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四十一

作者: 温国兴 点击:408 发表:2025-03-15 09:09:49 闪星:1

摘要:汉朝与匈奴在交往中,凭借各自的优势而生存。从汉朝到匈奴的中行说指出匈奴不应过度依赖汉朝的物资而改变自身习俗,否则会失去自身优势,这强调了保持民族特性和独立性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如果过度被其他民族的物质和文化所同化,就可能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行说认为匈奴的治理方式虽然简单,但高效且能长久,相比之下汉朝虽有礼义但亲属间为权力争斗不断。这反映出不同的治理理念各有优劣,不能单纯以一种标准来评判,且权力结构和传承机制对于国家稳定至关重要。

汉朝初期,匈奴成为进犯汉朝的主要势力。如何处置同匈奴的关系,是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重要问题。《资治通鉴》卷十四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原文如下:

后顷之,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初立,帝复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

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牧。其遗汉书牍及印封,皆令长大,倨傲其辞,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汉使或訾笑匈奴俗无礼义者,中行说辄穷汉使曰:“匈奴约束径,易行;君臣简,可久;一国之政,犹一体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云有礼义,及亲属益疏则相杀夺,以至易姓,皆从此类也。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喋喋占占!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言为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熟,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梁太傅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虖!”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过了不久,冒顿单于去世,他的儿子稽粥继位,号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汉文帝又派遣宗室之女翁主,也就是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单于的妻妾称号),派宦官燕地人中行说辅佐翁主。中行说不想去,汉朝强行让他去。中行说说:“如果一定要我去,我将会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到达匈奴后,就投降了单于,单于非常亲近宠幸他。

当初,匈奴人喜欢汉朝的丝织品和食物。中行说说:“匈奴人口数量抵不上汉朝的一个郡,然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衣食与汉朝不同,不需要仰仗汉朝。如今单于改变习俗,喜欢汉朝的东西;只要汉朝给的东西不超过十分之二,那么匈奴就会完全归属于汉朝了。”匈奴人得到汉朝的丝织品,就穿着在草丛荆棘中奔驰,衣服裤子都被撕裂损坏,以此来显示不如匈奴的旃裘(毛毡或毛皮做的衣服)坚固完好;得到汉朝的食物,都扔掉不吃,以此来显示不如匈奴的奶酪方便味美。于是中行说教单于身边的人分条记事的方法,用来计算记录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匈奴送给汉朝的书信木牍以及印封,都让它又长又大,言辞傲慢,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 。

汉朝使者中有人嘲笑匈奴习俗没有礼义,中行说总是质问汉朝使者说:“匈奴的法令简约,容易施行;君臣关系简单,能够长久;一国的政务,就像一个整体一样。所以匈奴即使有动乱,也必定会拥立同宗族人为主。如今汉朝虽说有礼义,可等到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后就相互残杀争夺,以至于改朝换代,都是这类情况。唉!你们这些住在房屋里的人,就不要多说了,喋喋不休,自夸自赞!只要汉朝所送给匈奴的丝织品、粮食等,让它们数量够,质量好就行了,何必说那么多话呢!而且所给的东西,如果完备、美好,那就算了;如果不完备、质量粗劣,那么等秋天庄稼成熟时,我们就会用骑兵践踏你们的庄稼!”

梁国太傅贾谊上奏疏说:“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形势,值得为之痛哭的事情有一件,值得为之流泪的事情有两件,值得为之深深叹息的事情有六件;至于其他违背常理、损害道义的事情,难以全部用奏疏列举出来。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太平了。’而我独自认为并非如此。说天下已经安定太平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阿谀奉承,他们都不是真正了解国家治乱根本的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自己却睡在柴草上面,火还没有烧起来,就说很安全;现在的形势,和这有什么不同呢!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在您面前详细地说一说,然后陈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您可以仔细地选择采用!如果治理国家要劳神费思,辛苦身体,缺乏钟鼓音乐的娱乐,不这样做也可以。如果所享受的乐趣与现在一样,又能使诸侯遵守规矩,不再发生战争,匈奴归服,百姓质朴,活着的时候是英明的皇帝,死后成为圣明的神灵,美好的名誉流传无穷,使修建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太宗,向上能与太祖相配,和汉朝一样无穷无尽,确立经典,制定纲纪,成为万代的法则。即使有愚蠢幼小、不成材的继承人,也能承蒙祖业而平安无事。凭陛下的明智通达,再让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在下面辅佐,达到这样的局面并非难事。

“封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定会形成相互猜疑的形势,下面的百姓多次遭受祸殃,上面的皇帝多次为此忧虑,这实在不是使君主安定、百姓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是皇帝的亲弟弟图谋做东帝,亲哥哥的儿子也向西进兵攻打朝廷,现在又有人告发吴王了。天子正年富力强,行为道义上没有过错,又施加了恩泽,尚且出现这样的情况;何况那些强大无比的诸侯,他们的权力比这些还要大上十倍呢!”

我们通过这段文字,了解到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汉朝与匈奴在交往中,凭借各自的优势而生存。从汉朝到匈奴的中行说指出匈奴不应过度依赖汉朝的物资而改变自身习俗,否则会失去自身优势,这强调了保持民族特性和独立性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如果过度被其他民族的物质和文化所同化,就可能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行说认为匈奴的治理方式虽然简单,但高效且能长久,相比之下汉朝虽有礼义但亲属间为权力争斗不断。这反映出不同的治理理念各有优劣,不能单纯以一种标准来评判,且权力结构和传承机制对于国家稳定至关重要。

贾谊指出当时看似太平的局势实则隐藏危机,如同抱火卧于积薪之上,提醒统治者要有危机意识,不能盲目乐观。在和平稳定的表象下,要警惕潜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贾谊强调诸侯国势力过强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诸侯间为了权力会相互争斗,导致社会动荡。这说明合理控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非常必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完成,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旨在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作者文中提到贾谊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毛泽东主席多次在各种会议提到贾谊这个人。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