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民族的怒吼与永恒的乐章

作者: 冼生 点击:287 发表:2025-04-10 08:12:05 闪星:3

摘要: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于1939 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它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不屈精神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壮阔场景,痛斥侵略者暴行,诉说人民苦难,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凝聚了民族精神,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我们迎来冼星海诞辰 120 周年。4 月 13 日,又恰逢冼星海同志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首演 86 周年纪念日。这部经典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 1939 年 4 月 13 日在延安首次惊艳亮相,以排山倒海之势震撼了全场。

当激昂澎湃的船工号子 “咳哟!滑哟!滑哟!滑哟!滑哟!冲向前!划哟!冲向前!划哟!” 在耳畔响起,那波涛汹涌、奔腾咆哮的黄河雄姿,便如在眼前铺展。恍惚间,仿佛能真切看到黄河船工们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展开顽强搏斗的震撼场景。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杰作 ——《黄河大合唱》所传递出的激昂之声。

《黄河大合唱》以波澜壮阔的黄河作为雄浑背景,深情回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往昔,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得酣畅淋漓。它犹如一把利刃,无情地痛斥侵略者的残暴无道,又似一位悲天悯人的歌者,深切诉说着人民在战火纷飞中遭受的无尽苦难。从激昂奋进的旋律到扣人心弦的歌词,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奋勇前行。

《黄河大合唱》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民族解放战斗警号,在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宛如激昂战鼓,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抗战士气。毛主席观看演出后,难掩内心的喜悦与赞赏,起身用力鼓掌,接连高呼:“好!好!好!” 周总理更是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载光阴里,《黄河大合唱》始终作为正义力量的不朽象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奏响。凭借其穿越时空的磅礴魅力,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停歇!令我深感荣幸的是,我曾有机会,两次现场观看《黄河大合唱》音乐会。一次是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置身于那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聆听着激昂的旋律,仿佛被黄河奔腾的气势所裹挟;另一次则是在长春的长影音乐厅,在独特的场馆环境中,再次领略到这部经典作品的震撼魅力。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冼星海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屹立于中国音乐的浩瀚星河之中。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内涵。他一生创作了涵盖各种体裁的数百首音乐作品,而其中,他开创的具有民族特色、刻画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大合唱,无疑是其创作生涯中最为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音乐的前行之路。

大合唱作为一种多乐章的声乐套曲,融合了合唱、齐唱、重唱、对唱和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有时还会加入朗诵元素,通常以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为伴奏。与清唱剧相比,大合唱一般没有复杂的戏剧情节,篇幅也相对较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大合唱与清唱剧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例如,苏联作曲家穆拉杰里就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称作交响式的清唱剧,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黄河大合唱》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其在音乐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 1939 年的延安,那是一个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烽火连天,山河破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冼星海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创作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冼星海个人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黑暗中为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宏大背景,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黄河大合唱》以磅礴的音乐语言,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以及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生动而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如火如荼、惊天动地的战斗场景。整部作品通过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画面和鲜活的艺术形象,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这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布局雄伟、宏大、气魄非凡,由九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都独具特色,如同九颗璀璨的明珠,共同编织成一部气势恢宏的音乐史诗。它们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斗志。

在序曲中,作者巧妙地运用《黄河船夫曲》的主导动机、《黄水谣》的主题以及《怒吼吧!黄河》的相关主题,为整个大合唱奠定了基调,提示了基本内容。这如同一场伟大的交响乐的序曲,为听众拉开了帷幕,引领着他们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旋律都饱含着激情,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又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胜利与希望。

第二乐章《黄河船夫曲》以船工号子的音调作为贯穿始终的动机,这种号子音调充满了劳动的力量与生命的活力。通过反复、变化和发展,生动地描绘了黄河上的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黄河的波涛汹涌,船夫们的坚韧不拔,都在这激昂的旋律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整个乐章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气吞山河和乐观自信的英雄气魄,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和船夫们的坚韧不拔。这不仅是对黄河船夫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颂扬。

第三乐章《黄河颂》是一首激昂的男声独唱曲,它宛如一首献给伟大祖国的壮丽颂歌。旋律优美而激昂,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在歌声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忆起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不禁对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命运展开深思。这一乐章不仅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礼赞。它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第四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别出心裁地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朗诵的内容深情倾诉了民族所遭受的沉重灾难,同时热情歌颂了古往今来,尤其是抗日战争中黄河两岸涌现出的千百万英雄豪杰。在伴奏中,冼星海精心运用了两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音调:一是古曲《满江红》,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二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吹响了抗战斗争的胜利号角,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这两种音调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听众在朗诵与音乐的交融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斗志。

第五乐章《黄水谣》是一首充满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歌曲。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描绘了黄河两岸人民曾经宁静美好的生活,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后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更深刻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人们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第六乐章《河边对口唱》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曲。它生动地描写了两个流亡者在黄河边上相遇,彼此倾诉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最终在共同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中,毅然决定一起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音乐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得整个乐章既带有一丝诙谐幽默,又蕴含着深沉的哀伤与坚定的决心。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团结与抗争,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七乐章《黄河怨》是一首令人心碎的女声独唱曲。它刻画了一个被日寇无情蹂躏的妇女,在黄河边独自倾诉着内心深处的怨仇与痛苦。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仿佛是无数遭受苦难的中国妇女的共同呐喊。而这一乐章的伴唱部分,更是如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乐章的悲剧色彩,让听众为之动容。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民族苦难的哀悼,对侵略者的控诉。

第八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激昂的抗日英雄战斗进行曲。尤其是其中的轮唱部分,通过层层递进的旋律和节奏,成功地塑造了游击健儿们在青纱帐里神出鬼没、英勇战斗的生动景象。这一乐章将整个大合唱推向了终曲前的高潮,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它如同一声号角,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奋勇拼搏,为胜利而不懈努力。

第九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混声合唱曲,作为整个大合唱的终曲,它以排山倒海之势,概括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强大无比的力量。歌声中,仿佛黄河的怒涛在奔腾咆哮,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觉醒与抗争。它如同一场伟大的风暴,席卷一切,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奋勇拼搏。这不仅是对战争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黄河大合唱》具有极高的独创性,它将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完美融合,充满了中国人民雄浑豪壮、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心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如同一把火炬,唤起了每一个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它又像一声号角,鼓舞着每一个爱国青年为保卫祖国,勇敢地奔赴战场,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冼星海曾说:“我最珍贵的理想就是看到祖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心声。如今,我们已然实现了先辈们的理想,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当我们再次聆听这部名作时,依然能够清晰地听到冼星海对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祖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殷切期望。

《黄河大合唱》就像是一部用音乐书写的民族解放斗争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伟大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独特的音乐文化。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1938年秋冬,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惊心动魄场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这些经历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奇迹,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以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它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色极为突出,它将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完美融合,开创了中国音乐的新风格。这部作品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结合了民间歌曲和西方交响乐的元素,既有合唱、独唱,还融入了民族管弦乐队、现代交响乐队等不同的音乐形式。通过复调交响合唱的处理,多种声部音乐同时进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音区,更好地表现出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在歌词创作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激昂奋进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传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意。例如,《黄河船夫曲》以船工号子的音调贯穿始终,生动地描绘了黄河上的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黄河颂》则以激昂的男声独唱形式,宛如一首献给伟大祖国的壮丽颂歌。这种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使得作品充满了震撼力和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国内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还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顽强意志,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和支持。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激励着人们继续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代的今天,《黄河大合唱》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以高昂的节奏歌唱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用音乐书写的民族解放斗争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伟大历程。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部伟大的作品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不断地鼓舞着我们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独特的音乐文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冼星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1938年赴延安后,成为当时中国音乐界抗日救亡运动的标志人物。‌冼星海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他从一名普通贫苦船工之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为致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其女冼妮娜女士历时多年撰写的《号角:致敬我的父亲冼星海》即将出版。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女士已85岁高龄,依然心怀炽热,致力于整理父亲的珍贵史料,后人一定能更全面地了解革命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和丰功伟绩。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