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煎饼鏊子也能烙出诗来

作者: 卢春文 点击:468 发表:2025-04-14 09:12:30 闪星:5

摘要:本文以老槐树和煎饼鏊子为线索,描绘了山东乡村生活场景,通过父亲、母亲、老学究等人物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展现文学与山东乡土生活的紧密联系。文章先以生动笔触描绘煎饼制作,引出父亲讲诗,强调诗如煎饼般源于生活又具广阔内涵;接着叙述母亲借李清照词句表达对文字“沾人味儿”的理解;回村见闻中小妮子的疑问、老学究的话语进一步深化文学与生活的关联;父亲对《平凡的世界》的感悟再次点明文学扎根生活的主题。结尾阐述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这种乡土文学不仅坚守传统,更是新一代人的精神灯塔,激励年轻人传承创新,为民族文化繁荣贡献力量,表达对山东乡土文学的热爱与对其时代意义的深刻思考。

  老槐树的影子,悄没声儿地爬上了煎饼鏊子,给这寻常炊具披上一层花里胡哨的纱衣。这时,俺爹趁着晨光,麻溜儿地卷了张煎饼。那鏊子“滋滋”的冒着热气,热气扑脸,带着微微灼感,仿佛扯着嗓子欢快歌唱。面糊儿在铁鏊子上“刺啦”一下迅速摊开,眨眼间薄如蝉翼。刹那间,空气中“轰”地弥漫起勾人香气,裹着小葱和酱豆子的独特味道,这香味直钻鼻腔,浓郁得熨帖五脏六腑,香得好似能把过路麻雀生生勾住。俺老老实实蹲在老槐树下,美滋滋啃着煎饼,瞅着爹拿个树棍儿在地上划拉,听他絮叨李白和杜甫的诗。

  爹先把树棍儿拿在手里,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才慢悠悠开腔:“恁瞅瞅这老槐树,皮糙哩能磨出茧子,可开花时香透整条街。”爹操着浓厚泥土气的山东话,脸上带着几分认真,“李太白喝了酒能摘星星,杜工部挨了冻还念着老百姓,这诗啊,就得像咱煎饼,能卷着天,也能裹着地。”说着,他手里树棍儿在地上划拉起来,那写出来的“李”字歪歪扭扭。俺盯着那字,不知怎的,竟觉得它比树上槐花还多几分生动。那时俺年纪小,对诗不大开窍,只觉着爹说的话跟他手里煎饼一样实在,又像他赶地排车时哼的梆子戏,调门儿虽粗,却一下子暖到俺心里,让俺浑身热乎劲儿直冒。

  爹讲着诗,让俺对文学有了懵懂认知,而娘也以她独特方式,给俺传递着对文字的感悟。

  村里先生讲,李清照是从咱山东走出去的奇女子。俺娘纳鞋底时,微微眯着眼,嘴里总念叨着她的 “知否知否”,手上针脚密得好似能把时光缝住。“她写‘寻寻觅觅’,跟咱在盐碱地找能出苗的种子一个理儿。”娘说着,把鞋底往膝盖上用力一拍,眼神透着认真劲儿,“再体面的词儿,也得沾着人味儿才活泛。”记得那年月闹饥荒,娘用槐花拌着玉米面蒸窝头,还咧着嘴笑着说 “这才是咱老百姓的‘清平乐’”。那笑容里,带着咱山东人特有的坚韧和乐观,像盐碱地里使劲儿往上长的庄稼。

  时光一晃,去年回村。一到老槐树旁,就瞧见立了块石碑,刻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碑旁磨盘上,坐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妮子,拿个树枝在地上一笔一划认真画着“李白乘舟”。“俺老师说,李爷爷的船能追上月亮,杜爷爷的屋能挡住风雪。”她抬起头,眼睛亮闪闪,像盐碱地里的卤水洼,透着机灵劲儿,脆生生问:“咱的煎饼鏊子,是不是也能烙出诗来?”这小妮子哩话,像个小石子儿,在俺心里面儿搅起层层浪花儿。

  看到石碑旁小妮画画,俺正沉浸在对往昔与文学相关记忆的思索中,这时,村东头老学究的话,又为俺对文学的理解添了新注脚。

  村东头老学究摇着蒲扇,呵呵笑着说:“诗在哪儿?在咱挑水的井绳上,在婆娘纳的千层底上,在汉子们摔在地上的汗珠子里。”他说着,手指向远处麦田,麦浪翻滚,像杜甫笔下的“无边落木”,仔细一闻,却比诗里多股新麦甜香。就在这一瞬,俺忽然明白,李白的奔放,像咱山东人骨子里敢闯敢拼的狠劲儿,杜甫的沉郁,恰似咱在盐碱地上深深扎根的韧劲儿,这些都从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日子里长出来。

  暮色渐漫过打谷场,给村子蒙上一层温柔的纱。爹又在老槐树下,拿着树棍儿在地上划拉字。这次写的是“平凡的世界”,那笔画仿佛带着煎饼鏊子的热乎气。爹先盯着地面看会儿,才缓缓开口:“路遥那娃,把咱黄土地的苦与甜都揉进了字里。”说着,手在地上随意一抹,那沾着的槐花碎宛如点点星辰,悄然落进他如沟壑般的掌纹里,“好诗啊,就得像咱这儿的老槐树,根扎得深,枝桠才能接住天。”爹的话,像一阵春风,轻轻吹进俺心里。

  如今俺在北京城里,吃着机器摊的煎饼,总觉得少了老槐树的香,没了当年在老槐树下吃煎饼的滋味。想起爹说的话,俺忽然明白:文学的根儿,扎在咱山东的盐碱地里,像农忙时田野里人们的号子,质朴却充满力量,成为文学中对劳动热情的生动写照;又似邻里间家长里短的问候,饱含人情冷暖,为文学增添真实情感温度。它还在娘纳的鞋底上,在爹划拉的树棍字里。就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裹着咱老百姓的疼与盼,不管岁月如何,它都稳稳长在那儿,把咱的日子酿成一首首带土腥气的诗。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这带着煎饼热乎气与盐碱地硬气的文学,不仅是对传统乡土生活的坚守,更是山东新一代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精神灯塔。它在传承中创新,激励着年轻人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独特视角记录时代变迁,让山东乡土文学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风吹过老槐树,洁白槐花簌簌落满地。俺缓缓蹲下身,指尖在地上划了个“诗”字,土坷垃硌得指头发疼,可这个字,却比任何用毛笔写出来的字都实在。这大概就是咱山东人的诗,带着煎饼的热乎气,带着盐碱地的硬气,在老槐树底,在每个庄户人的掌纹里,永远鲜活,永远充满生命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以质朴且有力的笔触,借父母言行、乡村场景,将山东乡村生活与文学感悟相融,构思精巧,生动的诠释了文学源于生活的文学真谛。在山东乡村,老槐树影下,煎饼鏊子滋滋作响,家常烟火中,文学的种子悄然萌芽。父亲以树棍为笔,在土地上讲述李白与杜甫,将诗比作煎饼,质朴却饱含深意;母亲纳鞋底时念叨李清照,把词与生活紧密相连。多年后,回村又见石碑与学童,村东老学究的话语,以及父亲对《平凡的世界》的解读,层层深入,揭示文学源于乡土生活的真谛。这份带着煎饼热乎气与盐碱地硬气的文学,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传承,宛如精神灯塔,照亮新一代前行之路,在平凡日子里,绽放着永不褪色的高雅之光。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