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形象的美学意义
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哈姆雷特》享誉世界文坛,哈姆雷特形象的复杂性也留下一个国际级的俗语:“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句话完全可以化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尽管每位读者眼中,林黛玉的形象千差万别,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林黛玉是美的。
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学家会说:美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美代表着俗世中的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对自己与他人和谐关系的建构模式,美更代表着自己对世界的主观感知,有时这种感知会转化为一种观念,它的价值观体系超出普通的伦理观、世界观,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它在自己的精神领域独领风骚。很多时候,这种对美的感知,与他人无关,它只是每一个个体建构的独立的精神小宇宙。当然,这只是指美感而言。更具体地说,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毋庸置疑,林黛玉的形象具有这种美学意义。
一.神秘与悲苦的身世——绛珠草的传说
为了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作者特地杜撰了一个神话。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株柔弱的绛珠草。它纤细,羸弱,楚楚可怜。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秉慈悲心怀,日日为其灌溉。天长日久,这小草居然修成人形,成为一个女子。因为灌溉之德未报,心内便缠绵郁结。后来神瑛侍者下界,她也下界以泪报恩。
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报恩故事。但因为报恩方式的不同便引发种种不同的情感纠结。她要以一生的眼泪偿还这份恩德。泪是至情的流露。绛珠草要把一生全部的感情都给予神瑛侍者。而作者为了完成她的这一承诺,甚至剥夺了她的父母之爱。这样所有的眼泪只为一人而流。这种报答才是完全的。
下界为人的绛珠草成为了林黛玉。她从小身体羸弱多病,有一个弟弟也夭折了。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又病逝。大约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林黛玉只得寄居在外祖母家里,依傍舅氏抚养。这身世确是悲苦之至。古人说,人生之不幸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林黛玉的幼年即失去了父母之爱,岂不是大不幸?脂砚斋每每在《红楼梦》中写及父母的时候感慨万端,笔端泣下无数。大概是感同身受,也有“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憾吧。诗经中有一首诗言及父母之恩,说“昊天罔极”!
人总是希望生活是无缺憾的,人生是圆满的。然而,这种希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生总是会有很多无法掌控的命运,而且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人在自然面前又是那么的渺小,所以,林黛玉的悲苦身世就是人生无常的具体阐释,它引发我们对自身命运不可控的同理心。由同理心而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悲悯情怀。
这就是林黛玉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美学意义。
二.柔弱与坚韧的性格——绛珠草的凡间形象
林黛玉前身为一株小草。小草的体质与秉性可谓柔弱之极。似乎任何一种生物都可以对其生命构成威胁。它禁不住狂风暴雨,受不了寒霜冰雪。秋天刚刚到来,草便开始枯黄,深冬季节,茫茫大地上已经没有了小草的身影。草的命运可谓卑微极了。然而,小草却是第一个获知大地回春的信息。当冰土复苏,小草首先绽放出绿意,在寒风依然凛冽的初春,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气息。“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弱的小草却具备了最坚强的特质,它以独特的方式宣示着生命的可贵和坚韧。
林黛玉也同样如此。她毫无根基,身体孱弱,任何一种力量都可以把她摧毁。即使躲过了一双双无情的命运之手,却又躲不过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这个声音使她孤标傲世,使她拔俗绝尘,使她与现实格格不入。她逃得过人情的戕害,却逃不过自己内心的坚守。她不仅生活中有洁癖,她更有一种精神的洁癖。她似乎是最柔弱的,却又是最坚韧的。
林黛玉最坚韧的一面,那就是以本真的姿态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和冷酷。她不愿意隐藏自己,总是以真实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她葬花,因为她懂花,花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绚烂得令人瞩目。在她的眼中,花圣洁得不染一丝尘埃,但一朝飘落,零落成泥,终究染了尘埃。因此,她要葬花,要让花儿以最尊严的方式辞世。黛玉葬花之所以成为最美丽的文学典故,就是因为它美得令人心颤。每个人读到此处,心灵都会受到触动,因为,柔弱中挟带着坚韧和傲然正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
因为坚韧,便不会妥协,在世俗眼中便是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
林黛玉因为性格的缺陷,成为美学意义上的“人”,也是佛学意义上的“我”。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独立存在,同时,一个个“人”又组成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从时间深处走来。个体的人在自然中,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中,显得那么渺小,而整体的“人”却在时间长河中缓缓流动,不曾有丝毫颓势。但是个体的人在自然力面前,又是脆弱的。人总是在寻求生命的长久。渺小而弱小的个人,便不再完美。林黛玉因为有了缺点,才让我们觉得她就是我们自己。她的悲喜哀愁,就是我们悲喜哀愁。她说出的每一句刻薄话时的心理,我们都洞悉如自己。因为我们知道,那只不过是她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罢了。柔且韧,便是林黛玉带给我们的普遍审美感受。
三.诗才之灵与爱情的唯美——潇湘妃子的斑竹泪
作者在第五回判词中给林黛玉的形象作了定位:“堪怜咏絮才”,将之比作才女谢道韫。林黛玉的文学才华在大观园中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她长篇歌行体诗的写作,篇篇可称是泣血之作。薛宝钗写诗是生活中的点缀,林黛玉写诗是生命的必须。她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之中,诗歌便具有了超强的感染力。而她的灵心慧质又为她的诗篇注入了“灵”,这是她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也是她最感人之处。
每一个人面对世界和自然万物的感受都是有独特而敏感的感知的。聪慧者的感知会愈加细腻。由于时空中的景物和人事,会变化,会消弭,他们往往会感知到生命的无常,世事的无常。因而,内心中会充满伤感的情绪。有时,我们能感知到,却不会用语言表达。林黛玉的诗歌帮助我们说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她的悲苦与绝望,孤独与桀骜,更增加了其悲剧色彩,于是,林黛玉就成了我们的代言人。林黛玉是你,是我,是身处俗世中的每一个人。
正因为精神的孤独,所以,林黛玉渴望有知己。“孤标傲世偕谁隐”,是她的呐喊。那么,能够在精神上与林黛玉达到同一高度的是谁呢?只有贾宝玉。作者惜墨如金,只在黛玉葬花一回中,写出了二人情感世界的共鸣。
芒种节那天,宝玉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落花,“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宝玉心里是认同黛玉对花的态度的。林黛玉葬花,他人嗤笑,贾宝玉却是赞同。林黛玉对花的悲悯和贾宝玉对“女儿”的悲悯是同一性质的情感认同。黛玉怜花是怜己,怜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贾宝玉悲悯“女儿”的命运同样是因为女儿们的命运。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认知的共同性,基于此,二人才能彼此成为知己。在繁华的大观园中,只有他们才是灵魂的契合。这就是超越物质和世俗的爱情。
潇湘妃子因爱情而泣血斑竹,林黛玉因爱情而“泪尽而逝”。爱情的唯美,最终却“爱而不得”,这是所有读者的“意难平”。
林黛玉的美学意义即在于此吧。
【编者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让千百万人为之动情流泪,也是她的性格特点注定了自己的命运结局。林黛玉敏感细腻,懂得自尊自爱,这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有关。林黛玉坦率纯真,直言不讳,经常带有讽刺的味道,甚至尖酸刻薄,有人说她是小心眼。同时,林黛玉情感丰富,而且专一,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专一至真至纯,追求爱情。林黛玉最大的不足是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就注定她的一生是不会幸福的,甚至丢了性命。作者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分析和解读非常到位,说明作者的“红学”研究具有相当深的基础,实是难得。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