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故事
人们经常用“阅历”来评价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历,这个过程无形中塑造着人的品格,有时候还会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受家庭风气的影响,我接触文字较早。那时候父母忙着他们的工作,他们并不热衷于“儿童早教”,社会上也还没有“输在起跑线”的焦躁。我对阅读的好奇最早是源于母亲的行为。那时候我大约七八岁,母亲从乡村夜校回来,洗漱之后,就会凝重地坐在台灯之下,捧书而读。台灯如此简陋,我很喜欢那个红纱灯罩,上面好像还画有两只黑色的蜻蜓。灯罩上散发出来的红光让这个简陋的家存满温暖。阅读中的母亲是严肃的,严肃得我都不敢出声。后来我才知道了母亲的秘密,她看的是一本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
那是一个多么奇怪的书名啊!母亲却爱不释手,竟然无视她的儿子对母爱的渴望。母亲看书,我看母亲,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有时候一觉醒来,还能看见母亲满脸泪痕。那时候我受到的惊吓真是无法言说。在那个漫长的秋冬之夜,我隐隐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改变着我们。母亲也在给外婆讲书中的故事,我卧在外婆的怀里,似懂非懂地听她们的述说。“琼姐”成了我们不曾谋面的朋友,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夜晚。几年之后,生活又发生了变化,夜校解散了,家家都承包了土地,母亲被绑在几亩田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小学即将毕业,已经能帮母亲下地劳动。空闲的时候,我们仍以阅读为乐。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母亲读书、讲故事成了我们一家晚餐后最有趣的休闲。
父亲从省城回来,给我们带回几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新书《第二次握手》。这是父亲从厂里的图书馆借来的。书的封面简朴素雅,一个浅灰色的女子侧身向里凝望着,有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哀伤,那一定是我们的“琼姐”了!母亲终于可以公开阅读,她已经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翻开那页读那页。但是疲惫的母亲似乎没有了往日阅读的激情。又是一段比较农闲的时光,暑假快要结束,我一头扎进书里,沉潜在几十年前的故事中,与他们同悲同喜。午后的阳光斜射下来,我坐在院中的枣树下读书,抬起头,眼里满是泪水。
这本书在家里存留了一个多月,我看完后,又转经了几个人的手。封面有点旧了,就有人为书包了书皮。中秋节后,父亲回来把书带走了。我惆怅了很久。那一群优雅活过的人似乎也离我远去,他们不会知道,一颗少年的心悄悄地追随着他们,走上了人生的长路。活着,像他们那样活着!心中有了这样一个“秘密”,生活也变得快乐起来。我想摆脱农村的那种辛苦又单调的生活,我想去更远的地方,寻找那几个为时代苦闷所困扰的青年,诉说自己心中的太多感动。长大后,我开始浮萍一样地在各地漫游,青岛、南京、上海……有一次去大草原,经过一个叫“浑源”的小县城,我执意要停下来,在县城的小街上徜徉了很久。书中的富家公子苏冠兰为避战火,曾在此居留。我试图寻找他当年的足迹,然而黄昏的街上除了翻卷的枝叶,很少能看到人迹。
后来,我到了一个偏远的小矿,一边教书一边写作。矿上的孩子质朴可爱,他们宽容地接纳了我这个还操着异乡口音的老师。让我欣喜的是在矿里的图书馆又借到了《第二次握手》。为打发无聊的余暇,我动手抄起了这本书。晚上抄几页,有空再念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分享着老师的感动,发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这是真的吗?”人到中年,少年心事渐渐化为烟尘,唯有儿时阅读带给我的感动始终不曾淡去。下午,雨声正急,收到了在一个旧书网买到的一包旧书。打开后,熟悉的封面让我的心怦然一动;翻开扉页,一个熟悉的藏书章扑入眼帘:“太原无线电四厂、工会图书馆藏书”,这是多么巧合的事啊!三十年前读过的书在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我的手中。只是,昔日的工厂已经倒闭,父亲已经故去,只有书中的那一群人物还是那么的鲜活和年轻。
【编者按】《第二次握手》原名《归来》是张扬的文学作品,该书描写大学生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遭苏父反对。丁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留在国内的苏冠兰成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日久生情成婚。然而,远在美国的丁洁琼拒绝所有男士的追求,一心一意履行着与苏的爱情约定,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国,始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第二次握手》曾经感动过一代人,这部作品也曾受批判。熟悉《第二次握手》的人应该已经不再年轻,作者因为《第二次握手》感概万分,是呀,岁月总是留不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阅读中去回忆过往,回忆故去的亲人,也许,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