时此刻,人像似进入仙境,顿感心旷神怡。
1965年五一劳动节,各大公园自行组织游园庆祝活动。这天北海公园打扮的很漂亮,到处摆满鲜花,彩旗飘扬。歌舞团、曲艺团、杂技团靠专业范儿拢人气;而我们学校在公园琼华岛一带园区组织游戏活动,如猜谜、技巧、技能比拼等,用参与感和获奖品来吸引游人。游戏的设计、道具的制作都是同学们在老师的辅导下自力更生完成的。我记得当时我们组制作的项目名称为《畅游祖国》。道具很简单:就是一组电池和两根铁丝,一根铁丝编成中国的地图形状,另一根铁丝呢,做成一个带把的圆环,圆环套在中国地图形状上,两根铁丝各接正负电极。游人手拿着圆环绕着地图边界线移动,二者没有碰到报警灯不亮;一旦碰到报警灯就亮了。走完全程灯不亮就成功了,成功者会获得奖券,凭卷可以到领奖处领取小奖品。记得那年五一节天气特别冷,还下着小雨。妈妈怕我受凉,特意给我穿了一件厚厚的绒衣。再把白衬衣穿在外面,系上红领巾。一个上午,整个白衬衣全都湿透了,手脚冰凉。但心里热乎乎的,忘记了饥饿和寒冷。这虽是小事一桩,但至今记忆犹新。
谁曾想初中上了还不到两年,1968年底上山下乡运动就开始了。同学们不得不告别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怀着依依难舍的心情,告别父母和家人,奔赴远方。这一走不知道何日才能再回到北京,同学们纷纷在校门口、天安门广场、公园里照相留念。我特意选择在北海公园照了一张以白塔为背景,我荡舟湖上的照片。内心默念着“再见了,可爱的北海公园!”
似乎与北海公园真有缘分。我告别北京不久,北海公园就停业了。1978年我考上大学,北海公园同年重新开放,就好像祝贺我考上大学。我又可以在北海公园的湖上荡舟了。
而儿子的诞生让我给北海公园带来一个新游客。儿子上幼儿园时,每个礼拜六下午我要到景山后街接他回西单的姥姥家,此行必然要经过北海公园东门。有一次我带他从东门进了北海公园。孩子是第一次来这里,觉得什么都新鲜。东玩玩儿,西玩玩儿,说什么都不肯走了。我哄他说:“你不走,下回我不带你来了。”结果,每逢礼拜六,到北海公园“打咕咚”成了儿子的“心念”。“打咕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石头扔到湖面上,听那“咕咚”一声响。对孩子来讲,听“咕咚”这一声是最开心的事。
北海公园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何止这些,收笔时突然想到园内有一物不提不够味儿,那就是“仿膳”的御膳糕点。但入口的美味,怎么写也不如亲口品尝。网络时代,网上订一合,明天就知道味道了!
【编者按】北海公园的白塔映照着时代的更迭,也串联起一个家庭与一座城市的深情。三代人记忆交织于北海碧波,白塔下藏着青春热血与岁月温情。从父母投身抗日救亡的青春热血,到“我”求学时每日掠过的桥畔晨光;从游园会上的简易游戏道具,到带着儿子“打咕咚”的亲子时光,湖面上每一圈涟漪都沉淀着历史的回响与生活的温度。舒乙说“北海是北京的根”,作者笔下的北海不仅是皇家园林,而且是刻进时光的情感坐标,每一次荡桨,都在历史与现实间划出温柔的涟漪。更像是一根柔韧的线,将个人记忆、家族故事与家国变迁编织成一首流动的叙事诗,让读者在白塔倒影与双桨清波中,既看见一座城的前世今生,又触摸到一个时代的心跳。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