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见闻(下)
第四日:穿越古今震撼千古
粤港澳之旅的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广东的文旅地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千古情景区,这里绝对是不能错过的一站,它以恢弘的实景演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岭南风情,将广东的历史民俗与艺术浓缩成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我们一同探访了这个穿越时空的奇妙之地,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旅程。
早听人说,广东千古情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震撼的演出效果和丰富的游玩体验,成为大湾区文旅的新高地。无论是感受历史传奇,还是享受现代娱乐,在这里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赴这次演出——《广东千古情》。
走进千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醒目的户外广告牌,上面写着“广东千古情——一生必看的演出”。这几个大字仿佛带着一种召唤的力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演出开始前,我们在千古城的市井街漫步,这里充满了岭南风情。古城的室内街区同样令人惊艳,霓虹灯招牌闪烁,现代与古典交织。在这里,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让人不禁感慨万分。两侧店铺林立,招牌五彩斑斓,糖水铺、点心铺等传统美食让人垂涎三尺。我们品尝了地道的广式点心,那种熟悉的滋味仿佛将我们带回了童年的时光。
排队、等候,我们终于走进了《广东千古情》的演出现场。红色灯笼高挂,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扑面而来。观众们陆续入场,每个人都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迎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演出以“一抷土、一艘船、一座山”为载体,通过高科技舞台技术,再现了广东6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从远古的西樵山到冼夫人平定叛乱的英勇,再到下南洋的惊心动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身临其境。
舞台上,3D威亚、大型线阵、巨型LED屏和智能数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整个演出效果震撼无比。海洋、星空、洪水……这些场景的切换流畅自然,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如果说景区是一本书,那广东千古情的实景演出无疑是它的灵魂,这场70分钟的演出,以水为脉络,从南越古国海上丝绸之路到近,到革命现代繁华,用科技与艺术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岭南画卷。
除了《广东千古情》,千古城还有许多互动项目等待探索。《聊斋惊魂》通过4D特效还原了幽冥幻境,让人仿佛置身于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
《南海1号》虚拟空间和《广州起义》幻影空间则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广州起义沉浸式演出”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实景再现了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与探索精神。那一刻,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内心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希望。
演出结束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仿佛刻在了脑海中。那穿着紫色羽毛服装的舞者,那手持油纸伞翩翩起舞的女子,那表演武术的年轻人……他们的身影交织成了广东千古情的永恒记忆。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穿越古今震撼千古。
离开景区时,回往那座仿古城楼,忽然想起演出中的一句台词,广东的故事,是浪花写的,是热血写的,更是每一个平凡人用双手写的。这场穿越千年的旅程,不仅让我们触摸到岭南文化的动漫,更在声光幻影中读懂了这片土地,为何能始终勇立潮头?
如果您来到广州,不妨用一天的时间把自己交给广东千古城,这里没有枯燥的历史课本,只有一场让你笑中带泪,心潮澎湃的文化狂欢。
在千古城的祈愿墙上,我们写下了自己的愿望——一帆风顺。这不仅是一句祝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离开千古城时,我们特意在帆船模型前合影留念。这艘象征着希望与梦想的帆船,仿佛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回顾这次粤港澳之旅,千古城的《广东千古情》无疑是其中最难忘的一站。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广东的历史与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魅力。这是一次穿越古今的震撼之旅,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第五站:穿越时光的邂逅/岭南天地永庆坊与黄埔军校,广州塔游记
在粤港澳之行的第五站,我们邂逅了一场时空交错的奇妙旅程:从佛山的岭南天地到广州的永庆坊,从黄埔军校的峥嵘岁月到广州塔的摩登天际线,传统与当代、历史与未来,在珠江畔编织成一首动人的城市诗篇。
晨光中的岭南天地,充满了旧时光里的烟火气。清晨的岭南天地笼罩在薄雾中,青砖灰瓦的镬耳屋与西式骑楼并肩而立,仿佛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们沿着石板路漫步,指尖抚过斑驳的砖墙,转角处一家老字号茶楼飘来姜撞奶的香气,木制趟栊门后传来粤剧悠长的唱腔。最让我们惊喜的是一间改造自民国当铺的咖啡馆,玻璃幕墙倒映着雕花门楣,手冲咖啡的醇苦与红木家具的沉香交织,仿佛时光在此处折叠。
午后的永庆坊,感受骑楼下的人间烟火。转至广州荔湾的永庆坊,岭南水乡的肌理与现代文创的脉搏在此共振。青石板路两侧的骑楼被改造成非遗工坊和独立书店,广彩匠人在玻璃橱窗内描金绘彩,年轻人捧着咖啡在满洲窗前拍照。李小龙祖居的庭院,因为修缮不能进入,只能借着光影透过花窗望一望故人居。而那一墙之隔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水榭戏台的倒影在月牙池中摇曳,恍若隔世。
暮色里的黄埔军校,传来铁血与热望的回声。夕阳西沉时,我们登上长洲岛探访黄埔军校旧址。白色门楼上的“陆军军官学校”字迹依然遒劲,展馆内泛黄的学员手书、磨损的军装与老照片诉说着战火中的青春。站在校舍二层的木质回廊上,珠江的晚风掠过耳畔,仿佛听见百年前“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誓言在风中回荡。不远处停泊的军舰剪影,为这段历史添上一笔苍劲的注脚。黄埔军校,多像一个超级英雄的摇篮。
老兵们情不自禁地敬礼,致敬从这里走出的将军。想当年,多少热血青年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渴望成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这里的教室、操场,每一处都留下来爱国将士的足迹。站在操场,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从身边经过,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专心训练。
夜幕下的广州塔是云端之上的未来之约。当夜幕降临,我们仰望600米高的广州塔,这座“小蛮腰”在霓虹中流转着科幻般的蓝紫光影。千年商都的灯火与珠江新城的摩天楼群共舞,恍惚间,历史书页里的十三行与眼前的国际金融城竟在时空中重叠。让我们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辉煌。
这次游行的邂逅,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和记忆。岭南天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岭南的传统民居——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它两边山墙顶端状似镬耳,所以叫“镬耳屋”。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因此镬耳屋也叫“锅耳屋”。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防热、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民间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也有独占鳌头之意。还有永庆坊,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这一日走下来,从镬耳屋到玻璃幕墙,从军号声到云端摩天轮,我们触摸到了岭南大地的温度——它从未割裂过去与未来,而是将历史的根系深埋,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枝桠。这场穿越时空的邂逅,让我们读懂了珠江潮涌中,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密码。
同行战友杨传东赋诗一首:
春雨潇潇暮雨浓,三月岭南寒潮涌。
黄埔军校追先贤,粤剧戏场忆名伶。
永庆坊中品茗汤,揭开尘封窥小龙。
蛮腰纤细入云端,时尚女郎难自定。
第六日:香江一日行——烟雨霓虹间的家国情怀
清晨的细雨,给鹏城蒙上一层轻纱,我们裹着薄雾从美豪酒店出发。莲塘口岸“三关六检”的严苛程序里,工作人员查验证件的目光,如扫描仪般锐利,这让我想起香港电影里“差人查身份证”的经典桥段。当“香港欢迎您”的繁体字标牌映入眼帘时,细雨中的紫荆花标识竟泛着暖光。
黄大仙祠的香火在雨丝中缭绕升腾,善男信女们执着签筒的虔诚,与远处中环玻璃幕墙折射的冷光形成奇妙映照。登上太平山远眺,雨雾里的维港像浸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若隐若现的ICC大楼如同擎天玉簪。导游说若是晴天,此刻,该有游艇在碧波上划出白色蕾丝。
浅水湾的细沙,被雨水沁得发亮,富豪别墅群,在棕榈树后静默。当咸湿海风卷着《东方之珠》的旋律飘来时,会展中心那朵永远盛开的金色紫荆,正见证着天星小轮划破暮色的航行。 素有“天下第一湾”美誉的浅水湾,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美丽海湾。在香港众多的海湾之中,浅水湾是最迷人的一个。这里的蓝天,碧水,青山,金沙,绿树,还有花香,海涛,华夏……构成一幅声色并茂的亚热带风情画。乘天星小游轮观看维多利亚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面朝维多利亚海港,寓意着香港永远繁荣昌盛。星光大道上,张国荣的手印旁凝着水珠,像是永不褪色的星光眼泪。
最动情是紫荆广场,我们老兵战友团的集体朗诵《最后一分钟》“当午夜的孩子,在1997年的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钟睁开眼睛……”我们触摸着纪念碑底座的大理石纹路,突然读懂了这个城市的密码——那些茶餐厅的鸳鸯奶茶、叮叮车的铁轨声、甚至是街头阿Sir的英式粤语,都是百年沧桑淬炼出的独特基因。
维港暮色升腾时,天星小轮犁开霓虹倒影。回望对岸,太平山顶的凌霄阁如钻石棱角刺破夜空,中银大厦的三角形轮廓像是直指苍穹的利剑。海风裹挟着潮声,恍惚间耳畔响起经典老歌《东方之珠》于是老兵们高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这一日穿行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里,在香火与霓虹的交错中,终于明白,香港为何被称作“东方之珠”。当莲塘口岸的闸机再次开启,回望那片渐远的璀璨,忽然懂得:这城市的美,正在于她将世界的斑斓,酿成了独属中国的琥珀光。
如果你只能游览香港一个景点,那就去太平山顶吧!不管你是否已经看过世上其他都市的夜景,也无论你留港的时间有多短,一定要去太平山顶,太平山长期以来都是香港的象征,也是香港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旗山星火”名列香港八景之首。春叹百花,夏觅清凉,秋赏皓月,东望繁星……
太平山四季的每日与月,有数不清的人们在这里打卡,留下各自的思绪和想念。
【编者按】游记继续围绕粤港澳行程展开,条理清晰、内容详实。跟随战友团的步伐,继续深入领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魅力。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各地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特色美食及个人感悟生动地描绘出来。从广东千古情景区的震撼演出,到广州与香港的历史遗迹和摩登地标,游记带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