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把“广场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一九四五年五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的第一场观众是党的“七大”全体代表。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来,她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有如此突出的历史地位,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创作、编排到演出,群众全程参与、群众全程指导、群众全程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剧作,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表现人民群众斗争生活,并力求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探索性的民族新歌剧;是在肯定民族化、群众化的前提下,吸取西洋歌剧经验,在不削弱文学性、戏剧性的前提下增强音乐性,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寻求综合性艺术形式的统一与完整的一部中国经典式的民族歌剧。
《白毛女》的修改过程,能体现群众参与,吸纳群众意见的地方很多。比如:(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为第一场观众观看后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二)喜儿形象曾经较多地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当她受黄世仁的污辱并怀孕时,曾一度对黄抱有幻想。对应不应保留这样的情节,编剧时就有过争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有的同志指出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黄世仁,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群众的意见,使剧作者删去了喜儿身上这些思想上的杂质并对剧本作了重要修改,这样形象就显得更为完整、美好;(三)整个《白毛女》就象一座喷发的火山一样,倾泻出长期蕴积在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之情。例如,喜儿的山洞生活,因为与主题并无多大关系,假如多了这个演出过程,反而会延缓主题发展的速度,根据演出现场群众意见,作者最终把这一幕全部删去了。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使《白毛女》日臻完美。
以上用了近千字来说明《白毛女》是怎样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笔者就为了一点:用一部作品依靠走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作为指导方针,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不可否认的最佳选择!为此,笔者建议应把“广场教育”作为未来时代的教育“新常态”。
所谓“广场教育”就是“接地气”教育,就是群众教育,就是开放式教育。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首先是字面意。就是把教室搬到广场,是真正的“接地气”教育,真正的开放办教育。像在延安时期那样,中间是舞台演出,四周是群众观众,只要你那个地方“演出”的不好,甚至是反面,那都要及时的修改纠正;还可以让群众做演示,提建议,把好的做法,好的教学法,好的学习习惯等及时吸纳到教育课堂,及时转化为教育成果,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教育优势得到更好地发挥,使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其次是延伸意。“广场”是群众活动的场所,可以理所当然地把“广场教育”理解为“接地气”教育,理解为群众教育。也就是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群众就是教育的试金石,教育办得好不好,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校园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广场”,也就是说,校园内的教育照样可以把广大群众吸纳进来,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深入课堂,让群众改进校园文化,让群众参与教学改革,让群众评议学校、校长、教师,让群众指导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育环节中,都应该看到群众的身影,听到群众的声音,闻到群众的气息,收到群众的信息,得到群众的反馈。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民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群众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开放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广场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未来时代的教育“新常态”。
【编者按】文章另辟蹊径,将《白毛女》的创作经验与教育教学相联系,构思新颖独特。《白毛女》这部经典之作在文艺创作与教育理念的交融碰撞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作者借《白毛女》凭借群众路线铸就艺术巅峰的历程,巧妙的引出 “广场教育” 这一创新理念。文中对《白毛女》的剖析详实,充分展现了其群众路线的成功之处,为引出 “广场教育” 理念做足了铺垫。从《白毛女》的艺术特色、群众参与创作的关键作用娓娓道来,再过渡到对 “广场教育” 的大胆设想,引领读者一同探寻从艺术成功经验到教育革新的可能性。作者以歌剧《白毛女》的修改过程来启示引领读者深入思考艺术与教育之间那紧密相连的纽带,以及群众力量在不同领域所能激发的无限潜能。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