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北非战场的复杂局势。1940 年 7 月,意大利趁英法在西欧失败之机,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然而,1941 年 1 月,英军发起反攻,收复东非失地,并在北非重创意军。意大利力不能支,德国随即加入战局。隆美尔于 1941 年 2 月奉命率德国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在他卓越的指挥下,德军迅速扭转战局,英军节节败退。至 1942 年 6 月 21 日,英军丢失重要港口城市托卜鲁克,被迫撤出利比亚。
面对来势汹汹的德意联军,英军指挥官奥金莱克于 6 月 25 日接管第 8 集团军指挥权,将阻击地点选定在埃及阿拉曼地区。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距离开罗 350 千米,东距亚历山大港 100 千米,地理位置十分关键。这里易守难攻,从濒海火车站到盖塔拉洼地的直线距离仅 55 千米,中间横亘着米泰尔利亚岭、鲁韦萨特岭、阿拉姆埃尔哈尔法岭和塔盖高原,将防区分割成 4 条狭长的 “走廊”。火车站北面和盖塔拉洼地盐湖沼泽遍布,坦克无法通行,这使得进攻方只能放弃侧翼迂回战术,与守军展开正面拉锯战。
奥金莱克开始紧急调集部队,在阿拉曼建立防线。6 月 30 日,第 8 集团军各部在此汇合,防线初步成型。此时,英军投入了第 13 和第 30 军的 7 个师,拥有 179 辆坦克、1000 门火炮和 1500 架战机。他们利用当地地形,建立了 3 个盒形防御阵地,其中北面的阿拉曼盒形阵地布置了大量地雷和防御工事,而中央的巴布埃尔盖塔拉盒形阵地和南面的纳克布阿布德维斯盒形阵地由于时间仓促,布雷工作尚未完成。相比之下,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虽名义上有 10 个师,但经过连日激战,总兵力比第 8 集团军少 40%,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可用坦克仅 70 辆,火炮 580 门,战机 500 架。1941年末至1942年初,德军在北非的攻势达到顶峰,控制了包括利比亚、埃及在内的广阔领土。
随着德军的扩张,以英国为首的盟军在北非的处境愈发艰难。1942年6月,德军在图布鲁克的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英军损失惨重,战斗士气低落。为了扭转局势,英军开始集结力量,准备在阿拉曼地区发起反攻。
北非,这片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的土地,在二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是欧洲主战场的南翼,与南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紧密相连。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墨索里尼将侵略的目光投向了这片列强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妄图建立第二个凯撒帝国。而英国,为了保护其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利益,也决然投身于这场北非的角逐。苏伊士运河,作为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不仅确保了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还能为长期战争提供中东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一旦失去运河的控制权,英国的物资运输将不得不绕道好望角,漫长的运输线和军事补给线将对其极为不利。
1942年6月,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中将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后,力主以进攻将德意军队赶出北非。战役发起前,英国第8集团军(23万人),在阿拉曼地区由北向南展开,企图以主力在战线北段实施主要突击,首先由第30军突破对方防线,随后由第10军实施纵深突击,歼灭德意军主力于滨海地区;由第13军在战线南段实施辅助突击。德意军(10万余人),企图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与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以英国为首的盟军进攻。1942 年 7 月 1 日,隆美尔深知兵贵神速,企图趁盟军防线未稳,复制马特鲁之战的成功模式。他命令德军第 90 轻步兵师率先发起进攻,吸引盟军注意力,同时让德军第 15、第 21 装甲师从南面绕过米泰尔利亚岭,从背后攻破阿拉曼盒形阵地。然而,德意联军过于仓促,既未仔细勘察地形,也不了解盟军的具体布防。在盟军猛烈的炮火下,德军第 21 装甲师被挡在山脚,前进受阻。隆美尔急忙增派第 15 装甲师支援,但仍无济于事。次日,隆美尔调整战术,下令第 15 装甲师支援第 90 轻步兵师,第 21 装甲师转而进攻鲁韦萨特岭方向。盟军迅速做出针对性调整,英军第 1 装甲师抽调第 22 装甲旅集群阻截德军第 21 装甲师,南非第 1 步兵师和第 4 装甲旅集群在阿拉曼盒形阵地南面挡住德军第 15 装甲师。新西兰第 4、第 5 步兵旅集群也迅速北进,击退意军第 20 军下辖第 132 “攻城锤” 装甲师的进犯。此役,以英国为首的盟军共打死打伤意军 181 人,俘虏 350 人,击毁和缴获 8 辆坦克、36 门火炮及 55 辆运输车。
隆美尔的部队在连续追击中消耗过大,非洲军仅剩下 26 辆坦克能够投入战斗。他向最高统帅部报告,急需补充兵员和武器装备才能再次发起攻势。随后,德意联军在短短 5 天内通过空运获得了 “克里特” 要塞师的第 382 步兵团、意军第 133 “利托里奥” 装甲师,以及意军第 10、第 21 军的另外 4 个师。英第 8 集团军也补充了澳大利亚第 9 步兵师和印度第 5、第 161 步兵旅。同时,奥金莱克免去了诺里中将的职务,由第 50 步兵师师长威廉・拉姆斯登少将接管第 30 军。7 月 9 日,得到补充的德意联军再次发起进攻,隆美尔亲自指挥德军第 21 装甲师和意军第 133 “利托里奥” 装甲师各一部发动袭击。但盟军凭借坚固的防线和顽强的抵抗,成功抵御了德意联军的进攻。此后,第 8 集团军司令奥金莱克陆续发动了 “培根” 行动、姆赖尔之战、“成年期” 行动,但均未能成功歼灭德意联军。7 月底,盟军被迫就地转入防御,双方进入休战期。
面对阿拉曼地区严峻的局势,英国首相丘吉尔迅速做出调整。他免去了奥金莱克的职务,原本任命的威廉・戈特中将在赴任途中因飞机被击落不幸身亡,于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临危受命,接替第 8 集团军司令一职。蒙哥马利一到任,便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独特的领导风格。他深知,要想扭转战局,必须先提升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频繁视察部队,与士兵们亲切交流,向他们传达必胜的信念。在他的鼓舞下,第 8 集团军的士气逐渐恢复,士兵们重新燃起了战斗的热情。
丘吉尔不仅更换了指挥官,还向阿拉曼前线大幅增兵,并补充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英军的兵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第 8 集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 23 万人。同时,大量新型坦克、火炮和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其中,包括美国提供的 M3 坦克和 M4 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在性能上优于德军的部分装备,为英军在战场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英军还加强了后勤保障体系,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充足地供应到前线部队。
蒙哥马利仔细研究了隆美尔的战术特点和德意联军的部署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而周密的作战计划。他针对德意联军防线的弱点,决定采取分阶段进攻的策略。首先,通过大规模的炮火准备,摧毁德军的前沿阵地和防御工事;然后,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逐步突破德军防线;最后,投入预备队,扩大战果,将德意联军彻底击败。
在兵力部署上,蒙哥马利将以英国为首的盟军分为三个主要作战集团。第 30 军位于北部,负责主攻任务,目标是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第 13 军位于南部,承担牵制和佯攻任务,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将兵力集中于北部防线;第 10 军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扩大突破口或应对德军的反击。
此外,蒙哥马利还注重情报工作,通过加强情报收集和分析,他对德意联军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为作战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他积极与空军和海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军兵种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隆美尔察觉到英军在阿拉曼地区的兵力和装备正在不断增强,他明白,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待英军准备充分,德军将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于是,在 8 月底,他决定发动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试图赶在美英大规模增援前,消灭北非的盟军。
隆美尔计划从南部发起进攻,绕过英军的主要防御阵地,然后向北迂回,攻击英军的侧翼和后方。他认为,英军在南部的防御相对薄弱,德军可以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迅速突破防线,打乱英军的部署。
蒙哥马利早已料到隆美尔可能会发动进攻,他在阿拉姆哈勒法岭一带精心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北部地区由英国第 30 军防守,迎击轴心国的主要进攻;在阿拉姆哈勒法岭以南,由英国第 13 军之北翼防守,设置了一个坚强的哨所 —— 新西兰哨所。由于南面地形平坦,不利于防守装甲突击,蒙哥马利在新西兰哨所至奎塔拉洼地附近的奎塔拉哨所的 15 英里防线上布置了轻度防御,设置了大量地雷及铁丝网,并由英军第 7 装甲师提供机动防御。虽然这里只部署了火炮及轻型坦克,但可以骚扰轴心国军队的侧翼及补给线。当进攻部队转向北面,指向阿拉姆哈勒法岭时,将进入盟军的主要防御区域。在这里,蒙哥马利集中了大部分中型及重型坦克(集中在英军第 22 装甲旅)和反坦克炮,严阵以待。在英军装甲部队背后的高地上,部署着英军第 44 步兵师的两个旅及集中师团和军的火炮。英军第 10 装甲师则在尼罗河三角洲整补,装备了配有有效的 75 毫米火炮的 M3 李 / 格兰特坦克,完成整补后前往阿拉姆哈勒法岭布防。大部份英军第 8 装甲旅在 8 月 30 日到达,部署在第 22 装甲旅的左边,而第 23 装甲旅则最迟在 9 月 1 日填补在其右边的空隙。8 月 30 日晚上,隆美尔的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发起进攻,试图利用满月的优势突破盟军防线。然而,战斗一开始就对德军不利。英国皇家空军对轴心国车辆集结地进行了猛烈轰炸,皇家海军的大青花鱼式鱼雷轰炸机投下照明弹,为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及火炮指示目标。同时,德军在前进过程中遭遇了密集的地雷阵,英军第 7 装甲师的两个旅(第 7 摩托化旅及第 4 装甲旅)按照命令,在撤退前给予敌军最大杀伤。德军的损失不断上升,内林将军在空袭中受伤,第 21 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少将在迫击炮攻击中阵亡。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隆美尔的部队在次日中午还是突破了盟军的部分战线。英军慎重地后撤,但隆美尔因非洲军燃料短缺而被阻延。此外,英军第 7 装甲师继续对德军侧翼展开进攻,迫使隆美尔改变进攻方向,转向北面指向蒙哥马利的侧翼。这一转向使德军直接陷入了英军在阿拉姆哈勒法岭的预定防区内。坚守岭内的是英军第 22 装甲旅的 92 辆 M3 李 / 格兰特式和 74 辆轻型坦克,加上英军 6 磅反坦克炮及英军第 44 步兵师和新西兰第 2 师的战防炮支援。当德军装甲部队到达阿拉姆哈勒法岭时,四号 F2 型坦克在远距离开火,击毁了一些英军坦克。但英军的 M3 李 / 格兰特坦克凭借出色的性能,在德军进入射程范围内后立即开火反击,德军坦克纷纷被击中。德军意图攻击英军侧翼的行动也被反坦克炮挫败。到夜幕降临时,德军装甲部队不得不后撤。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军损失了 22 辆坦克,而英军损失了 21 辆。
入夜后,大青花鱼式鱼雷轰炸机及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再次对轴心国军的补给线进行攻击,给德军的物资运输造成了极大困难,隆美尔无法得到意大利人承诺供应的汽油。9 月 1 日,只有第 15 装甲师发动了进攻,一开始进攻尚算顺利,但很快便被英军第 8 装甲旅的侧翼进攻所阻止。由于明白进攻已经失败,且部队留在突出部内只会增加损失,9 月 2 日,隆美尔决定撤退。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在战役中,盟军共损失了 1750 人,而轴心国损失了 2930 人,轴心国还损失了 49 辆坦克及装甲车辆,英军坦克损失 67 辆,其中 13 辆 “格兰特” 式坦克可修复。这场战役是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此后,双方都开始为更大规模的战争蓄力。对于盟军来说,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他们战胜德意联军的信心。同时,这场战役也证明了蒙哥马利的战术部署是正确的,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2 年 10 月 23 日夜,经过充分准备的盟军率先发难,向德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英军集中了超过 800 门火炮,对德军阵地进行了长达 3 天的猛烈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英军步兵和坦克迅速向德军防线推进。工兵们冲在最前面,为后续部队开辟出通过雷区的通道。蒙哥马利的计划是通过在南部的佯攻,吸引德军的注意力,然后在北部发起主攻。南部由自由法国部队担任先锋,进行牵制性攻击,而北部则是英军的主攻方向。英军试图突破轴心国的防线,迫使德军进行反击,从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隆美尔迅速觉察出英军的进攻重点在北线,他立即变更兵力部署,下令第 15、第 21 装甲师向基德尼岭进军,试图加强北部防线的防御力量。同时,他还组织了多次反击,试图阻止英军的推进。然而,由于德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处于劣势,且补给困难,这些反击并未取得明显成效。
面对英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的防线逐渐动摇。蒙哥马利见状,把第 7 装甲师北调,加强主攻方向的实力。同时,他下令所属澳大利亚第 9 师加紧向海岸推进,进一步扩大德军防线的缺口。10 月 29 日,由于德意运送的油轮遭到英军击沉,隆美尔意识到局势已经对德军极为不利,开始谋划从阿拉曼地区撤军。蒙哥马利敏锐地察觉到了德军的意图,决定抓住这一机会,发动最后的总攻。11 月 2 日,英军发动了名为 “增压行动” 的总体攻势。英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和装备,向德、意军队接合部的意军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意军防线在英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德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缺乏燃料和弹药,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在盟军的步步紧逼下,德军开始陷入混乱,防线全面崩溃。11月4日,鉴于防线岌岌可危,隆美尔在未经得希特勒同意的情况下,下令撤退,将部队后撤到阿拉曼以西96公里处的富卡防线。他让人带走了淡水和食物,留下4个意大利师进行抵抗。德军前脚刚走,4个意大利师就集体投降了。德军扔掉武器装备,试图在盟军合围前全部撤到突尼斯境内。蒙哥马利指挥英军乘胜追击,但由于英军行动相对迟缓,德军得以逃脱了部分主力。11 月 7 日,蒙哥马利下令停止追击。至此,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终。
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它使轴心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进而占有中东丰富战略资源的希望破灭。德意联军在北非的进攻势头被完全遏制,从此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局面。这场战役结束了 “非洲军团” 的辉煌攻势,使轴心国军队无力在非洲战场上发起主动性的攻击,直至 1943 年 5 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阿拉曼战役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它极大地鼓舞了同盟国的士气,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同时,这场战役也为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领导信念。他成功地将一支士气低落的军队转变为一支充满信心和战斗力的劲旅,通过精心的战术策划和合理的兵力部署,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他的战术思想和指挥风格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
蒙哥马利1887年出生在伦敦肯宁敦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法国、比利时服役。蒙哥马利青年时期讨厌社交生活和宴会,全身心地扑在了事业上,因此他认识的女性寥寥无几,到了38岁仍然没有结婚。有人开玩笑说:“军队就是蒙哥马利的妻子。”蒙哥马利对士兵也是关心备至。他要求军官经常到前线去,体恤士兵的疾苦,并且提出了战地伤兵救援四原则,把战士的生命和尊严放在首要位置。让人感动的是,蒙哥马利从来没有带过钢盔,他一直带着那顶有两个帽徽的坦克贝雷帽。这两个帽徽一个是将军的标志,另一个则是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记,他时刻不忘自己也是一名士兵。蒙哥马利曾这样说:“带两个帽徽的帽子,是为了要让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心。我和他们在一起。”而这顶一直追随蒙哥马利的贝雷帽,也成为他的象征。
隆美尔是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之一,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齐名。他年轻时本想当一名工程师,后听从父亲安排去陆军服役,开启了传奇的军事生涯。隆美尔在非洲战场上指挥非洲军团,把即将被英军赶出北非的意大利盟友挽救了回来,并一度将英军逼至托卜鲁克。他创造性地将 88mm 高射炮水平放置击打英军坦克,效果奇好。隆美尔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作战速度奇快,出其不意,被称为 “沙漠之狐”。然而,在阿拉曼战役中,由于德军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补给不足、兵力劣势等,即使是隆美尔这样的军事天才也难以挽回败局。他的失败也反映了战争中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阿拉曼战役英军胜利德意方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后勤补给差距。英军补给充足:英国拥有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且得到美国的物资援助,能够保证前线部队在武器弹药、燃料、食品等方面的充足供应。德意法西斯军队补给困难,德意法西斯的补给线漫长且脆弱,英国海空军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不断袭击德军的运输船只,使德军的物资难以送达北非战场。例如,德意法西斯军队的坦克、弹药、燃料等物资在战斗中消耗后无法及时得到补充,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二是兵力兵器对比。英军兵力优势:战役爆发前,英军第 8 集团军总兵力达 23 万人,而德意法西斯军队仅有 10万余人,英军在兵力上形成了 2 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英军装备优势:在重武器方面,德意军队有 547 辆坦克、480 架飞机和 520 门火炮,英军则有 1029 辆坦克、750 架飞机和 1000 多门火炮。英军在坦克、飞机和火炮的数量上都远超德意军队,在战场上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火力压制。
三是指挥与决策因素。英军指挥得当:蒙哥马利接任英军第 8 集团军司令后,对部队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训练,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集中兵力对德军防线进行攻击,注重步坦协同作战,使英军的进攻更加有效。德意法西斯军队指挥失误,战役爆发时“沙漠之狐”隆美尔因对后勤补给状况不满,将指挥权交给施图姆后回国 “养病”。施图姆对英军作战风格和战术不熟悉,在英军进攻后摸不清进攻方向,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隆美尔被紧急召回时,英军进攻已全线展开,德意法西斯军队局势已无法挽回。
四是情报工作差异。英军情报准确:英军通过各种手段,如破译德军密码等,获取了大量德意法西斯军队的情报,对其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了如指掌,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作战方案。德意法西斯军队情报匮乏,轴心国的情报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在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对英军的情况了解不足,导致他在作战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使德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
五是战场态势与战略布局。英军战略明确:英军在阿拉曼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并等待时机发动反攻。蒙哥马利指挥英军先进行防御作战,消耗德意法西斯军队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战场的目标是夺取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但由于后勤补给困难和兵力不足等原因,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在阿拉曼战役中,德意法西斯军队的进攻受到英军的顽强抵抗,且在英军的反攻下逐渐陷入困境。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它不仅是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一次重要胜利,更是整个战争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战役的胜利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在士气上对盟军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评价说:“在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次;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无敌。”通过对这场战役的回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也能深刻体会到在绝境中奋起反击的勇气和决心。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为后来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也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在面对挑战时,团结、勇气和智慧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编者按】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德国司令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统领的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的战役。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阿拉曼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与瓜岛战役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阿拉曼战役向全世界展示出战争中的正义力量,为后来的战役树立了榜样。这场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北非的命运,也对整个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年在阿拉曼举行的战役纪念活动,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作者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次战役,内容丰富,仿佛那些战争场面就在眼前,重温历史,珍惜和平,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