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寻访女英雄的后人

作者: 东方可可 点击:273 发表:2025-04-24 10:17:42 闪星:1

摘要:在3月9日,本网曾发表我写的一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文章《挂云山六壮士》,介绍了在抗日战争中英勇跳崖的六壮士的事迹。六壮士中还有一位女英雄吕秀兰。但是,长期以来百姓仅仅知道女英雄是河北邯郸大名的童养媳,但是具体是哪个村,她还有没有亲人在世却无人所知。在长期关注挂云山六壮士的作家余炳年老先生提议下,井陉县开展了寻访烈士亲属活动,他们经过多方联系,在邯郸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终于找到了烈士的亲人。 此文是作家余炳年先生所作,他怀着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详细介绍了为女英雄寻找亲人的经过。 他委托我在银河悦读网发表。

  (一)

  吕秀兰,女,挂云山阻击战跳崖殉国,被誉为民族英雄。

  1940年,八路军组织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为掩护熊伯涛左纵队转移,在井陉挂云山上进行了一场阻击战。吕秀兰领导的挂云山下的几个村的青抗先和儿童团员参加战斗。激战一天,弹尽粮绝,率先跳崖,气壮山河。牺牲时年仅22岁。

  这段悲壮的故事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挖掘出来。史称“挂云山六壮士”。

  六壮士及阻击战的英雄业绩自此被广为传播。年年月月不断有人上山瞻仰、祭奠。山上修筑了道路,建起了烈士纪念亭,纪念碑。

  挂云山被抹上了浓浓的红色,誉为英雄挂云山。

  英雄的故事记录在史,又被搬上了舞台,拍成了电影。六人中五人为本乡本土人。唯一的女英雄吕秀兰却是13岁时随母要饭又被人贩子拐卖到井陉庄子头村的童养媳。

  故乡,是人们心灵皈依的圣地,无论怎样在外漂泊,也是永远都走不出的思念。

  吕秀兰牺牲了,她的故乡也一定是英雄灵魂的栖息地。

  缅怀英雄,还原历史,遵从道义。

  十一月末,我加入了庄子头村和三峪村组织的吕秀兰故里寻访团。

  有资料记载,吕秀兰,邯郸大名县人氏。

  我们直奔大名。

  (二)

  我们在网上联系到大名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闫效民。

  从未联系,更未谋面,他能相信我们是真正的寻访团吗?

  为了感谢,也为了昭示身份,我们奉上事先制作好的书法中堂。

  上面题联:

  缅怀吕秀兰先烈

  大名苦女 井陉人杰

  跳崖殉国 民族英雄

  井陉县 庄子头村 三峪村

  闫主任也是喜出望外,在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便是:

  “我们是近几年在网上发现的。我们大名还有这样的英雄!我们也在寻找吕秀兰的故里。”

  共同的心愿和崇高的信念,把我们连结在一起,亲如一家,相互鼓励。

  我提供了一个寻访线索。

  当年从大名县流落到井陉县的人为数不少。吕秀兰栖身的庄子头村,也有一户大名要饭女。她已去世。但她现在的子女和大名老家的亲戚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寻访团的司机就是她的儿子。她的在大名老家的弟弟还健在。舅舅和外甥一直走动。这次寻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个舅舅。为了这一次看望,司机半夜起来准备井陉名吃缸炉烧饼。

  舅舅在洪庙乡。

  我们直奔洪庙乡。

  (三)

  虽是初冬,田野里一片悠闲和宁静。天气虽然有点阴冷,但满目的麦苗在阳光下泛着澄碧的绿色,还是透着融融的暖意。

  车子驶上一段大堤。

  闫主任说:“这就是卫河大堤。”

  卫河,京抗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几公里外还有一条漳河。

  这里的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这两条河流的泄洪区。三十年代发生的一场水灾,颗粒无收。能找到的可以填肚子的包括抗树皮、草根全吃光了。

  平原上的灾民唯一的生路,就是逃往山区谋生。

  后来在寻访中不断有人说:

  “山里可以挖洞存粮。山上树木也多,起码饿不死人。”

  大名县出外逃荒的人多来自这个泄洪区。

  很快找到舅舅。

  舅舅叫范金铎,五八年出生,六十多岁,高中文化。当过生产队会计。谈话中思维清晰,表述完整。但关于他姐姐流落到井陉庄子头的往事,只能提供记忆中的零星的碎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年都是为了活命。”

  这时我们寻访的信息已传开。四邻有闻讯赶来者也七嘴八舌加入回忆,但和吕秀兰故里都牵扯不上。

  我们本来把寻访的宝押在这里的。这时却一片茫然。心中不免袭来一抹暗淡。

  我想到第二条线索。

  “闫主任,我这资料上显示,吕秀兰为大阶村人,又叫‘台子村’。有这样的村吗?”

  “有。”

  范金铎的儿子迅速拨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就是大阶村的。朋友说,没听说过。

  线索又断了。

  一片沉默。空气显得压抑。

  但,我没有失望。这是三十年代的事,他个小年轻的说没有就没有吗?既然资料上显示,就不会是空穴来风。

  我把这个意见说给闫主任。

  “既然有资料显示,就存在可能。资料上的‘大阶乡’在现实中又存在。我们还有可能。”

  闫主任点头。

  已近黄昏,暮色四合。

  “天快黑了,事不宜迟,我们转移吧。”

  我们又直奔“大阶乡”。

  (四)

  接待的是村老支书吕保生。庆幸他也姓吕。

  有本县党史部门的领导在场,就免去了很多审视的目光及需要介绍的繁文缛节。

  吕书记,五九年出生,曾参加过对越起自卫反击战。退役回乡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已有十几年。他在介绍情况时,村的历史,现实,头头是道,给人的感觉是负责,稳当而又成熟。

  “大阶村的‘阶’,是‘街’。现在是‘大街镇’。过去有人叫‘台子村’,现在叫‘双台村’。”

  谐音,可能就是记录者的笔误。但却是和资料完全吻合了。

  心中窃喜。

  更让人高兴的是,他说:

  “我们家有个堂兄,还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有个姑姑在六十年代还曾从井陉回来探视过。”

  老支书随即拨通了电话。

  “堂兄说,他的姑姑也叫‘吕秀兰’。”

  这让我们失望了。

  吕秀兰在四零年就牺牲了,不可能六十年代又还乡。

  后来去访问又一位吕姓九十多岁的老先生时,他也没有这样的记忆。说到这个‘吕秀兰’时,老先生的儿子突发奇想,说:

  “是不是吕秀兰跳崖后,没死。又活着到六十年代回来寻亲了。”

  有人乐了。有点类似杨贵妃的传说。

  但这绝无可能。

  且当调侃吧。

  我已作过周密调卷,吕秀兰牺牲后的第二天,是她做假夫妻的哥哥从山上背回去埋葬的。

  事情又陷入僵局。

  我只有这二个线索。全用完了。

  失望压抑着寻访团的每个人。

  但我还是有点执拗。我不能放弃。

  “吕书记,”我说,“应该还在这个村查找。这里和资料提供的地点完全吻合,又有处逃的还回来探亲过,就还有可能。”

  我又提供了一个接下去查找的思路。

  “在吕姓中逐个排查。凡吕姓中有去过井陉要饭的,用排除法逐一核实。”

  吕书记显得实诚,老道,久经沙场样微笑着。

  “别急。“他笑着安慰我。”再容我点时间。”

  他的微笑和淡定的语调,给了我一个渺茫中的希望。

  大名,史载的大名府,这里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啊。

  华灯初上。

  闫主任在我们返程前尽地之谊,领我们游览大名夜景。

  第一景就是大名府的古城墙。

  我们登上了古老的城楼。

  满目灯光灿烂,一派辉煌。放眼远眺,这就是大名府啊,壮美!

  感慨必然引发思想。

  孔子说,登泰山而赋。我屹立在大名府的城楼上能赋什么?

  我们的大名之行,不就是具有赋的内容和意义吗?

  我又想到水浒传中的大名府的繁华;想到卢俊义、燕青等一干江湖豪杰。

  这些壮和雄应该是这方土地的因子吧?

  有人说,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我却又联想到大名吕秀兰在挂云山上那惊天动地的一跳!

  大名,这里有相似之处吗?

  (五)

  二天以后的早晨。电话铃响了,来自邯郸。是老书记的声音。

  “找到了。”

  接着又是一个陌生的电话,自称里是吕秀兰的后代。

  “吕秀兰是我的亲姑奶奶。”

  这么快!我有点不可思议。

  我还有点兴奋。在电话中还表达了疑问。

  “能证明吗?”

  对方说:

  “那需要作DNA吗?”

  “那倒不必,只要逻辑推理说清了就行。”

  对方叫吕永辉,陈述了认祖的过程。

  我们暂认定他说的完全真实。

  小吕定居邯郸。他为我们的核实提供了方便,更为我们梳理了吕氏家族的族谱图。

  吕秀兰十三岁时,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水灾。她兄弟姐妹三人。她是老大,下面二个弟弟。家乡的树皮草根吃光后,为了谋生,母女倆出外乞讨。母亲送出“兰子”后,去向不明,再也没有回来过。吕秀兰如果没有这一跳也一定是死活不知。

  吕秀兰的二个弟弟,老大叫吕寻,老二叫吕广。兄弟二人已双亡。唯吕广的媳妇,吕秋莲,尚在,九十二岁,以前还经常提起“兰子”。

  吕秋莲,吕秀兰的亲弟媳妇。后辈们尊为“九奶奶”。她是唯一和吕秀兰平辈的祖母辈。

  家属的脉络清晰,还有亲人健在。这不是逻辑推演,而是确凿的真实存在。

  我们迅速赶到吕家,闫主任,老支书,还有吕氏家族的一批亲属。

  全家族的人闻讯起来。在这之前,他们竟然对姑奶奶吕秀兰一无所知。所以时常挂念,只是本着血缘关系的一种思恋。现在,个个激动不已,有的眼含泪花。几代人魂牵梦绕的一个遭难的亲人,竟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了,不可思议,却又是真切的现实。

  恰似天上掉下了一个民族英雄!

  一个梦幻般的故事,描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长卷,跨越了一个时代的感伤,带来震撼,兴奋,痛苦,感动,更多的是对先祖的尊崇。

  一个美丽的灵魂从历史深处飘然而至。

  安坐在轮椅的九奶奶被推到客厅的中央。

  我们献上一束鲜花,一篮水果。

  她应该享受这份殊荣。她最清楚她的大姑子的过往。

  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先祖吕秀兰在井陉的成长史及在挂云山阻击战中跳崖殉国的壮举。

  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这个童养媳出身的妇女干部做了什么?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心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她属于鲁迅,在这里也属于吕秀兰。

  她不懂得“荐轩辕”,可是,她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她对祖国的忠贞。这是历史的贡献。也是她人生的绝唱。

  更多的亲族潜然泪下。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的亲近和爱恋驱使的感情。

  秀兰,我们为你找到你的故里了。

  你的那根讨饭棍,载着崇高与完美归来了。

  历史,在这块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哀痛的悲歌。

  今天,我们用你亲人们的泪水,为你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挽歌。

  (六)

  二天后,吕氏后代组织了近二十人的祭拜团奔赴井陉县。

  祭拜井陉县烈士陵园。

  祭奠先祖吕秀兰跳崖处。

  晋谒先祖吕秀兰居住地。

  先祖吕秀兰的墓地还在。姑奶奶在这里长眠了。按照家乡的风俗,点一炷香烛,烧一沓纸钱,列队三鞠躬。姑奶奶,分隔八十多年,我们从大名来看望您了。有挂云山作伴,姑奶奶一定会安宁。

  晋谒桂云山。

  致敬挂云山。

  挂云山耸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将世世代代传颂着一部英雄的史诗。她在井陉人,大名人乃至国人的心中闪闪发光。因为这里永远跃动着姑奶奶吕秀兰一样的透亮而又圣洁的灵魂。

  祭奠活动结束以后,一切归于平静。

  悲伤和忧思过去了。世界又重新光明。

  吕秀兰,她才22岁,还未婚。大名和井陉同时养育了一个优秀的燕赵女儿,时代却造就了一个民族英雄。

  魂归故里的吕秀兰,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在灾难面前,不管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人还是要昂起头。男女都一样。

  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却又是永恒的;她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残酷,却又赢得了最高贵的荣誉。

  英雄的挂云山。

  不朽的吕秀兰。


  作者:  余炳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吕秀兰,女,挂云山阻击战跳崖殉国,被誉为民族英雄。吕秀兰是“挂云山六壮士”唯一的女英雄。作者为了缅怀英雄,还原历史,于是踏上寻觅英雄的家乡与亲人艰辛旅程。根据有限的线索从邯郸大名县,再到井陉县与洪庙乡,寻得的线索是无效的结果。作者又带领寻访团踏上的新旅途,直奔“大阶乡”。在村老支书吕保生的支持下,寻得他的堂兄的姑姑名为吕秀兰: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英雄吕秀兰不是同一人,寻访的线索又断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来自邯郸吕永辉的电话说:“吕秀兰是我的亲姑奶奶。”并为寻访团核实情况提供有效信息,有吕氏家族的族谱图。一切顺理成章,终于为跳崖英雄吕秀英找到故乡的亲人。寻访结束了,英雄故事美名扬开了,这是大名和井陉的英雄儿女——不朽的吕秀兰。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