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南辕杂诗》中的徐州古迹调查
曹寅从康熙42年起,与李煦分管盐政。以后每两年曹寅即进京述职一次。每次历时两个多月。从北京到南京,徐州是必经之地。数十年的江南生活,经常往返于江宁和北京之间,对曹寅来说,应该是很多次途经徐州的。《楝亭集》中提及徐州或者徐州附近地名的诗作大多集中在《北行杂记》和两组《南辕杂诗》中。
康熙四十六年,曹寅盐差任满,进京复命,十二月十八日陛见。于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遵谕由兖州府中路返江宁,三月初一日到江宁织造署。曹寅进京述职,大多走水路。这次返程时走了陆路。为什么改变路线?在《江宁织造曹寅奏报自兖至宁一路闻见事宜折》中有详细的记载。曹寅写了组诗《南辕杂诗》记录此次返程途中的见闻感受。其中有三首诗记录了他在徐州两处古迹的观感。
一 黄楼
曹寅诗作:
罡风吹落大罗天,戏马龙山在眼前。有乐不殊三百载,无人寄问李青莲。
(诗后有注:黄楼。)
早在康熙38年,曹寅即在《送施浔江方伯之湖南》一诗中提及黄楼。他写道:
“三年卓笔赋黄楼,期建高牙过石头。酒热一时浑浪语,旌麾果喜见前驺。”此诗句下有注云,“向饮彭城署中,刘孟倬连擢山左,曾以此期浔江。”
这首诗写于康熙四十一年。施浔江方伯即施世伦。曹寅与之交厚。施浔江在康熙38年时任江苏淮徐分巡道,治所在徐州。从诗句及注可以得知,曹寅曾应邀与施浔江等友人相聚在彭城。那时曹寅任江宁织造。此次聚会,曹寅等有关于黄楼的题咏。可惜文献记载中尚未发现。
在《南辕杂诗》题咏黄楼的诗作中,曹寅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诗中,曹寅用了南宋陈亮的典故,“戏马龙山当日燕”。众所周知,陈亮是著名的抗金派,写有很多壮词。虽然戏马龙山皆为徐州的名胜古迹,但曹寅此处显然是另有深意。结合全诗来看,前两句意为,强劲的北风直吹下来,似乎要把天吹落了。这句诗暗含着北方的金以勇猛彪悍之势灭亡了北宋。陈亮时代,山河破碎,而今国家已经统一,不在有南北之分。后面两句则说,宋的灭亡与不重视礼乐有很大关系。这句诗暗讽南宋朝廷苟安一隅,不思孝道。致使宋朝三百年分为两段。尾句则用李白一生不得志的故事设喻,暗含对苏轼的同情,对不能起用有才之士的统治者予以委婉的鞭挞。
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所用木料传说是项羽西楚故宫的霸王厅的大梁。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黄楼赏月"亦成为徐州古八景之一。
而今的黄楼位于徐州古黄河庆云桥南岸附近,是1985年重建。有“五省通衢”牌坊一座、镇河铁牛雕塑一座、黄楼、船舫、壁画等景点。
四月,柳荫匝地,老槐蓊郁,中午时分亦有附近居民在柳槐下下棋弹琴,而几十米外车水马龙的马路似乎在另一个世界。我咨询了几个人,询问黄楼的前世今生。幸而遇到一个五十多的老同志,他告诉我说,黄楼的旧址就在西边几十米处。于是,顶着烈日,我穿过南北大马路去西边寻访黄楼的旧址。
走了大约几十米,便到了另一条马路上。马路两边店铺林立。路西的灰色飞檐和琉璃瓦似乎还有点古老的意味。我用手机拍下了它们的照片。然而,这些地方曾经是黄楼的原址吗?随路打听了很多人,都说不知道。于是,我转到了路西,拍下了路东的店铺。后悔没有请原先那位老同志一同前来。为此,我重新返回到黄楼公园,询问管理人员。他们正在吃饭,告诉我说,黄楼的旧址就是今天的“艾大米”店铺。这下子,终于清楚了。几百年来,黄楼曾经矗立在今天“艾大米”那栋楼的地方,历经风云变幻,见证过多少风云人物的宦海沉浮。搬迁后的黄楼,则令人感到了浓郁的沧桑之感。
二 桃山
康熙47年,曹寅路过桃山驿的时候,写下两首诗:
建炎无后叹君臣,鬼社纷纭孰与亲。切记祸媒非促召,只应寅亮是奇人。
此诗亦有注:桃山驿岳忠武祠。忠武谏储致猜,《绍兴中兴纪事本末》载之最详。世以金牌班师为憾,而史则以金牌促召不赴为罪,皆不然也。
手裂黄裙事亦奇,乱离天护岳家儿。谁怜一滴冬青血,翻作庚申万古疑。
诗后注云:奉祀忠武碑云,韩林儿之变,忠武十五代孙妻姚氏,手裂黄裙部勒僮仆,占地以存岳氏。明万历年间始得奉祀。
桃山是古代重要驿站,是徐州彭城驿以南第一座驿站,是北京-南京官道的必经之地。桃山驿自唐朝开始设立,名字来自村西北的桃山(即香山和庙山),因其形状似桃,故称桃山。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桃山驿有上马12匹,中马7匹,马夫26人,另有江浙驻驿的马33匹,马夫35人,每年耗银268两。今日桃山集的南北主街即是当年的官道,南北与东西主街交汇处西北方向有一水塘,即当年驿站饮马水塘,上世纪水塘北侧仍存有当年驿站的拴马桩。
桃山集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徐州府或铜山县,1948年桃山划归萧县,1951年桃山划归江苏省徐州市郊区,1952年桃山划归安徽宿县,1957年成立桃山乡,1961年成立桃山区,1966年成立桃山公社,1984年设桃山乡,1990年乡镇合并,今为桃山集村,属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以上摘自百度)
曹寅两首诗皆因参观岳家忠武祠而作。明万历年间渭南知县岳钟灵回乡丁忧,在桃山始建岳王祠。岳王祠坐落在桃山驿道东侧,坐北朝南,宽25米,深50米,三进院落,分为上殿、中殿、后殿,阁楼式建筑,气势相当恢弘。后殿陈设着岳飞的自画像,岳家的祖宗牌位按顺序摆列的井井有条。院中有大小碑文20余座,岳飞著名的词《满江红》镌刻在石碑上。岳王祠从明万历年间初建至晚清300余年保存完好,后毁于日军侵华战争和文革破坏,现在仅存瓦房几间。
两首诗作皆感叹岳飞生平。从中也可以稍微窥见曹寅的政治观点。他认为,岳飞之罪与那十二道金牌没关系,只因为岳飞太有能力了。这里,曹寅仍然用历史上的胡寅、陈亮设喻。暗示岳飞的非凡才能才是致祸的根源。第二首,用岳飞第十五代孙媳裂黄裙占地存岳氏的感人故事,感叹世事纷纭,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就像那韩林儿之死,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了。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四月底,我赶往桃山驿。桃山,今属于安徽,在徐州南大约五十里处。村子里大多岳姓,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岳飞的后裔。
几经寻访,我找到了曹寅笔下所说的忠武祠。当地人则叫岳家祠。
而今的岳忠武祠已经没有一点祠堂的迹象了。一所破旧的院落,里面长满了杂草。一个熟悉岳家祠的岳姓老人向我们讲述着岳家祠当年的辉煌和壮观。那殿堂,那碑刻,那门柱,非常精美,可惜文革时被砸坏了。他又指着镶嵌在墙壁上的一块白色大理石说,这就是碑刻。上面的字在文革时都被挖掉了。果然,近距离看去,碑上一个个凹处,像一只只没有眼珠的眼眶,令人触目惊心。想必,这些凹处就是那首著名的《满江红》词了。
在院落南面,靠近墙壁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瓦房。破旧不堪。这房子的东壁上方,还留有当年的几个瓦块。后来我们又转到院落的后墙根下。他说,东边的地基还是当年的地基。
曾经存在数百年的岳王祠就这样毁了。曹寅若知道,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呢?
曹寅虽然是康熙的包衣家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观点。只是身份所限,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观点不能显露而已。但在《楝亭集》中,曹寅用非常晦涩难懂的诗句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这几首诗即可略见一斑。而今在徐州,大家都知道两汉文化,知道苏轼曾经知徐州,却鲜有人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还与徐州有如此的渊源。笔者写这篇调查报告,也是希望徐州能兴起红学热,希望各方人士能重视“红楼”文化产业的开发,从而达到传扬《红楼梦》的目的。
——2014年8月10日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字,可做红楼《好了歌》现实的另一番注解与解读。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寻常的黄土,也曾埋过王侯将相,这,或许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吧。世事苍黄,一如红楼一梦,可做一叹。编辑:穿越中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