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断秤杆上的歪心思

作者: 卢春文 点击:294 发表:2025-04-21 09:44:25 闪星:1

摘要:《断秤杆上的歪心思》以山东平原老秤匠的匠人精神为切入点,借 “老秤 - 断杆 - 刻度” 的隐喻体系,辛辣批判 “台独” 分裂行径,力挺国家统一。文章以老秤匠周大爷 “秤杆断则人心歪” 的俗语为纲,串联起 “十六星老秤传承”“电子秤与传统秤的价值冲突”“历史上护秤断杆的抗争” 等生活切片,将 “台独” 比作 “锯断文明秤杆、涂改刻度的糊涂虫”,强调 “统一” 是中华文明秤杆上不可撼动的 “定盘星”。 文中大量融入山东方言(如 “地场儿”“恁”)与匠人细节(三棱刀修秤、青田石刻星),以 “老邹头谈八两秤”“爷爷护‘天下一统’石磨盘” 等场景,将抽象的政治立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哲学:老秤的十六颗星点(北斗南斗福禄寿)象征传统价值体系,电子屏的 “0.00” 则隐喻分裂主义的虚无本质。结尾以文化馆 “清末断秤杆” 文物呼应前文,点明 “统一秤杆” 虽经磨难却 “断了能接、歪了能校”,凸显中华民族对 “国家统一” 的千年坚守。 全文延续卢春文 “以小见大” 的杂文风格,借匠人、乡土、历史三重维度,将刘伯温 “治天下如秤之平” 的理念熔铸于日常叙事,既具杂文的尖锐性,又含散文的生活质感,规避了模板化政论的生硬,以带着 “土坷垃味” 的语言,敲响维护国家统一的警钟。

       俺们平原人使惯了老秤,十六颗星点嵌在骨杆上,北斗南斗福禄寿,每道刻度都是老祖宗拿针尖扎进木头里的 —— 偏一毫,失千金。村里老秤匠周大爷常说:“秤杆要是断了,秤砣就成了没根的浮萍,称不得粮,量不得心。” 这话搁在眼下的台独分子身上,倒是应景得很。

       前些日子回村,见小卖部换了电子秤,蓝光屏一闪一闪,称二斤土豆能蹦出小数点后三位。可俺瞅着那串发光的数字,总想起老周家箱底的十六星老秤 —— 杆头包着黄铜,星点磨得发亮,那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刻着 “正德年制”。周大爷说,早年闹饥荒,有人想锯下半截秤杆换粮,他爹抄起扁担就往门上一横:“秤杆断了,人心就歪了,这地场儿还能站得住人?”

       如今岛上那伙人,可不就像断了秤杆的秤砣?放着老祖宗传下的十六星老秤不用,偏要抱着个缺斤少两的电子秤晃荡,还美其名曰 “创新”。他们哪懂,咱中华大地就像杆老秤,秤杆是五千年的文明刻度,秤砣是十四亿人的齐心合力,缺了哪头,都称不起 “中国” 这沉甸甸的分量。

       记得老邹头临终前攥着俺的手:“那年在镇上看见个卖假药的,用八两秤充十六两,秤杆上的星点全是拿油漆画的。” 他咳嗽着,眼里映着灶膛的火,“现在岛上那帮人,比那卖假药的还糊涂 —— 老秤杆上的星点是老祖宗拿血刻的,他们倒好,拿橡皮把刻度全擦了,还说要换个新秤杆。” 俺摸着他掌心的老茧,突然明白,有些根扎在土里千年,哪是几个人挥挥锯子就能断的?

       村口的老槐树又粗了一圈,树底下的石磨盘还刻着 “天下一统” 四个大字,那是光绪年间村里秀才刻的。小时候不懂,总拿粉笔在 “一” 字上画叉,被爷爷照着屁股就是一巴掌:“老辈人刻这字时,正赶上闹义和团,多少人拿命护着这杆‘统一秤’,你倒好,拿它当画本!” 现在想想,爷爷的话糙理不糙 —— 秤杆上的每道刻度,都是先人流血流汗刻下的,容不得谁拿锯子随便锯。

       听说岛上有人搞 “去中国化”,把课本里的把 “清明” 说成 “春祭”。这跟周大爷遇见的那个锯秤杆的主儿有啥两样?老秤匠修秤时,最忌改刻度,因为 “星点错了,秤就死了”。咱中华文明的秤杆上,“统一” 就是最大的定盘星,偏不得,改不得,更丢不得。

       昨儿路过镇文化馆,见玻璃柜里摆着杆断秤杆,标签写着 “清末台独分子遗留物”。断口处还留着火烧的痕迹,想来是当年乡亲们夺下来的。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老秤匠刻星的视频,三棱刀在青田石上蹦出火星,每道刻度都深可见骨 —— 这才是咱中国人的秤杆,断了能接,歪了能校,就是不能丢了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杆秤杆挑天下,天地之间有杆秤,中国秤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秤杆为权,秤砣为衡,寓意万事权衡轻重,杆秤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是良心的象征。文章从祖上的断秤故事引发出台独分子忘祖背宗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积极倡导“天下一统”的理念,“中国人的秤杆,断了能接,歪了能校,就是不能丢了根”,我们坚信台独分子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祖国统一的根已深深扎在两岸人民的心中。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