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开国上将钟期光在抗战硝烟中捍卫精神家园

写在前面:
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那段历史却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有时,当我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手捧一杯热茶,突然会被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击中:这触手可及的安宁竟是由无数先烈生命堆砌而成的奢侈品。
我的爷爷钟期光,是那场民族浩劫中千万华夏儿女的一个缩影。当炮火响彻华夏大地时,他们没有退路可选,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挡铁与火的侵袭。历史学家常说“胜者书写历史”,却很少提及,即使在胜利者中,绝大多数人的名字也终将被掩埋。
我时常在想:那些未曾被史册铭记的英雄,我们欠他们什么?也许不只是一座纪念碑,一次默哀,或一篇文章。我们欠他们的,是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视为责任而非理所当然;是将他们的牺牲理解为选择而非命运;是明白今天的每一次呼吸,都连接着昨日的每一声叹息。
这些文字,并非只为追忆一个已逝的身影。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如同一座桥梁,让我们不仅能缅怀过去,更能理解今天,启迪明天。历史不应是挂在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而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这,或许也是爷爷和他那一代人用生命守望的心愿——让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深爱的人们,不仅能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更能理解他们曾经的选择,传承他们留下的火种。
革命生涯的缩影:不只是历史,还是传承
据军旅作曲家沈亚威回忆,每当老战友来访,我的爷爷钟期光,总要先放一曲《新四军军歌》。每到此时,那熟悉的旋律都让他眼中闪烁出激动的光芒。而这首歌也是我儿时的深刻记忆,逢年过节举家团圆时,大家都会簇拥着爷爷奶奶,齐声大合唱,其中必有:“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一种信仰的表白。
当我回望这段历史,我不仅看到了一个革命者,更看到了一种贯穿中国近代史的精神脉络。
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钟期光走过了中国革命极其艰辛的历程。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他不只是身处历史,而是参与创造了历史。
他是政治工作者,也是战士
1938年3月,国土沦丧,民族危亡!钟期光满怀抗战激情,参与率领第一团从湖南平江嘉义镇出发,抵达安徽岩寺地区,归入陈毅统率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建制。面对国民党当局既不让整训,又不给装备,却强令开赴日伪军腹地作战的困境,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派出股长洪德明等4名干部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将百余名骨干带回主力部队。这种斗争的主动性让我激动——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创造条件,这不是管理学教材上的抽象叙述,而是用生命实践的智慧。
1942年,钟期光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号召,在新四军一师创造性地贯彻“缩小机关,充实连队,一切工作在基层,政治工作在前线”的工作方针。他将这一方针落到实处,使新四军一师政治机关精简至26人,为战斗一线输送了大量政工干部,大大提高了战斗效能。
钟期光的政治工作有一个突破:他把政治工作从会议室带到战场,从文件落实到行动。在传统观念中,政治工作往往与实际战斗分离,被视为“软任务”。而他将政治工作直接融入作战全过程——战前动员、战时鼓舞、战后总结,使政治工作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正因如此,当他在油坊桥遭遇战中持枪冲锋时,这就是他政治理念的自然延伸。
钟期光曾指出:“‘有组织形式无工作内容’,这是大家一致承认连队过去组织的弱点。”这句话切中要害,道出了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实效的核心理念。他的政治工作方法可以概括为“接地气、重实效、讲创新”,强调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战士们能理解的具体行动。
钟期光对政治工作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将政治工作精辟地概括为六个字——“对己和,对敌狠”。这六个字虽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对己和”体现在他对战友的关爱、对基层士兵的体贴以及对连队 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强调上,使部队内部形成了如同家人般的团结与和谐;“对敌狠”则表现在他持枪冲锋的勇气和面对日寇与顽固派时的坚定立场上。这种“钢中有温”的政治工作理念,使他既能赢得战士们的敬爱,又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对敌斗争的锐气。这种平衡的把握,使革命队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既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又维系了内部的紧密团结。
统战,是比枪炮更精妙的战争艺术
1940年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面对复杂的敌顽我三角关系,他展现出杰出的统战智慧。
在黄桥决战中,钟期光与陈毅、粟裕密切配合,开创性地实践了毛主席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成功实现“击敌、联李(明扬)、孤韩(德勤)”的斗争策略。他曾受陈毅派遣,两次会见被陈毅誉为“民族抗战之楷模”的国民党元老韩国钧(紫石)先生,争取他对新四军的支持。
黄桥决战的统战经验极为宝贵,10月28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陈(毅)粟(裕)钟(期光)名义,向中共中央发出了《进行统战工作的经验》电报。为推广这一经验,中共中央连续三次向全党全军发出电报,可见其价值之高。
在最寒冷的冬夜,点燃最温暖的火种:为何一个政治部主任被称为“妈妈”
钟期光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妈妈”,甚至都不是“爸爸”——这个细节让我每次想来都倍感温暖。美术家赖少其的夫人曾菲曾回忆:“战争年代十分艰苦,尤其是女同志更是困难多。但钟主任对我们十分关心,能解决的问题他尽量帮你解决。当时男青年们都把他当‘妈妈’样看待,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可见感情之深了。”
他的这种对战友的人文关怀在保护人才方面尤为突出。当戏剧工作者陆起、美术工作者张芸石牺牲在战场时,他严厉批评旅政治部没有负起保护责任,要求总结教训,建立保护机制。在苏中抗日战争最激烈时刻,女会计陆若勉舌头出血,疑似肿瘤,他当即要她回上海就医。
1943年冬季练兵运动中,钟期光敏锐地注意到第一团特务连发生的事:一名后进战士李少清在排长秦金龙改变教育方法后实现转变。这个团随之订立了“爱兵公约”和“拥干公约”,建立新型官兵关系。他抓住这一典型,在全军区推广“拥干爱兵”活动,这一经验被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改称为“尊干爱兵”并在全军推广。
在生死考验面前,人性的温度往往比冰冷的命令更有力量。钟期光对战友的这种深厚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是他将无产阶级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内化于心的真实体现。
真正的革命者,必是文化的守护者:在硝烟中捍卫精神家园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毛主席的话,被叶飞用于评价钟期光,令我动容,他对文化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钟期光曾兼任一师战地服务团团长。在他领导下,战地服务团创作演出了众多优秀作品,如《繁昌之战》《大时代的女性》等。这些作品不仅鼓舞了军心士气,也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早在1941年,他就在《对部队中文艺工作的检讨》一文中提出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深入部队,深入生产”。
据剧作家沈西蒙回忆:“每遇‘左’风,钟主任都挺身而起为我们挡住。葛鑫整风过不了关,是他保的;宣传部长陈其五无端挨整,是他松的绑。”这种在“左”倾思潮盛行时期敢于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勇气令人敬佩。
钟期光倡导“就地取材,即编即演”的文艺创作方法,既符合战争实际,又显示了他对文艺规律的把握。他明白,革命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百花齐放的创造;不是单一声音的重复,而是多样智慧的集成。
永恒的精神火种
尽管晚年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但爷爷的革命热情丝毫未减。1985年,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他写下《祖国统一,华夏生辉》一诗:“数载恩仇今当泯,一统中华谱新篇。祖国实‘四化’日,华夏生辉寰球先。”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我和爷爷的正式交集,我想是在我工作后认真学习了他的回忆录才开始的。在那里,我不曾看见自我夸耀;我读到了理想、革命、生死、积极、乐观、勇气、智慧、忠诚和坚定。他让我思考的是:真正的革命者不仅要有铁的信念,还要有柔的情怀;不仅要有战斗的锐气,还要有文化的底蕴;不仅要有政治的清醒,还要有人文的温度。正是这种多维度的革命品格,使他在战争环境中既能坚定前行,又能保持人性光辉。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认真梳理爷爷的生平,发现他的伟大不仅在那些辉煌的军事胜利,更是那些在胜利背后支撑的精神力量。他用生命实践的政治智慧、统战艺术、人文关怀和文化信念,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革命画卷,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十二字对我而言,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爷爷那代人用生命和青春写就,是流淌在所有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
就让我用爷爷在40年前的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
钟期光诗作:《祖国统一,华夏生辉》
芦沟烽火犹眼前,神州大地怒冲天。
民族团结抗外侮,国共合作青史传。
数载恩仇今当泯,一统中华谱新篇。
祖国实现“四化”日,华夏生辉寰球先。
后记:
当我受邀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撰文,纪念我的爷爷钟期光时,我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在他的回忆录里,“我”字寥寥。他笔下流淌的,始终是党的历程、部队的壮举、烈士的牺牲、战友的功绩。仿佛他刻意将自己隐入历史画卷的背景,如同一粒沙砾融入海洋。在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一叠由爷爷的战友们撰写的纪念文章——张震、陈丕显、叶飞、江渭清、陈士榘、沈西蒙、沈亚威这些名字,有些是我童年时曾仰望的长辈,有些则只存在于书籍的字里行间。
在他们的笔下,没有官样文章的客套,只有战火中锻造的真挚情谊。读到叶飞爷爷用毛主席的名言来评价爷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时,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评价不在功勋簿上,而在同行者的心中。
在这些纪念文字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工作者的智慧,一个军事指挥员的果敢,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召唤。当今天我们谈论“不忘初心”时,是否真正理解了那颗“初心”的分量?它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写就的箴言。
研读爷爷事迹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灵魂的拷问:如果我生于那个年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是否也能在绝境中坚守信念,在混沌中保持清醒,在危难中展现担当?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值得每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深思。
爷爷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民族独立的基石。时光流转,硝烟散尽,但那些曾经的选择、坚守与牺牲,依然在照亮我们今天的道路。我写下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历史,更是希望大家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在写作过程中,我仿佛与爷爷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问:革命的意义何在?战争的伤痛何解?信仰的力量几何?爷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的一生成为最好的注解。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感受到:和平不是偶然的恩赐,而是必然的选择;幸福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珍宝。而对先辈最好的缅怀,莫过于在新的时代里,延续他们的梦想,传承他们的火种。
作者简介:钟以山,开国上将钟期光将军之孙。
【编者按】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钟期光将军之孙钟以山深情撰文,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钟期光将军一生投身革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始终奋战在最前线。他在政治工作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为部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文化工作方面的积极推动,让革命的火种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文章不仅是对钟期光将军个人的追忆,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先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