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周天村:岁月深处的历史回响
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的广袤大地上,有一个古老而宁静的村庄——丁周天村。它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
丁周天村地处平乡县中心地段,西临迎宾大道,交通便利。全村现有1180人,300户人家,耕地面积2000亩 。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传奇的过往。
历史溯源与村落演变
丁周天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最初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有姜姓人家在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名为姜庄。当时,姜姓人口众多,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篇章。
然而,这片土地注定不平凡。北宋与北辽战争不断,北辽大将白天佐曾在此行兵布阵,传说中著名的天门阵就设于此地。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让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战场上的厮杀声、士兵们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约在600年前姜庄陆续有丁姓、张姓人家从山西迁入。其中,丁姓人家的到来,为这个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丁姓族人勤劳善良,他们与其他姓氏的村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园。大家一起开垦荒地、修建房屋、兴修水利,使得村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
为了纪念丁姓人家对村庄发展的贡献,同时也为了让村庄的名字更具代表性,人们将村庄改名为丁周天村。此后,丁周天村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落。它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根系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枝叶向着天空伸展,见证着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轮回。
峥嵘岁月里的英雄儿女
在历史的长河中,丁周天村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丁群德无疑是丁周天村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人物之一。1923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便饱尝生活的艰辛。1937年,年仅14岁的丁群德,怀着保家卫国的热血,参加了农民武装组织大刀会,自此踏上了不凡之路。1940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坚定力量。1941年,党组织遭破坏,他和同村人到山东武城县子路村做雇工,但艰难的生活并未磨灭他的斗志,反而让他对革命的信念愈发坚定。1942年3月,丁群德担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丁修堂、丁西月等本村村民加入中共党组织,此后他的仕途一路与基层工作紧密相连,从平乡县第三区干事,到区委副书记、区长,再到平乡县委组织部组织委员、副书记,他始终扎根在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 。
在他的履历中,有许多事迹至今仍被平乡县人传颂。1963年8月,平乡县遭遇40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沦为一片汪洋。丁群德十余天坚守在救灾一线,日夜指挥,毫不退缩,一心只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担任县领导后,他下乡从不坐车,总是骑自行车,头裹白毛巾,别着旱烟袋,穿梭在田间小路,了解庄稼长势,关心群众冷暖,全县的河流沟渠、机井分布、百姓生活状况,他都了如指掌,253个村的支书和大队长,他能直呼其名,大半村小队长也能叫得上。他生活极其俭朴,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主持召开现场会只提供馒头和咸菜疙瘩作为午饭,下午散会不管多晚都不再管饭,因此被称为“抠门县长”。1983年12月离休时,他放弃县城安家的安排,回到老家侍奉老母,还义务为乡亲送报送信,料理红白喜事,监督村里自来水安装账目,深受乡亲们信任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除了丁群德,丁周天村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英雄——丁卜五。1893年,丁卜五出生于丁周天一地主家庭。小时上过六年私塾,之后务农。他身材魁梧,寡言少语,乐于助人,虽是富家子弟却不讲穿着,没有一点儿纨绔子弟的习气,深得乡里好评。
1924年,一个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群众组织——大刀会在丁周天成立。该会以防匪、防盗、保卫家乡为目的,很受群众欢迎。年富力强的丁卜五加入了大刀会担任副会长。1927年,会长丁老先去世,丁卜五接任会长。
1927年大旱,庄稼歉收。钜鹿县农民不满当局的苛捐杂税,以钜鹿红枪会为骨干的农民暴动队伍攻入钜鹿县城,吓跑了县长赵鹤。为防平乡大刀会效仿钜鹿红枪会,平乡县国民党政府县长王睿增把丁卜五请进县城,委以城防局长头衔,令丁卜五率领大刀会驻守平乡县城。后城防局改称自卫团,丁卜五任团长。
1937 年10月,日军飞机轰炸平乡县城,国民党政府要员仓皇南逃,平乡呈无政府状态,盗匪四起,农民深受其害。丁卜五将大刀会改编为民团,保护农民利益。他带领民团与盗匪展开激烈战斗,守护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守护神。
1938年4月,八路军东进纵队开赴冀南创建抗日根据地。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亲赴河古庙与丁卜五会谈,晓以民族大义,丁卜五表示愿将民团归属杨秀峰领导,参加抗日。这个问题在民团上层产生了严重分歧,丁卜五不愿看到自己亲手建立的武装四分五裂,下不了决心。8月间,大刀会中的上层人物潘吉臣、梁济卿暗中投靠日军,平乡县抗日政府在八路军689团帮助下,枪毙了潘吉臣、梁济卿。这对丁卜五触动很大。在进步知识分子郑瑞生帮助下,丁卜五主动到南宫与杨秀峰进行第二次会谈。杨秀峰为丁卜五颁发了委任状,委任丁卜五为冀西游击队第六支队长,丁卜五带领平乡县大刀会会员六七百人开赴临城一带参加抗日。
在抗日战场上,丁卜五带领着队员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1940年,六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129师11旅31团。部队正式改编后,丁卜五被派往临城任保安队参谋处长。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任边区政府参议司参议员。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原籍平乡县任参议。“文化大革命”中丁卜五曾被实行“群众专政”,劳动改造扫大街,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1975 年2月16日丁卜五病逝。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我跟共产党走对了”。他嘱咐儿子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平乡县委为丁卜五落实了政策,对丁卜五带领大刀会参加抗日的爱国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时代浪潮中的产业变革
过去,丁周天村的村民们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每到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丁周天村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外出闯荡,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然后回到家乡创业,为村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带回了新的理念和技术,让丁周天村逐渐走上了产业多元化的道路。
如今,村里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如手工组装儿童三轮车及童车配件的注塑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村里的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件件精美的童车配件在他们手中诞生。这些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国外,让丁周天村的名字走向了世界。
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里还通了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手机、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
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在文化传承方面,丁周天村也有着丰富的内涵。黄巾太平鼓作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文化,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领导黄巾起义的钜鹿郡(今平乡)人张角所创,后以世代相传。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丁周天村人精神的寄托。
丁周天村的村民们对黄巾太平鼓情有独钟,他们积极参与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平乡县武装部退休干部丁爱印,就是丁周天村黄巾太平鼓鼓队的带头人。他向第四代传承人马朝军学习“黄巾太平鼓”的技艺,并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农闲时节,组织村民们办班培训,传授黄巾太平鼓乐的技艺,培育出了一大批黄巾太平鼓继承人。
每当节日或重大活动时,丁周天村的黄巾太平鼓鼓队就会走上街头,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鼓槌,敲打出激昂的鼓点。那震撼人心的鼓声,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鼓点声中,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它不仅展示着这一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村民们围在鼓队周围,欢呼雀跃,共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力量。
丁周天村,这座古老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的历史、人物、产业和文化,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丁周天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它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编者按】 丁周天村像中国许许多多乡村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他们都是革命洪流中的一份子,宗旨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跟着共产党打天下,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如文章中讲述的丁群德、丁卜五的故事。文章还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村庄的巨大变化。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