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五十七
刘启继承汉文帝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实行三十税一,厉行节俭,减轻刑罚,振兴文教,略修礼仪。同时采取“南抚劲越,北和强胡”策略,继续与匈奴和亲,对南越安抚,注重积极防御,在匈奴接壤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但刘启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大封外戚为侯,开启了汉代以姻亲封外戚为侯的先河。汉景帝因劾奏之恨报复张释之、因吮痈之怨迫害汉文帝宠臣邓通、腰斩恩师晁错、冤杀大将周亚夫,被后世学者评价他“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景帝之失道非一也”。景帝之治,取得了“流民既归,户口亦息”“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绩。?为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资治通鉴》卷十六记载了这段历史,原文如下: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拑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袁盎、刘通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令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知其欲说,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不肯见盎,而留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间,脱亡归报。
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庶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殽、渑厄狭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今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使吏搜殽、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饟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谒者仆射邓公当时担任校尉,向皇帝上书谈论军事方面的事情,进见景帝。景帝问道:“你从前方军队那里来,听说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等国的叛军有没有撤兵呢?”邓公说:“吴国准备反叛已经有几十年了,这次因为削夺他们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们的本意并不在晁错身上。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从此都要把嘴巴闭起来,不敢再进言了。”景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势力过于强大,难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诸侯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事情。计划才刚刚施行,他却突然遭到杀身之祸。这样做在朝廷内堵塞了忠臣的进言之路,在外面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叹一声说:“你说得很对,我也很后悔这件事!”
袁盎、刘通到达吴国时,吴、楚的军队已经在攻打梁国的营垒了。宗正因为与吴王有亲属关系,先进入吴营求见吴王,传达皇帝的命令,要吴王跪拜接受诏书。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是来劝说自己的,笑着回答说:“我已经自称东帝了,还跪拜谁呢!”他不肯接见袁盎,还把袁盎扣留在军中,想胁迫他担任吴军的将领;袁盎不肯答应,吴王就派人把他围困起来,还准备杀掉他。袁盎找机会逃脱,跑回朝廷报告情况。
太尉周亚夫对景帝说:“楚军勇猛轻捷,很难和他们正面交锋,我希望把梁国暂时舍弃给他们,先断绝他们的运粮通道,这样才可以制服他们。”景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周亚夫乘坐六辆驿站的马车,准备到荥阳会合各路军队。走到霸上时,赵涉半路拦住并劝说周亚夫说:“吴王向来很富有,长期以来收养了一批敢死之士。他知道将军您即将出兵,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狭窄处埋伏间谍;况且用兵作战关键在于神不知鬼不觉,将军您为什么不从此处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呢!这样不过差个一两天时间,您直接进入武库,擂响战鼓。诸侯们听到后,会认为将军您是从天而降的。”太尉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到达洛阳后,高兴地说:“七国叛乱,我乘坐驿车来到这里,没想到自己能安全抵达。如今我占据了荥阳,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他派士兵搜索崤山、渑池之间,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就请赵涉担任护军。
太尉领兵向东北行进到昌邑。吴国军队猛烈攻打梁国,梁国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国又派使者向景帝告状。景帝派使者命令条侯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接受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却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从淮泗口出击,切断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他们的运粮通道。梁国任命了中大夫韩安国以及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谨慎稳重,才得以稍微打败了一些吴军。吴军想往西进攻,因梁国城池防守坚固,不敢西进;于是就奔向周亚夫的军队,在城下邑相遇,想和周亚夫交战。周亚夫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吴军粮食断绝,士兵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来应战。周亚夫军营中夜里突然发生惊乱,士兵们互相攻击,骚乱一直闹到了周亚夫的营帐之下,周亚夫却坚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平静了。吴军奔袭周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却命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备;不久,吴军的精锐部队果然进攻西北方向,没能攻进去。吴、楚两国的士兵大多因饥饿而死或叛逃离散,于是吴军就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军队,和几千名壮士在夜里逃走了;楚王刘戊自杀了。
阅读这段历史,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是对待一项事物,应该认清本质,不被表象迷惑。景帝以为杀掉晁错就能平息叛乱,却没看到吴国反叛的真正意图是想要谋取更大的利益和权力,晁错之死只是个借口。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现象就做出判断和决策,而应该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误导。其次是坚持正确的主张,不怕阻力。晁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提出削藩的建议,虽然这一举措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国家的。我们在面对正确的事情时,也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要因为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就轻易放弃。第三是军事战略要灵活且果断。周亚夫在平叛战争中,根据楚军的特点制定了正确的战略,舍弃梁国以切断叛军粮道,并且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计划,不被梁国的求救和皇帝的诏令所左右。同时,他还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如采纳赵涉的计策,避开了叛军的埋伏。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能够制定合理的策略,并且有决断力,同时也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灵活调整自己的行动。第四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周亚夫在军营中发生惊乱时,能够坚卧不起,镇定自若,最终使局势恢复平静。这种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〇二五年四月九日
【编者按】文章辑录了“汉景帝的执政功过”这段历史聚焦了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从晁错之死、袁盎出使受阻,到周亚夫平叛的战略谋划与指挥,生动的展现了复杂局势下各方的抉择与博弈。作者通过对《资治通鉴》原文的解读及故事梳理,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处事智慧与人生启示,为当下读者提供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洞察人性与策略的窗口,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难题、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