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欲掩料应难
重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回,蓦然发现原来林黛玉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她对香菱所言,寥寥数语,便揭示出了学诗的精要、方法和步骤。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概括地说,即先读王维的诗作,然后读杜甫和李白的作品,把这三位诗人的作品作为精读材料,细细体会,熟读,能背诵更佳,这样就奠定好基础了,然后其他诗人的作品再作为泛读资料。创作时,立意最重要,若意趣真,句奇,平仄修辞等都可忽略。学作诗者按照这个路径来,也能像香菱一样,进展飞快。
接下来的段落可以看出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阅读体会和探讨的阶段,对初学写诗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香菱,兰心蕙质,勤奋专注,读诗中领略到了独到的滋味,可以说很快就得了诗的三昧。此外,从以上对话中,可以看出,宝玉也可以算是教香菱学作诗的好助教。
香菱按照老师林黛玉的命题,写了三次。
咏月三首 香菱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栏。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咏月》的从整体章法布局到遣词造句,意境、情与景交融等各方面都很好。
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出笔便不俗,起点很高,“精华”、"“娟娟”,和“寒”等词准确,提升了整联的韵味,读来便感觉到作者的才华像月亮一样精华难掩,娟娟而出;颌联从天上承接到人间,通过“砧敲”“鸡唱”“白”“残”等情景的组合丰盈了全景的意境,数词也应用的很妙;颈联为“转",其意为转向人事或议论,需点明咏物之用,本诗的颈联成功地做到了此点,此联中绿蓑对红袖也很有渲染力。该作中承转两幅对联分别化用李白《子夜吴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唐代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意境,应用得很妙。起承转合,尾联之合,当为继续发挥,或能题外引申。本诗之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的咏月之情思,与前三联情景交融,表达和谐流畅,同时能感受到作者香菱与月融为一体的美感,总之,该诗意境清晰高远,诗意曲折婉转,寄情于景,人、景与情和谐地融为一体,以月喻人,自然双关,此情此景如历历在目,读来余韵悠长。虽然只是小说中的角色,但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非常动人。她自幼被卖,受了不少磨难来到大观园,面对残月、沐浴清辉,自感身世飘零,盼望与家人团圆的心情让读者深受感染。
好的诗作就像耐看的美人,越看越有韵味,而且常读常新,让人感悟丰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凡事只要专心致志,必能有所成,香菱对诗浓厚的兴趣和钻研——文中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终使自己在诗词方面有所造诣,并得到了大观园诸姊妹的认可。所以,学作诗并不是难事,参照《红楼梦》中林黛玉和香菱的对话,多体会下,成为诗人便指日可待了。
在读者或评论家看来,香菱的第一首诗写得很幼稚,用语不雅,思路狭隘,堆砌辞藻,意境生硬且重复。第二首稍有进步,但是瑕疵也不少,“过于穿凿了”,文中有提,不赘述了。不过在我看来,香菱的三首诗都不错,当然第三首确实更好,能够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
作为心理学人,我每读一首作品,习惯于同时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来看。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或许作品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作品对作者自身来说都是一种必要的表达,对其自身的内在成长或者心灵的提升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我觉得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写出来的文字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诗人无预无疑是现代诗人写格律诗的佼佼者。其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在我看来,无预具备能够将一切入诗的能力,高源说:无预善于将技术哲学的抽象思维植入传统诗学的形象思维,用一种自我选定的方式构建了一道诗坛少见的阅读风景,展现了技术与艺术互为彼此的双重魅力。还有力学专业罗晓林的作品也是颇有特色——于寻常之处见奇崛。
想起海汶学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退休后承担了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工作,在该研究会期间,为了工作的需要,同时和老同学联络中,为了交流的需要开始喜欢并创作古诗词的经历。
学姐说:我不时要求自己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觉得古诗词的文体方式在一定场合下是最好的。它言简意赅,省去啰嗦的前言后语;它言语优雅,工整,有韵,为受者乐闻;它意喻含蓄,让闻者有自我领略想象的空间。我慢慢地喜爱这种文体,这是祖先为我们创造和留下的珍贵的文体形式。但我却是古诗词的门外汉,尽管从小学起我并不怯语文课,但我进入高中,就取消了古文内容,从没学习过拼音,工作后忙于业务,亦无系统地自学过古诗词的理则与优秀作品,所以实际是个高龄的初学者。我曾形容自己如赤脚在池边观赏着诗河上自由的翔泳者,而不敢涉水。我想要成为泳者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实践下水。因此三年来我尝试以古诗词文体写下我对天时,国内外的大事,身边的事的感受。强迫自己勤动脑勤动笔,也使我这耄耋老人仍维持正常的思维状态。由于诗词修养的浅薄,尤其在格律上还一知半解,用词上亦非很古朴,用严格的要求是会有许多缺陷不足的,但我坚持尽量做到写我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希望传递阳光与美好。从学姐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也能感受到通过用古诗词写作来记录人生经历和体会的乐趣。
此外有不少清华理工背景的校友们格律诗都写得非常好,大概是工科中建筑、力学的美与格律诗的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罗晓林说:古人与电脑写不出,这是我写作的最低标准。
我倒觉得这是很高的境界了。
现在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改变了,词汇变化了,但是诗意一直存在。无论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何变化,诗意都是对生命的成全——诗意记录时光的精彩,诗意揭示万物的本质,诗意弥补人类的缺陷。
【编者按】《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她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作;其次,她一边读杜甫,一边尝试写诗,她的第一首诗比较稚嫩,第二首稍有长进,第三首就能做到设意新奇别致、用词典雅含蓄了,香菱学诗在黛玉的指点之下,日日精进,最后终于成功。作者由彼及此再联想到学姐作诗的经历,娓娓道来之中,给了初学诗者些许借鉴的经验。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