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咱打工人把日子过成歌

作者: 卢春文 点击:285 发表:2025-04-23 08:59:39 闪星:3

摘要: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方言的筋骨、细节的血肉、情感的魂魄,谱写出打工人在城乡之间的生活之歌 —— 它带着汗水的咸,却也藏着麦秸的香,在钢筋与泥土的缝隙里,绽放出最真实的生命之光。《咱打工人把日子过成歌》完美延续了笔者“方言为骨、细节为肉、情感为魂的创作风格,“贴着地面生长” 的写作姿态,像一把带着体温的瓦刀,将城市的钢筋与乡村的麦秸砌成了一堵会呼吸的墙。这首诗没有宏大的抒情,却用 “蛇皮袋”“安全帽”“新猪圈” 等带着汗渍的物件,将打工者的命运编织进山东乡村的肌理,串起了打工人在城乡之间的迁徙与守望,让每个字都沾着泥土的重量与汗水的咸涩。其最大价值在于:拒绝将打工群体抽象为 “弱势群体”,而是还原为带着泥土气息、扛着家庭责任、揣着土地根脉的具体个人 —— 他们的汗水砸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却在乡村的田埂上开出了希望的花。 这首诗歌的真正力量,在于让打工者的故事不再是新闻里的数字,而是变成了有爹娘、有娃、有猪圈、有麦浪的具体人生。卢春文用方言的粗粝、物件的细节、情感的韧性,证明了:当文学真正 “贴着地面生长”,就能在打工者的汗珠子里,照见一个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希望 —— 他们的骨头缝里长着麦秸香,手茧里藏着土地的密码,而每一声带着乡音的 “嘿”,都是对生活最滚烫的应答。

腊月里捆扎蛇皮袋,爹往俺兜缝塞炒花生
“城里风硬,棉袄多絮层”,娘的话针脚密过秋霜
火车轮 “咣当咣当” 啃着铁轨,窗外青纱帐退成线
俺攥紧皱巴巴的车票,像攥住地头未灌浆的麦穗


脚手架上的月亮,比老屋天井小两指
安全帽磕在钢梁上,震落星子跌进安全帽檐
三伏天的汗摔成八瓣,渗进钢筋缝里结盐花
换得娃的书包、娘的药,还有爹藏起的旱烟


厂房电扇转圈圈,吹散乡音散不淡念
流水线螺丝拧千遍,拧不紧老屋门环上的牵
腊月廿八的售票窗,车票比麦苗抽穗难三分
俺蹲在月台啃冷馒头,看雪花扑满蛇皮袋的牡丹纹


村头修了水泥路,爹在电话里咳着说:
“你寄的红砖砌成圈,开春能添俩猪崽跑”
工装口袋里的照片,娃的校服又短了一寸
城里霓虹淌成河,暖不透磨穿的劳保手套


咱打工的人,骨头缝里长着麦秸香
手茧磨破用胶布缠,明日还要攀那脚手架
咱打工的人,心尖上嵌着村口井
喝口凉水想爹娘,汗珠子砸在水泥地上 ——
嘿!砸出个带响的盼头嘞


除夕鞭炮在远处炸,工资单上的零在跳荡
那串数字像秋后的豆荚,藏着没敢说的牵挂
等金黄麦浪漫过田埂,就背着城市的砖返乡
把它们铺成 —— 老家门前,通向春天的路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虽然没有韵律的伴奏,但打工人从出门到脚手架、厂房、火车站、冷馒头、工装、手套、磨破的缠胶布的手、工资单和年终返乡的清唱,却将打工人的期盼希望、艰辛劳顿、打工目的——为娃的书包校服、为父母养猪、还有娘的药,爹藏起的旱烟,为美好明天奋斗的身影,一慕慕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以乡音为骨、细节为肉、情感为魂,“贴着地面生长” ,使诗歌像一把带着体温的瓦刀,将城市的钢筋与乡村的麦秸砌成了一堵会呼吸的墙,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