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亲爱的,猜猜我是谁

作者: 悠悠文水 点击:1481 发表:2025-03-20 08:26:52 闪星:10

摘要:他们相遇在春天的排练场,在演绎《雷雨》的故事的时候,不小心也陷入一场情感的纠纷……七月的风,八月的雨,青春渐成往事,唯有那个夏天的伤痛恒久地留在心头。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坐标式的作品。高中时候,我们学过其中一段。我们几个同学受老师之托,曾经排演过这一节。我被分配扮演周朴园一角。那时的演出,虽然也正襟危坐,虽然也慷慨激昂,但到处流露的都是热闹的气息。我对台词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只是觉得始终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那种僵硬的表演今天想来简直是不堪入目。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周朴园是一个虚伪的残酷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双手沾满了工人的鲜血。他鼓励我要努力表现出一个资本家的罪恶。

  我们几个同学带着几分懵懂,开始熟悉这部经典之作。演出完课本中的一节之后,我们欲罢不能,竟然提出要把全部的四场戏排演出来。我们首先背会了全部的台词,不仅仅是自己的台词,而是要背会全部的剧本。那似乎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一有机会,我们就会对词、默戏,我们都在用心感受角色的内心。但是在越来越熟稔的台词中,我不仅体会不到罪恶,也体会不到仇恨,我只是感觉到有一种无边无际的悲哀,无法言说却又不时激荡我的胸怀。凤死了,冲死了,萍也死了……青春瞬时陨灭,也让我坠入沉思的海。

  戏似乎越来越成形了,简单的服装也准备好了,不想最后在戏外生出了枝节。“繁漪”出事了!她神秘地退出了剧组,然后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我们再也找不出一个能演好繁漪的女生。正好也进入高三备考阶段,我们的演出也是曲未终人已散。

  但是,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激烈张狂的“繁漪”却还会不经意地闯进我的心海。她很会洞察人心,在排演之余总会打趣我这个有点孤僻的“周朴园”。在我落寞的时候,她总会装作无意地坐在我的一边,和我说说学习之类的话题。我们最喜欢一起复习历史知识,在一问一答中,我也慢慢熟悉了她的世界。她的父亲是村里的干部,有三个哥哥,她是父母唯一的女儿,是全家的掌上明珠。怪不得她的吃穿总是与众不同,我这个穷小子更是不敢攀比。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又一起排练,我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她悄悄从后门进来,双手蒙住我的眼睛,说:“亲爱的,猜猜我是谁?”从她的一身香味已经猜到了是谁,但我还是矜持地剥开她的手,挪到了一边。她无趣地说:“你呀,越来越像一个老夫子。”

  那是一个混乱而又躁动的夏天,全校园到处弥漫的都是不安静的气息。酝酿了很长时间的一场大雷雨终于爆发。她的三个哥哥在一个午后闯入校园,把正在午睡的一个年轻的体育老师拉出来一顿好打,惊动了全校的师生。体育老师刚刚毕业一年,英俊潇洒,身手不凡,今天却抱头倒在地上,任由三个村汉野蛮扑打。围观的人也被打手的气势所慑,不敢靠前。关键之时,“繁漪”火速而至,她把自行车扔在一边,冲进人群,从怀里摸出一把剪刀,声嘶力竭地喊道:“不是他,你们再这样,我就死在这儿。”她的做派俨然是繁漪逼迫周萍时的样子。她的哥哥们终于不堪这样的对峙,愤然离去。“繁漪”也无视周围那么多熟悉的同学,拾起车子就走。走出人群时,她蓦然回首,一道充满哀怨和疼痛的目光射向那个伤痕累累的后生。她的最后一瞥像一道闪电,撕开了我心头久藏的阴霾。我已经明白发生的一切!

  后来,我知道了“繁漪”的全部故事。她在高三的时候,就和刚刚分配到学校的体育老师恋爱了,并且偷尝了禁果。事情出来后,她自己选择了离开,但始终没有说出“肇事者”的名字。她的父母难咽这口恶气,终于打探出一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他们大闹学校的后事。关键时候,还是她挺身而出,替自己的情人化解了一次重大的危机。那时候,她是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啊。

  人生总会有许多重要的坎儿需要跨越。“繁漪”牺牲了自己的名节,却让自己的爱人毫发无损。几年以后,体育老师明媒正娶,把磨砺得更加成熟的少妇娶进了学校的家属院。那时候,他们的儿子大概已经五岁多了。十年后我回母校参加同学聚会,又见到“繁漪”,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一家人正坐在槐树下吃饭。“繁漪”认出了当年的“周朴园”,热情地招呼我和他们共进晚餐。我万分尴尬,不知所措,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排练场上,仿佛又听见她在我耳边的呢喃:“亲爱的,猜猜我是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小说以排演《雷雨》为线索,串起了青春岁月里的点滴回忆与情感纠葛。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从最初对周朴园角色理解的偏差,到在排演中逐渐对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以及对“繁漪”扮演者情感故事的细腻描绘,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困惑的高中时代。同时,通过现实中“繁漪”的故事,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爱情面前的勇敢与担当,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充满青春回忆与情感波澜的故事,传达出一种对勇敢爱情的赞美。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