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葛爷爷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文中读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看过《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吗?
语文课文和电影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的狼牙山阻击战是什么样的?“狼牙山五壮士”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1993年6月10日,北京军区“红一师”——193师召开建师60周年纪念大会,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的我,荣幸采访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聆听他亲自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在狼牙山展开了阻击战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5陀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葛爷爷介绍说。
1941年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带领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突然从四面八方对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进行包抄,被合围在狼牙山地区的有大量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
如何掩护这么多人突围呢?当时八路军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斗方案,把主力调到外线打击敌人,以解狼牙山之围。当时,他向一分区第1团团长邱蔚交待由他们掩护突围。
邱团长把掩护突围后卫的重任交给了7连,并根据杨成武的意见,待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葛爷爷说,当时我是6班副班长,班长马宝玉听到要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的消息后,代表我,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找指导员蔡展鹏请战。考虑我们班战斗力强,指导员和连长商量后同意了。夜里,狼牙山上刮着寒风。山下的日军盲目地向山上打枪却不敢上山。午夜,敌人包围的口子出现了空隙,杨司令员果断下令突围。
在清冷的月光下,地方干部和群众由部队掩护着,很快消失在碾子台方向。
邱团长临走时,对我们班的同志说:“突围的队伍和你们连队的主力能不能安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全看你们能不能把敌人死死拖住。从现在起,你们一个人就要对付十个或几十个敌人了。你们要充分利用狼牙山的天险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后来7连主力撤退时,指导员蔡展鹏又对我们班交待:“你们在山上掩护,要争取让地方的同志和群众走得更远一些,让连队主力安全地突围出去。你们坚持到中午,然后看情况,能往哪儿撤就往哪儿撤,明天到规定地点集合。”
“连队主力撤离后,我们趁着月色,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成一束一束,把地雷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然后占领有利地形隐蔽起来,等待敌人上当。”葛老回忆说。
9月25日上午,500多名日军嗷嗷叫着,扑向我们6班。“轰!轰!”地雷连连爆炸,鬼子尸体横飞,但仍穷追不舍。
硝烟过后,日本兵谨慎地向山上爬来。越来越近了,只有二三十米了。
“打!”班长马宝玉猛地站了起来,把手榴弹狠狠地投向敌人。紧接着,我们四个人的手榴弹也一齐飞进鬼子群里,鬼子兵滚着、爬着,退下去了。
敌人又进攻了。率先冲上的7个日本兵,两个在前面,5个在后面,随着一声枪响,一个端机枪的日本兵往后仰,旁边的那个赶紧扶住他,把他放到一块小平地上,用白纱布给他缠头,然后把他背了下去。有个敌人一摇小旗,下头又上来30多个敌人,这时敌人在松树坨那里摆上了一门小炮,东西水那里安上了一挺重机枪,朝山上猛烈射击。
一阵炮火过后,敌人又开始冲锋。接连打退敌人4次进攻,我们班5个人一个也没少。
“鬼子又上来了,打!”班长马宝玉喊道。
敌人的第5次冲锋又被打退。
山脚下又集结着新来的100多名敌人。一个指挥官叫士兵把日本旗插在地上,将一块大红布铺开。我们看得莫名其妙,忽听空中一阵巨响,两架敌机恶狠狠地俯冲下来。我们刚卧倒,敌机便射出一串子弹,呼啸着掠过。紧接着,山下的敌指挥官把战刀一挥,敌人又往上冲了。
为了不让敌人跟得太紧,凡是到了能够射击的地方我们都向敌人射击,就这样牵着敌人的鼻子往山顶撤。
我们边打边往山上撤,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鬼子兵的尸体。
大阳偏西了,我们继续把鬼子往狼牙山主峰棋盘陀引,上当的鬼子紧追不舍。
在往主峰棋盘陀撤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老乡,后来得知他叫冉元同。我们说:“老乡!鬼子追来了,快找个地方藏起来吧!”
冉元同问:“同志们上哪儿?”
“上棋盘陀。”我回答。
冉元同劝道:“别上那儿,那是绝路。附近就有山洞,鬼子找不着。跟我一起藏起来吧。”
班长马宝玉感激地笑笑:“不行啊,我们得把敌人引到棋盘陀去!”
这时,传来了日军的怪叫声,我们赶紧往棋盘陀顶峰上跑。
鬼子死死地跟着我们。班长扭头一看,吼了一声:“见鬼去吧!”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甩向爬上来的敌人。
“轰”的一声,前头的几个鬼子被炸死炸伤。
子弹用完了,我们就用石头砸向敌人。最后,身旁的石头也用完了,敌人还是步步向我们逼近。
高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跳下狼牙山
我们最后退到了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前面是敌人,三面是数百米的悬崖。
我走在最后面,等我赶上去,班长马宝玉带着3名战士已经站在崖边上了,我看见大家的脸色都很庄重。
班长马宝玉伸手抓住了我的肩膀:“老葛!我们牺牲了,有价值、光荣!我们消灭了这么多个敌人,完成了任务,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
我把班长叫到一旁,商量介绍几位同志入党的事,班长掏本记了下来。然后,他走过去对3名战士说:“同志们,我和葛振林是共产党员,以前我们俩对同志们的帮助和照顾很不够。这次战斗证明你们三个人都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将来如果同志们能找到我的尸体,会在我的衣袋里发现我和葛振林介绍你们三个人入党的信。现在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党的忠诚吧!”说完,他把小本子装进口袋,大步向悬崖边走去。我们也都学着班长的样子,昂着头,挺着胸,紧跟在他的后面。
我说:“人牺牲,枪也不能叫敌人得!”
话没说完,石崖后边已经有敌人的钢盔乱晃了。班长马宝玉随手一抡,那支崭新的三八大盖飞到悬崖下面去了。我也举起手中的枪就往石上摔,没摔烂,也随手甩下崖去了。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噙着泪举起心爱的枪,狠狠地摔了几下,扔下山崖。
敌人疯狂地嚎叫冲上来,想活捉我们。
班长马宝玉昂起头来,一步一步地走上悬崖,正了正军帽,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
顿时,我们喊起了口号——
“共产党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同志们!乡亲们!永别啦!”
班长马宝玉跳下了山崖,紧接着,我跳下去了,全班都跳下去了。
日寇见状惊得目瞪口呆,5位视死如归的八路军壮士,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
我们班用鲜血和生命使地方干部和群众转危为安,牵制了500多名日寇,消灭了50多个日本兵。
我和宋学义是全班的幸存者
跳下狼牙山后,我和宋学义被悬崖壁上的树枝挂住了,日军一点也没察觉。当时我和宋学义晕过去了。醒来后,忍着伤痛爬到崖上。在乡亲们的援救下,带着伤返回连队。
战后,晋察冀军区召开庆功会,杨成武司令员代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把军区颁发的“坚决顽强模范青年”的五星奖章分别挂在我和宋学义的胸前。
后来,我们班的英雄事迹被人们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很快就传遍了一分区、晋察冀,传遍了全中国。“狼牙山五壮士”成为抗日战争中全国闻名的英雄群体。
幸存者宋学义,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出身佃农,从小就要饭,当童工,打短工,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1939年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当战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宋学义复员到河北省易县管头村任农会主席。1947年返回家乡,历任民兵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县委委员,曾先后出席“全国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1971年在郑州病逝,享年53岁。
幸存者葛振林,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1917年出生,1938年2月入伍,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被晋察冀军区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光荣称号。荣获“民族英雄奖章”“青年奖章”。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收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副师级离休干部。2005年3月21日病逝。
作者简介:陈辉,新华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北京军区支社社长,大校军衔。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著有《世界王牌败兵录》《沙场淘金百战归》《军旅岁月拾零》等十部专著。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军首届新闻一等奖、国家级抗震救灾报道奖、中国报告文学人物通讯大奖赛一等奖、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新闻奖等50余个各种奖项,新闻作品收入国家语文课文,并获新华社“十佳记者”荣誉。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
【编者按】狼牙山巅,五壮士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悲歌。从幸存者葛振林的讲述中,我们得以触摸到“狼牙山五壮士”背后更真实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战前火线发展党员的庄重,战士们摔碎枪支时的不舍与决绝,老乡冉元同劝返时的军民深情,乃至日军指挥官面对跳崖壮举的惊惶失语,都在细节中勾勒出抗战史上最动人的人性光芒。这场战斗的意义不止于牵制500敌军、歼敌50余人的战术胜利,更在于五壮士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初心——他们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牺牲精神,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正如晋察冀军区授予的 “坚决顽强模范” 奖章,他们的事迹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璀璨的星辰。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