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谷雨三章

作者: 卢春文 点击:383 发表:2025-04-15 10:03:17 闪星:5

摘要:这首诗歌以山东平原庄户人的视角切入谷雨节气,诗行里浸着山东平原的土腥气,是 “用庄户人的手掌纹写就的节气歌”,每个字都沾着盐碱地的咸涩,每处隐喻都连着家族的体温。通过 “田埂上的标点”“茶山的平仄”“石磨上的部首” 三个章节,展现了自然节气与农耕生活、文字起源的紧密联系。《谷雨三章》是泥土里长出的诗,每句都带着犁尖的划痕、补丁的针脚、石磨的纹路 —— 这些细节不是 “描写”,而是 “生长”。作者在田埂上,用犁尖、竹篓、石磨,在泥土的平仄里,写下带着露水的、不可复制的文明密码。在田埂场景中,描绘爹播种的情景,细腻呈现其对土地情感的变化,体现庄户人对农耕的坚守;茶山部分,描绘谷雨时茶山美景、娘采茶画面,融入茶香、鸟鸣等元素,抒发娘对茶山及茶文化的热爱;石磨章节,阐述石磨与仓颉像象征文明演进,结合 “六书” 文化,表达三伯对先辈智慧的敬畏及传承使命感。结尾融入现代元素,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诗歌在韵律节奏上精心设计,通过押韵及长短句结合增强音乐美感,语言富有山东方言特色,深化了文化内涵,细化了情感层次,兼具创新性。

田埂上的标点
布谷鸟尾音刚落哟

爹顺手就把旱烟锅子
往鞋底子上磕巴磕巴
去年藏在棉裤腰的种子
扑簌簌,滚进掌心那河沟

 

被霜雪咬过的芽尖儿
顶着土坷垃打挺喽
像爹年轻时
用犁尖在盐碱地刻下的
头一串省略号

 

爹望着掌心滚出的种子
眼神先是闪过一丝惊喜
继而变得深沉而凝重
那是庄户人骨子里
对农耕生活的坚守与热爱
从年少时的憧憬
到如今岁月沉淀下的笃定
这份情感如同脚下这片盐碱地
愈发深沉而厚重

 

茶山的平仄

谷雨时,茶山蒙着薄纱雾气

茶树隐现,叶上露珠似珍珠
滚在翡翠盘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
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哟

 

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
与茶树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宛如一曲春日的乐章

 

娘那竹篓子,雾里悠悠荡
指尖捏着新叶的架势
跟纳鞋底挑线头一个样儿的劲道
透着咱山东庄户人的实在劲儿

 

露水滑进袖口,润了去年冻裂伤口
浅绿的平仄,从那里冒出

 

背阴老枝呀,正把阳光酿
酿成比井水更清的韵脚
等归燕衔来半阙蝉鸣
就能缀满小满诗行

 

娘轻轻抚摸着竹篓里的新叶
心中满是对这片茶山的热爱
这热爱里,有对劳作成果的欣慰
也有对传统茶文化的自豪
这茶香,这传承
是她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石磨上的部首

祠堂前石磨转了三转

仓颉像的眼睛被雨洗亮

 

石磨,这古老的劳作工具
在岁月中默默转动
见证着庄户人的辛勤耕耘

 

而仓颉,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者
他的目光俯瞰着这片土地
石磨的转动,如同历史的车轮
推动着文明的演进

 

从日常劳作到文字诞生
每一步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
石磨与仓颉像在此交汇
象征着文明从实践中孕育
在传承中发展

 

就如同汉字 “六书” 中的象形、指事
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
石磨的转动,似是象形的生动呈现
而仓颉创造的文字
不少也以生活劳作场景为蓝本
这种从实践到符号的转变
正是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这谷雨时节
于石磨与文字间
尽显文化的脉络与传承

 

三伯用柳枝在水洼写 “雨” 字
笔画间,去年蝌蚪游过
补丁上爬过的针脚
从磨眼里涌出,成沾泥星的部首

 

最后一粒谷雨砸在磨盘
横竖撇捺都活了
是麦苗在盐碱地写下的
第一笔撇,带咸涩颤音

 

三伯望着磨盘,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心中涌起对先辈智慧的敬仰
这石磨,这文字
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文明的火种
他怎能不心怀敬畏
怎能不将这传承的使命扛在肩头

 

在现代的喧嚣中
这古老石磨与文字的故事
如同一束光
照亮我们回溯文明源头的路
也指引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新生
让那带着泥土热乎气的智慧
在数字浪潮中,依旧熠熠生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田埂上的标点,描绘了爹播种的情景,细腻呈现出其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庄户人对农耕的坚守;茶山的平仄,描绘谷雨时茶山美景、娘采茶的画面,融入茶香、鸟鸣,抒发娘对茶山及茶文化的热爱;石磨上的部首,谷雨、石磨与文字,尽显文化的脉络与传承,三伯写字,身上补丁的针脚从石磨涌出,深感自己应承载着先辈的智慧,文明的火种。三首诗,从谷雨切入,浸着山东平原的土腥气,沾着盐碱地的咸涩,隐喻着家族的体温,展现了自然节气与农耕生活、文字起源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非凡的想象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