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云南震动世界的三件大事
引子:无声岁月里的倾听
时间可以埋没一切,唯独不会抹去历史。历史在造就事物发展纷繁脉络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不可复制的轨迹,令人回味无穷。
岁月沧桑,逝者如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场的硝烟早已飘散,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可人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在距今约80年的“太平洋战争”和“滇西抗战”爆发前,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华民族处于日本铁蹄践踏的最危险时刻,在云南西部边疆地区发生修筑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和中印输油管这三件震动世界的大事。
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历史的尘封,去解读读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和中印输油管那段事关家国存亡、艰苦卓绝的历史。品读它们,我心驰神往,好似科技壮举的几何尺寸蛇形线路,把我引入了难觅人烟的高山河谷构成的建筑宏伟工程的风景里,在于无声岁月里倾听它的辛酸,歌唱它的辉煌。
滇缅公路:中华民族生存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于昆明,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越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及滇西纵谷至畹町,跨国界经八莫、密支那,又到印度雷多。关于他的修建,要从1937年7月7日泸沟桥事变说起。
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8月,日本海军封锁中国沿海,阻止世界各国援助抗战的物资进入中国,我进口军用物资和汽油由此中断,抗战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了粉碎日寇的封锁,在1937年8月的南京最高军事会议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就参加国防会议之机,主动提出修建一条从昆明经畹町到缅甸腊戍的公路,以开辟抗日第二国际交通线。1937年11月,民国政府“行政院”正式下令:限期一年内修通滇缅路。省政府责令省公路总局主持其事,会办杨文清受龙云委托,负责协助其修建滇缅公路。12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在保山成立。随即,在547.8公里的公路线上,来自滇西10多个县的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德昂、回、汉等民族的20余万精壮山民,为了中华民族四万人民毅然来闯这道门关,他们自带口粮被褥和锄头、镐、橇、锤等工具,翻山越岭奔赴各地划分路段的三山三江(苍山、高黎贡山、怒山和黑惠江、沧江、怒江)的高山深谷之间,依着简单的窝棚,在几乎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使用最原始的工具,吃着粗淡的包谷野菜饭,顶着烈日酷暑,冒着烈日风霜,仅靠自己的双手,奋力干着最艰苦的工作,硬是用血肉之躯在劈山造路、过河架桥,斗瘴疠、战疟疾,仅用9个月时间,便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修通了这令世界为之关注赞叹的生命之路。踏出了一条从跨怒江、澜沧江两大河流,沿途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望之悚然之地坦途,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滇缅公路的修建,事关抗战,责任重大,杨文清受命以后,日夜忧虑,恐托付不效,贻误战机而愧对国人。在整个修筑工程中,杨文清以爱国为前提,以抗战为己任,风餐露宿,全身心投入修路工程,亲临工地巡察督导,常年奔走于公路沿线,动员各州县组织民工抢修。滇缅公路最大的桥梁是功果桥和惠通桥,杨文清先生日夜奋战在工地,依靠和使用桥梁工程科技人员,采用钢绳吊桥方案,解决了建桥工程中一个一个的困难,使两座桥按时顺利通车。为了解决建桥所需的钢材及资金问题,杨文清亲率技术人员专程前往缅甸,奔走仰光、腊戎之间,发动滇西著名旅缅华侨梁金山先生及华侨商号鸿盛祥、永茂和等为建桥集资,加快了施工进度,经9个月的奋战,于1938年8月下关至畹町全线通车。
祥云人民对滇缅公路的修建出力尤多,1937年10月1日——1938年4月底,为抗击日本的侵略,从修毛路到正式公路建成,全县共上25200个,还有一些驮牛驮马和毛驴上阵,许多妇女儿童在路旁敲碎石,沿途熙熙攘攘,工地沸腾。义务半义务出工达118.8万个。正是这些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无名英雄们,切切实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参与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完整,并在云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支恢弘博大的“抗日”金曲。
抗日战争期,缅甸的仰光失陷以后,不少军需物资都从这条蜿蜒曲折穿越于崇山峻岭、江河峡谷的滇缅公路运进我国。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记载,仅从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的近3年中,滇缅公路抢运的军需品共计45.2万吨、汽车1.3万辆;还有苏联6000吨援华物资也经由此路输入中国。在此期间,日军专门成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先后出动飞机400多架次,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其中被称为咽喉的功果桥多次被炸毁,皆因沿线护路保路人员及时抢修,方得以保持“血脉”畅通。
品读滇缅公路,总会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心生敬畏。人们无法想象,是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长达千公里埋葬日本侵略者痴心妄想的交通大道。为此,美国驻华大使詹森说“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和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英国《泰晤士报》也称赞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
品读滇缅公路看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条关乎中华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对中国争取外援,完成援华物资的输入,支援中国人民,加强中国军力,支持和巩固蒋介石政权坚持抗日,起到了特殊作用。
品读滇缅公路知道,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最恢宏、最巨大的贡献便是修筑滇缅公路,故此,滇缅公路一时成为举世瞩目的地理坐标,被全世界的目光锁定,被外界誉为“炸不断的滇缅路”,并把它称为“中华第一路”和“国际大通道”。
滇缅铁路:永不消逝的民族魂灵
走进云南祥云清华洞往弥渡方向2公里由“滇缅铁路纪念碑”“驼峰石”“驼峰石景观”和“仿制铁路段”四部分组成的“滇缅铁路遗址”去翻阅,就走进了滇缅铁路,走进了一段被岁月尘封了的历史,走进了一部悲壮的史诗。
一段路基一个故事,一座遗址一座丰碑。“滇缅铁路纪念碑”介绍:“十九世纪末,英国企图从缅甸筑路入滇。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建设滇缅铁路打通国际通道的夙愿。1939年,云南派出铁路勘测队对祥云清华洞到孟定段进行勘测。1937年8月,为抗战需要,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建议得到采纳。1939年9月,交通部成立滇缅铁路工程局并破土动工。路线东起昆明,西经安宁、禄丰、一平浪、广通、楚雄、姚安、祥云、弥渡、南涧、云县、孟定等,直达中缅边界长约900公里,连通缅甸密支那铁路腊戌站。1942年,经30余万人3年多的浴血奋战,滇缅铁路路基基本完成。同年5月,日军从缅甸攻入云南境内,并占领了滇西部分地区。为了阻滞日军,已初具规模的滇缅铁路被国民政府下令破毁。60多年来,这条浸透着云南人民汗水和血水的铁路遗迹如今在祥临公路沿线还隐约可见,独自在群山中倾诉着一段未了心结。”
1938年10月,由于日军的侵略,为争取更多的国际军事物资的援助和加强抗战的军事力量,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与蒋介石中央政府商议,决定新修一条由东段由昆明至祥云县的清华洞,长410公里;西段由清华洞抵中缅边界术达,长470公里,为米轨,拟连通缅甸密支那铁路线上腊戍站的滇缅铁路。
由于抗日战争的日益危急,蒋石介下令征调滇西南30余万民工和一部分津浦、平汉等铁路撤退后方的工人筑路以及从四面八方汇聚的大批铁路工程技术专家充满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战斗在横断山脉两侧,进行着世界铁路史上最艰巨的建设工程。民工们为了抗日救国,日夜赶工,在地形复杂、经费不足、粮食困难、缺乏机械化设备的艰难条件下顽强地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砍开毒蛇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用肩挑手挖,一寸一寸地挖开大山,一寸一寸地延伸路基,以改变敌人对中国的封锁所带来的困难,那份艰难和悲惨是局外人所难以了解的。于1941年4月,将昆明至安宁铁路铺筑通车。至1942年,穿越横断山脉纵谷和澜沧江、南汀河等地的滇缅铁路路基基本成形,枕木已砍好,只待铺轨,然而更悲惨的是,由于中英军队在缅甸战场的接连失利,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援缅失败,日军侵占了缅甸,随后又攻陷了我滇西重镇腾冲、龙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胁到整个滇省西部,整个抗战的大后方已危在旦夕,5月16日,蒋介石害怕敌人利用这条即将铺轨的滇缅铁路和已基本通汽车的公路进入云南,为防止日军利用滇缅铁路,当局只得忍痛将该路西段已修好的路基、桥墩、涵洞等基础工程破毁,本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国际大通道——滇缅铁路滇西部分的路基工程在一片爆破声中化为烟尘,使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血汗的辛劳成果的铁路功亏一篑,胎死腹中,叫几十万流血流汗的各族人民痛心不已,最终成为一大历史悲剧。
抗战胜利后,滇缅公路已恢复通车,滇缅铁路失去了作为国际通道的战略意义,已无修建的必要,整个工程因而半途而废。
祥云县是滇缅铁路的必经之地,十几年前我在马街中学教书时,几乎每天都清晰可见到滇缅铁路马街山头上宽十几米、深3——10几米的深深凹槽路基和巍巍站立的土方桩遗迹,1998年6月全线开通的广大铁路经过时,马街段滇缅铁路路基遗迹被重修利用。
我站在滇缅铁路遗址前解读,眼前浮动的似乎都是那开山破石、肩挑手挖、大战洪水的场景,我在想,用血肉筑起的“滇缅铁路”,从规划到局部建成,不但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而且和近代中国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它从来没有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也会与它同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一样举世闻名。残破隧道、桥墩和依稀可见的路基遗址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模糊了,在地图上更无法找到,但它的灵魂并未消逝,记录着数万全国最优秀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齐聚云南,数十万云南各族人民义务出工付出的巨大代价,渗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凝聚着滇西南几十万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中国人民在国家危亡关头,自强不息、奋起抗争的真实写照,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大团结精神的好教材,也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气歌,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一笔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遗产和永恒的精神财富。
是的,彭荆风在精心著作的《滇缅铁路祭》“自序”中写到:“我接触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片断,深感惊讶、震撼,也为之长久叹息,这被埋没的不仅是一条能创造物质财富的铁路,而且是九十万铁路员工以及从各方面支持这一伟大工程的千百万人民,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他用“惊讶”“震撼”“长久叹息”“伟大工程”“千百万人民”和“历史壮举”这样分量比黄金还贵重的词语来评价滇缅铁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地位。
岁月是历史的文字,滇缅铁路遗址前沉思,我的笔下流淌的是激情,我想表达的是感动。
壮烈的滇缅铁路是一部悲壮的关于路的历史,一项胎死腹中的伟大工程,一段永难消逝的铁路情结,是一部不朽的民族魂灵。
湮没在历史深处中印输油管
掀开历史的尘封,倾听从印度加尔各答码头到达中国西部的中印输油管诉说。
中印输油管没有民用的色彩,完全是中日战争的一个真实的户外工程杰作。它似一条巨蟒,卧于中印公路之侧,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从畹町进入中国,伴着滇西公路向昆明延伸。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为了坚定中国抗战的信心,也为了让中国战场成为牵制日军主力的泥潭,美、英等盟国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涌进中国,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汽油,而当时的中国是个贫油国,维持现代军事装备正常运转的油料都依赖进口。
1938年,滇缅公路建成通车,路上来来往往车辆运输的大多是油料,尽管成本甚高,运输车辆途中耗油量可观,但为了前线不断油,以“南侨机工”为骨干的司机义无反顾地奔波在这条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公路上。
1942年,日军从暹罗(泰国)攻入缅甸,击败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和英国军队为主的盟军,继而横扫中缅边境地区,滇缅公路因此中断。中国本来就不多的汽车,因缺乏油料而“瘫痪”一片,甚至被迫改用酒精、木炭和煤炭……这些替代燃料,无法跟油料比,汽车跑不起来,机件损坏也相当严重,运输能力锐减。
为了维持中国的军需供应,中美联合开辟了空中走廊——驼峰航线,用飞机向中国运输油料等物资。然而,驼峰航线的运输成本更加高昂。西南抗战史学家胡文义在《中印油管》中描述:“自川西空军基地起飞轰炸日本的重型轰炸机‘空中堡垒’,因缺乏足够的储备汽油,难以随时出击。轰炸日本的飞机用油,须先从印度运到四川西昌,运输机从印度起飞时,油舱已装满,减去来回自身消耗后,汽油只剩下20%至30%,一架飞机要往返印度一星期才能运来够一架‘空中堡垒’轰炸日本一次之用油……”此时,一个悲怆的口号喊出:“一滴汽油一滴血!”军用汽油也被刻意调成了血红色。
随着战事不断扩大,抗战各方都意识到,必须开辟向中国供油的新渠道:以英、美苦心经营多年的印度为根据地,修建从印度到缅甸,再到中国滇西的中印公路。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痛下决心,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沿公路走向铺设便捷的输油管道,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油料不足的难题。
盟国希望中国战场成为牵制日军主力的泥潭,加大援华力度,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物资就是汽油,为降低从驼峰航线运输油料的高昂成本,必须开辟向中国供油的便捷渠道。
1943年8月,中美英三国在加拿大魁北克开会决定:美国出资,中印缅出力,铺设从印度加尔各答沿中印公路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当年10月动工。
而前一年12月,史迪威将军统一指挥的中印公路已经破土动工,这条从印度雷多向缅甸和中国滇西延伸的公路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史迪威公路。
1943年10月管线建设开工,来自中美缅印等国的工程师、工兵、劳工带着最大的燃烧的热情,在3000公里的漫长线路上,抛洒汗水,争分夺秒,开始了用油管联结被封锁的中国、用油泵去照亮苦难中的中国的工作。
这条输油管的修建,堪称艰苦卓绝的丛林会战。尤其是1944年5月,缅甸新平洋和丁加克之间,工兵要抢在雨季到来前通过13英里的沼泽地。因为白天中印公路要运输大量一线军用物资,修设管线的部队只能晚上运送油管,工兵和劳工把油管放到卡车上慢慢通过桥梁,然后扛在肩上蹚过齐腰的泥水,在小船上对接管道,再沉入沼泽……
同时开工建设的中国境内段油管,第一期由保山到云南驿,经境内云龙、永平、漾濞、凤仪、祥云等地,过境长300公里,征用民工6万多名,设抽油站15处,抽油机30余台,在龙陵、祥云、保山机场、草坝等地都设有加油站;第二期由祥云至昆明,全长亦300多公里,征用民工4.5万多名。
中国劳工在机械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几乎纯粹靠手工铺设,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给美国技术人员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牟之先在《史迪威公路》一书中记载:“在无水、无盐、无蔬菜的生活条件下,美方人员吃罐头,中国职工吃粑粑、饭团。油管铺至森林地带,先以刀斧开路,驱走毒蛇猛兽。在距村庄和公路较远的地方,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员建起帐篷,中国职工烤火度过寒夜,次日仍精力旺盛地积极工作。”
奋战在油管铺设工地的劳工,美国工兵的工作量是100万个人工日,中国、缅甸、印度劳工的工作量也是100万个人工日。
中印公路通车后,中印输油管也随之接通,1945年4月9日,第一批油料通过输油管运抵中美在中国昆明的前进基地,比计划提前了6天。石油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
5月5日,在油管开工整整一年半后,在华的美军供应部司令戚夫士少将,与印缅战区美军司令柯维尔少将发表联合声明,宣告中印油管全部完工。
这条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到达中国的输油管道,全线共设置35个抽油站,50 个储油池,总长超过3218公里,全线使用油管总重量超过50万吨。
由于油管线路长,多经荒无人烟的地区,汉奸和不法之徒破坏和盗油之事时有发生,祥云段就有当时为龙润乡乡长李鉴州的一封措词激烈,不忍坐视乡民受其荼毒之情的状告呈送省府,要求严加惩就,除暴安民。
中印油管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据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纂的《十五年交通概况》一书统计:“自1945年4月起,每月由中印油管输入我国的油料为18000吨,每天平均约输入600吨。截至当年11月停止输油,7个月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约10万吨。相当于滇缅公路用汽车运油一年半的数量,较之飞机空运之油量更为巨大。”
管线正式供油后,这条军事输油管,汽油滚滚而来,直接从印度的加尔各答码头到达中国西部遥远的基地的士兵的手里。中国汽车运输迅速恢复了元气,一度萧条冷清的西南公路,奔涌着各式满载物资与人员的车辆。云南不少军用机场上,飞虎队的战鹰频繁起降。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加足油料之后,可以径直飞往日本列岛,扔下惩罚侵略者的串串重磅炸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以战争结束、中印油管任务完成为由,停止供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心有不甘,调动当时美国在中国开办的三家企业,亚细亚、美孚、德士古联手向美国政府提出“租用”中印油管,但美国政府不愿意在中国陷得过深,坚持原来的政策,拒绝开通中印油管。一条因战争而生的油管,在工作仅仅7个月后,因战争的结束而骤然停用。
不管怎么说,这条输油管的修建,紧急关头激活盟军战斗力,是盟军最终在亚洲大陆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有效地保障了中印缅战区和其它战场的用油需要,加速了战斗胜利的进程。
尾声:历史文化走廊的回声
岁月沧桑,逝者如斯。
在斗转星移中,曾经沉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78年光阴,折射着历史车轮的回响,在抗战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滇缅路、中印油管,虽然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可它苦难、抗争、不屈、荣耀的历程,见证了发展的历史,却凝聚着数代人的心结,悄悄地躲在记忆里书写着自己的永恒。
80多年前的历程,有多少人和事值得回味与咀嚼,有多少片段值得截取与珍藏。两条滇缅路、一条输油管,承载着世间万千变化,见证了事物的无穷变迁,在驼峰航线的中转站云南驿机场旁穿越而过。
如今有意思的是,在云南祥云境内的滇缅公路虽残存,但沿着它的走势,一条320国道和一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等级公路已贯通全线。
随着“桥头堡”的放大,2014年开始建的中缅输油管道与70年前的中印输油管,在保山、云南驿,几乎走的是同一条路线。
而更有意思的是,广大铁路和动车新干线也沿着滇缅铁路的残存走势的遗址部分被利用,圆了云南各族人民参加修筑滇缅铁路而未建成的铁路梦。
广大铁路自成昆铁路广通车站接轨,经禄丰、楚雄、南华、姚安、祥云、弥渡、大理7个县市至大理站止,横跨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线路全长213公里,吸引范围为滇西八地州市56个县区市,是我省第一条由省、部合资建设的铁路。是199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1992年7月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并正式开工建设的国家二级单线铁路。
1992年,滇缅铁路东段的一部分(广大铁路)又正式动工了,展示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我11岁的儿子杨峻峰,1994年陪其母亲到昆明探亲,亲眼目睹了这一场面,他在曾获《春城晚报》“可爱的家乡”唯一一等奖的征文《铁路经过我们村》一文中写到:“假期我到爸爸单位去度假,在客车上,我伸长脖子,尽力从车窗往外看,映如我眼帘的是工人的忙碌,有的砌石,有的垒土,有的在建桥墩,一辆辆卡车在运输奔跑,挖土机伸长铁臂在挖土,推土机发出轰鸣声,推出一块块平地……工人叔叔正在为广大铁路而献力,广大铁路将穿过无数崇山峻岭,越过无数山川壑箐……广大铁路预计1995年通车,到时候,火车发出呜呜声从小山村驶过,整个村庄一定象开了锅一样沸腾!火车载着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希望,家乡的自豪和快乐,驶向祖国大江南北,多让人高兴啊!”遗憾的是在计划的年内没有通车,直到1998年8月26日在大理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线通车,交付运营。
与滇缅铁路修建时隔一甲子后的199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20周年时,广大铁路穿越长长的祈盼,走广通,过楚雄,越祥云,向大理的广大铁路建成通车,车道引领,青山流风,广大沿线任意行。锃亮的双轨,如彩练当空飘舞,遨游广大;长长的车身,穿越彩云,载着期望了百年的梦想,如霓裳轻盈延绵;悦耳的汽笛声,已在唤醒怀中怦然跳动的心。滚滚车轮唱大风,紫气东来,“驮”一轮高天明月,送一片彩云灵气,驶向远方,结束了云南西部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我的家乡祥云,大理州的东大门,联接滇西的交通咽喉要地祥云县,火车站落成,美轮美奂,站牌高标,七色“祥云”赫然升空,亮出城市名片,古云南千古之名再兴!站前广场,瑶圃迎宾。长阶玉砌,高厅银栅,明窗透人工霞霓,荧屏现春风话语。两边绿荫的草地,树儿摇摆着身姿,仿佛欢迎游客的到来。广场上的人不是很多,看似平静,安逸,又不失朝气。
科技交通之力,交通便利,“呜——”一声,你又能一脚跨到家门口。
更值得书写的是,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纪念日,这天8时12分,在中国西南一隅的滇西大地上,两列标有“D”字头的动车组列车分别从云南昆明和大理双向对开,经昆(明)楚(雄)大(理)铁路正式通车。
动车穿山越岭,追赶风速,首发营运,经过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美誉的祥云,圆了高铁从家乡过的梦想,彩云儿女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我与家乡儿女一样,激动万分,清早6点就起床,一睹高铁首发动车经过的风景。
到了,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第一次看到动车,跟想象中的一样和谐,白色梳妆,步履轻盈,悄悄走来,是那样的轻,那样的静。
美丽又现代的“和谐”号动车像一条长龙,从炎热的夏天,以200公里飞驰而来,子弹头飞驰于彩云下,穿过马街新干线,瞬息而过,好像天空中的一道光,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一个字:闪。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
旷野上划过一道印痕,是它让我们相信了“神”的速度,让人们的生活圈扩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传统民俗的回归,是它让我按下快门,留下动车穿越马街山头、飞驰钢铁长龙永恒的记忆。
今天,云南人千呼万唤的中国缅甸国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大高铁正式开通,使滇西大地迎来了高铁时代,以大理为中心的云南西部地区从此接入全国高铁网,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了现代社会,不仅改写了滇西群众出行版图,而且缩短了大理连接省内外的时空距离,乘坐动车组从昆明到大理只需112分钟,把“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映入旅客的眼帘,从步行一个月,骑马半个多月,乘坐老班车两天,到如今动车2小时以内的交通提速,耗时超过千年,从山间马路,到石板路、弹石路、水泥路、柏油路、铁路,走向了高铁线联成的网络。
从此,云南滇西的名山秀水,不再是“路锁重楼”掩盖芳姿,因这一日数千里的黄金通道而更加亲近,在当下的和平世界,它就是一座资深地标,一框鲜艳风景。家乡的人们有福坐上动车,时间大大压缩,周末可以去昆明看海鸥、逛超市购物,就连下班后也可以去昆明吃夜宵,诗和远方就差一个约字。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这条打通“任督二脉”的高铁全新干线,万千大山,訇然洞开,看着白色飞驰的动车,看着天空飘荡的彩云,我猛然想起了刘彻。
两千多年春秋,一闪而过。此时的刘彻,或许正端坐在七彩云朵的梦里,哈哈大笑。笑声像阳光一样,漫天怒放。或许,此时的刘彻,正漫步在古云南县的街头,沐浴着七彩云的霞辉。因为云南是刘彻美梦开始的地方,云南是彩云的故乡,两千多年后的云南,彩云依然以他梦中同样的颜色,飘在同样的空域,让世人惊羡、瞩目。
天朗朗,云淡淡,此时又一道银白闪过,一路仆仆风尘,一路颤颤奔波,装点最美的生活。曾经的山高路远,且阻且长,如今诗和远方,说走就走。
再见了,和谐号,昆大动车界的鼻祖,它不仅开始了云南高铁的崛起之路,随之开启的是中国西南一隅——滇西大地上铁路交通发展的闸门……
我在想,从滇缅铁路的修建,到广大铁路全线通车,再到高铁全新干线闸门的打开,这一项项强边、强国、富边、富民的重大决策,不仅正告当年参加修筑滇缅铁路大通道而献身、健在的人们和云南人民闻此佳音,同我们一起放歌欢呼,还对促进云南特别是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对加快滇西开发和加强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联系交流将发挥重要作用,谱写了部省合资、多元化投资铁路建设的新篇章。而且秉承了滇缅铁路的文化,赋予了滇缅铁路新的使命,穿越了长长的祈盼,让“滇缅铁路”凤凰涅磐般重生。
解读震动世界三件大事的历史与现实,我的笔下流淌的是感动,我想表达的仍旧是感动。解读它,我读出的是脉动与变化,读出的是中国人的苦难、抗争、不屈与荣耀,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碰撞、交融、文明与辉煌,读出的是新时代强边、强国、富边、富民的重大决策下的使命与辉煌。
【编者按】本文回溯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发生的修筑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和中印输油管这三件大事。滇缅公路在极端艰难条件下,由20万各族民众用血肉之躯在9个月内建成,成为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滇缅铁路凝聚着30余万筑路者心血,虽因战局被迫破毁,但承载着民族不屈的灵魂;中印输油管历经艰苦施工,及时为抗战输送大量油料,成为二战伟大军事工程之一。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笔触,再现了云南在抗战中为民族存亡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抗战精神。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