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百团大战中外公的峥嵘岁月

作者: 家风家国宣讲团 点击:240 发表:2025-04-23 08:21:21 闪星:2

  我叫张峰,是彭德怀元帅的侄外孙,母亲是彭梅魁。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从百团大战追忆外公的抗战岁月。

  八十年光阴流转,我去过阳泉的百团大战纪念馆、武乡的八路军总部、左权牺牲的左权县十字坡、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等地;抚摸过墙上、花岗岩上深深浅浅的弹痕;感受过山风掠过时,仿佛眼前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耳旁有无数先辈在诉说着1940年那个改变华北命运的夏天。

  1939年冬,侵华日军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的“囚笼政策”,企图隔绝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托,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抬头见炮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带孝,遍地是狼烟”就是当时的状况。在此艰难形势下,为了打击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破坏敌人加快侵占全中国的计划,争取全国时局好转,八路军总部决定从1940年8月20日起,在华北敌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


  一、军事上:囚笼之中的雷霆之击

  1940年的华北,日军用6000余里铁路与1.5万座碉堡编织成“囚笼”,抗日根据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北平伪政权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外公正在武乡县砖壁村的八路军指挥部研究作战图。他用力折断手中的红蓝铅笔说道:“再不动手,华北就是第二个满洲!”此时重庆方面正与日寇秘密和谈,阎锡山的晋绥军节节败退,太行山根据地的存亡系于一发。

  8月20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对华北敌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作战。持续5个月的作战,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2000次左右,毙伤日军20645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万余根、枕木154.9万余根、电线杆10.9万余根、收电话线42.4万余公斤。

  8月22日,向八路军总部报告战斗进展的电报纷至沓来,外公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听取了作战科长王政柱的战况汇报,看一看都有哪些部队参战。当念到一百零四、一百零五个团的时候,左权副总参谋长就插话说,我们就叫百团大战好了。外公兴奋的说,哎,这个很好,就叫百团大战。

  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是其巩固占领区的一贯战略方针,是囚笼政策的一部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显示,百团大战前的三年(1937-1940),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7次,而百团大战后的五年(1940-1945)间,日军只进行了8次扫荡。百团大战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这场持续五个月的战役,破坏了日军55%的华北交通网。其影响,迫使日军草草结束了长沙战役、迟滞了侵占全中国的进度、推迟太平洋战争计划半年之久。


  二、政治上:全民抗战的崭新篇章

  当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群情激奋,一片欢腾! 延安各界举行了万人祝捷大会,毛主席、朱老总等亲自参加。会上,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代表中央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百团大战。同时大会还一致通过了《致朱彭总副司令电》,向百团大战的领导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并对前方八路军将士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时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欧致富团长回忆说:“毛主席给外公来电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役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几十年后,当欧致富团长读到《彭德怀自述》中提到的这份电报时,对当时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彭总让我看的就是这份电报。彭总叫住我那神情,我永远记得!”

  百团大战的胜利不仅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大力赞扬。卫立煌说:“百团大战不唯于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同时这次战役的胜利在国民党军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并在国统区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蒋介石闻讯后大为惊喜,还特意给八路军发来了“嘉奖令”。史迪威将军惊叹道:“这才是真正中国军队。”

  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军事上,它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囚笼”政策,动摇了华北伪军及伪组织,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和掠夺中国物资的经济开发计划。在政治上,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胜利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壮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宣告了国民党“八路军游而不击”谣言的破产,同时打乱了日军逼蒋投降的如意算盘,使日蒋妥协的交易更难实现。事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多田骏,深感计竭事危,于是宣布退休回国。


  三、精神上:历史天空的永恒丰碑

  在阳泉煤矿遗址,九旬老矿工指着重见天日的“囚笼”电网说:“当年彭老总说‘破笼要靠万双手’,果真不假。”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华北大地25万民众以门板铺路、箩筐运土,创造了日均破坏铁路6公里的奇迹。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镜头里,白发老妪用菜刀砍断铁轨道钉的画面,与华盛顿二战纪念碑上的铭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自由需要以无数代价守护。”

  第一阶段破袭战中,聂荣臻部老五团陈祖林、萧锋在娘子关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外公接到战报时正值深夜,他披衣而起口述电文:“告诉聂政委,拿下水塔就是胜利!”三天后,当战士们用缴获的日军罐头熬汤时,他特意嘱咐炊事班:“给抬铁轨的老乡们多盛两勺,是晋东南和晋察冀老百姓用肩膀扛来的胜利。”

  在攻打井陉煤矿的攻坚战中,三团政委邓经纬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前,外公突然叫住他:“等等!”众人惊愕间,只见他解下自己的牛皮腰带:“系紧点,跑起来利索。”这个细节后来被萧文玖写进回忆录,他说那条带着体温的腰带,让他想起了老家给儿孙系红绳保平安的习俗。这个细节也被刻在黄崖洞兵工厂的纪念墙上,与“土坦克”设计图、铁轨麻花模型共同见证着战争智慧。

  最令人动容的是解救日本小女孩美穗子的故事。当浑身硝烟的战士抱着啼哭的婴孩走进指挥部,外公轻轻擦去孩子脸上的煤灰,转头对摄影师沙飞说:“拍清楚些,让全世界看看我们怎么对待敌人的孩子。”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反战宣传的经典,也被战地记者定格为穿越硝烟的人性之光,东京审判时竟有日本战犯捧着照片当庭痛哭。


  四、传统上: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1985年秋,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大会上动情道:“百团大战告诉我们,民心才是最坚固的钢铁长城。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此刻,正太线上复兴号列车正穿越昔日的战场,车载电视里播放着智能机械臂在高铁车间舞动的画面。当年被扭成麻花的铁轨,已熔铸成国家博物馆里的抽象雕塑,其螺旋上升的形态恰似民族命运的隐喻。

  站在卢沟桥头,看永定河水裹挟着历史奔向远方。外公那件破旧的军装,仍保留着太行山的黄土与硝烟的气息。年轻学子在展柜前凝望时,我总想诉说:这些战争遗物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爆发的精神核能。百团大战的真正胜利,不在于摧毁了多少碉堡,而在于唤醒了蛰伏在血脉中的勇气与智慧。这种力量,在汶川地震时托举生命的手掌中闪耀,在也门撤侨的军舰舷梯上延伸,更在每一个普通人坚守岗位的身影里永存。八十年过去,那夜点亮华北的烽火,依然在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以彭德怀元帅侄外孙的独特视角,深情回溯百团大战的铁血历史。文章以家族记忆串联起宏大战争叙事,从军事破袭的雷霆之势、政治动员的全民觉醒,到精神传承的人性光芒,多角度还原了百团大战的历史经纬。那些浸透硝烟的细节——折断的红蓝铅笔、解下的牛皮腰带、擦拭日本女孩脸庞的双手——让统帅的果敢与温情跃然纸上,更让读者触摸到抗战精神的滚烫内核。这不仅是一位革命先辈的个人史诗,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集体记忆。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