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吴伯箫散文里的“土气”与“大气”

作者: 卢春文 点击:306 发表:2025-04-13 05:32:50 闪星:1

摘要:本文以山东济南方言为切入点,探讨吴伯箫散文中 “土气” 与 “大气” 的辩证统一。作者认为,吴伯箫的延安叙事扎根齐鲁文化土壤,通过 “物件儿”“声响”“地界儿” 等具象化书写,将革命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以 “纺车子”“土坷垃” 等方言物件承载劳动精神,《延安的歌声》用 “梆子腔” 般的声浪建构集体记忆,《窑洞风景》将革命空间重构为 “咱家住处”,实现了宏大叙事与民间话语的融合。其语言从文人雅语转向 “咱老百姓的话”,美学风格亦从早期的细腻婉约转为革命年代的雄浑壮阔,既保留了齐鲁文化的质朴底色,又彰显了革命文学的豪迈气象。这种 “土气” 与 “大气” 的交织,使吴伯箫的散文成为个人记忆与时代精神共振的典范,为现代散文处理地域文化与集体叙事提供了独特范式。

       咱山东人过日子讲究个 “实诚”,写文章也兴 “接地气”。吴伯箫先生的散文,就像咱老家灶台上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大葱吃起来,看着朴素,嚼着却满是劲道 —— 既有咱齐鲁大地的 “土气”,又透着革命年代的 “大气”。今儿咱就着济南方言的热乎劲儿,唠唠他文章里的妙处。

       老辈人常说 “物件儿是死的,人是活的”,吴伯箫写延安,专爱从这些 “死物件儿” 里掏出活泛的故事。就说《记一辆纺车》里的 “纺车子”,在咱济南话里听着多亲呢!他写纺车 “木轴儿转起来嗡嗡响,比咱老家磨盘拉磨的声儿还热乎”,哪儿是写生产工具,分明是拉着咱在炕头上唠嗑呢!那纺车 “像刚从土里冒头的蜗牛”,线穗子摇起来 “跟银铃铛似的”,你瞅瞅,革命年月的苦哈哈,让他说得跟自家过日子一样实在。

       到了《菜园小记》,他又跟咱掰扯起 “土坷垃” 里的营生:“韭菜长得齐崭崭,萝卜缨子绿莹莹”,不说 “丰收”,偏数叨这些带泥星子的菜蔬。这股子 “土气”,让咱觉着革命不是天上飘的云彩,是握在手里的纺车把儿,是嚼在嘴里的萝卜脆 —— 实在,不飘。

       咱山东人爱听梆子戏,那腔调儿 “咣当” 一嗓子能穿透整条街。吴伯箫写延安的歌声,就带着这股子 “响快” 劲儿。《延安的歌声》里,“山丹丹开花红满山” 的调子,不是 “飘” 过来的,是 “从山顶滚下来,又从山脚漫上去,把整个山沟沟都填满了”,跟咱济南人说话似的,不藏着掖着,直来直去。

       他还说那歌声 “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炭盆,大旱的甘霖”,“万人齐唱时,地都跟着颤悠”。这哪儿是写声音,分明是写咱山东人骨子里的热乎劲儿!就像赶大集时,万人攒动,热闹得能把房梁掀翻 —— 革命的激情,让他写成了咱老家的 “大秧歌”,老百姓听得懂,也跟着热血往上涌。

        咱山东人恋家,走到哪儿都忘不了自家的土坯房。吴伯箫写延安的窑洞,跟夸自家新盖的屋子似的:“白生生的土炕,蓝格莹莹的窗纸,红通通的炭火”,这配色跟咱老家的年画一样喜庆。他不说 “革命圣地”,偏说 “世界上最舒坦的住处”,你瞧瞧,多会拉近距离!

       到了《延安》一文,他又把宝塔山、延河水、凤凰山比作咱山东的 “三山五岳”,说延安是 “咱心里的灯塔”。这些地界儿在他笔下,不是冷冰冰的地名,是跟济南大明湖、千佛山一样带人气儿的 “咱家住处”。他写窑洞的烟火气,延河的水流声,让革命圣地成了咱老百姓能摸得着、看得见的 “老家”—— 土气里藏着亲近,亲近里见着神圣。

       早年吴伯箫的文章带点文人的 “文气”,到了延安,言语却像咱济南的泉水,透亮又实在。《菜园小记》里蹦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农谚,比 “之乎者也” 亲切百倍;“咱们”“咱” 这些词儿,成了他文章里的 “常客”,把 “小我” 写成了 “大咱”,跟咱山东人 “抱团儿” 的劲儿一个样。

       咱济南人说话爱用 “俺”“咱”,他也跟着使。《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里,“咱中国的长城”“咱们的队伍”,听着就像在街头跟老邻拉呱,没了距离感。他把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变成了 “咱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就像把大葱卷进煎饼 —— 好吃不贵,实在得很。

       早年写《山屋》《岛上的季节》,吴伯箫的文笔像咱济南小清河,细腻清秀;到了延安,却似盖起了敞亮的大瓦房,气派得很。《响堂铺》里写战地:“咱们的队伍像下山的猛虎”,这气势,跟泰山一样震人;《南泥湾》里的开荒场景:“镢头下去,土坷垃飞溅”,画面感跟咱山东汉子种地似的,实在又带劲。

       他没丢了 “土气”,却把咱山东人的 “大气” 融进了文章。就像老家的煎饼,能卷大葱,也能裹山珍 —— 他的散文,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革命的豪情,这才是咱老百姓爱看的 “大手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吴伯箫既是“红色作家”又是教育家,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时代精神,他的散文作品朴实无华,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如作者所说的“土气”又“大气”,“既有泥土的芬芳,又有革命的豪情”,确实如此,这也真是散文写作最基本的要素。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