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四十

作者: 温国兴 点击:413 发表:2025-03-14 10:14:37 闪星:2

摘要:刘长的故事告诉人们,对刘长这样的人进行教育与监管的重要性。淮南王刘长的行为失当最终导致悲惨结局,这反映出对于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教育和监管至关重要。汉文帝对刘长的骄纵,没有给予严格的教育和监管,使得刘长肆意妄为,最终走上谋反的道路。在现代管理和教育中,对于权力的约束和品德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不能因为溺爱或放纵而忽视原则。对于部下,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发现部下的错误倾向,要及时制止,避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要让部下树立言行引起后果的意识。刘长多次做出僭越和不恭顺的行为,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后果,最终付出生命代价。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考虑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能任性而为。作为一国之君,汉文帝在处理刘长问题上优柔寡断,既没有从一开始就严格约束刘长,后来又在惩罚刘长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刘长死亡后自己陷入舆论困境。这启示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果断且全面考虑,一旦做出决策,也要有担当后果的勇气。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的异母弟,西汉初年诸侯王。刘长力能扛鼎。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汉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汉文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汉文帝赦免了他,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绝食而死,谥号厉王。如何处置犯上作乱的淮南王,是汉文帝面临的难题,为此他做出了艰难的选择。《资治通鉴》卷十四记载了汉文帝处置淮南王的事件,其中有得有失。原文如下:

  淮南厉王长自作法令行于其国,逐汉所置吏,请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从之。又擅刑杀不辜及爵人至关内侯;数上书不逊顺。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蔡及代顷王、济北王兴居以为儆戒。

  王不说,令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与宗正、廷尉奏:“长罪当弃市。”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邛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

  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县传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户。

  匈奴单于遣汉书曰:“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支等计,与汉吏相距。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帝报书曰:“单于欲除前事,复故约,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倍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单于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淮南厉王刘长自己制定法令在他的封国内施行,驱逐了汉朝所设置的官吏,请求自己设置丞相和俸禄二千石的官员;汉文帝委屈自己的心意听从了他。刘长又擅自刑杀没有罪过的人,还擅自授予人爵位直到关内侯;多次上书言辞不恭顺。汉文帝难以亲自严厉地责备他,就命令薄昭写信婉言劝谕他,引用管叔、蔡叔以及代顷王、济北王刘兴居的事例作为警戒。

  刘长很不高兴,让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多人和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谋划,准备用四十辆辇车在谷口发动叛乱;派人出使闽越、匈奴。事情被发觉后,有关部门进行审理。汉文帝派使者召刘长进京。刘长到了长安,丞相张苍、代理御史大夫职务的典客冯敬,与宗正、廷尉上奏说:“刘长的罪行应当斩首示众。”汉文帝顾忌杀了刘长后果严重,就下令说:“赦免刘长的死罪,废除他的王位,不让他再做王;把他迁徙到蜀郡严道县的邛邮安置。”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用辎车载着刘长,命令沿途各县依次传送。

  袁盎劝谏说:“皇上向来骄纵淮南王,没有给他配置严厉的师傅和丞相,所以才到了这种地步。淮南王性格刚强,如今突然严厉地惩治他,我担心他突然遭受雾露而生病死去,陛下就会有杀弟弟的恶名,那该怎么办呢?”汉文帝说:“我只是让他受点苦头罢了,现在就把他召回来。”

  淮南王果然愤怒怨恨,不肯进食而死。辎车传送到雍县,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汉文帝哭得非常悲伤,对袁盎说:“我没有听你的话,最终让淮南王死了!现在该怎么办呢?”袁盎说:“只有斩杀丞相、御史来向天下谢罪才行。”汉文帝立即命令丞相、御史逮捕拷问沿途各县传送淮南王时没有打开封门送食物的人,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用列侯的礼仪把淮南王埋葬在雍县,设置三十户人家为他守墓。

  匈奴单于给汉朝皇帝写信说:“前些时候,皇帝谈到和亲的事情,很符合我的心意,我们双方都很高兴。汉朝边境的官吏侵犯侮辱右贤王;右贤王没有请示我,听从了后义卢侯难支等人的计谋,和汉朝官吏相互对抗。断绝了两国君主的盟约,离间了兄弟般的亲情,所以我惩罚了右贤王,让他向西去攻打月氏。凭借上天的福佑,官吏和士卒优秀,马匹强壮,把月氏全部消灭,斩杀、招降了他们,平定了那里;楼兰、乌孙、呼揭以及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已经归属了匈奴,所有拉弓射箭的民族都合并为一家,北方地区已经平定。我希望停止战争,让士卒休息,饲养马匹,消除以前的不愉快,恢复原来的盟约,来安定边境的百姓。皇帝如果不想让匈奴靠近边塞,那就下诏让官吏和百姓远离边塞居住。”汉文帝回信说:“单于想要消除以前的不愉快,恢复原来的盟约,我非常赞赏。这正是古代圣王的心意。汉朝和匈奴约定为兄弟,所以赠送给单于的东西很丰厚;违背盟约、离间兄弟亲情的,常常是匈奴一方。然而右贤王的事情已经在赦免之前了,单于不要过分追究!单于如果真的像信中说的那样,明确地告知各位官吏,让他们不要违背盟约,有信用,我会恭敬地按照单于信中的要求去做。”

  刘长的故事告诉人们,对刘长这样的人进行教育与监管的重要性。淮南王刘长的行为失当最终导致悲惨结局,这反映出对于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教育和监管至关重要。汉文帝对刘长的骄纵,没有给予严格的教育和监管,使得刘长肆意妄为,最终走上谋反的道路。在现代管理和教育中,对于权力的约束和品德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不能因为溺爱或放纵而忽视原则。对于部下,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发现部下的错误倾向,要及时制止,避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要让部下树立言行引起后果的意识。刘长多次做出僭越和不恭顺的行为,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后果,最终付出生命代价。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考虑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不能任性而为。作为一国之君,汉文帝在处理刘长问题上优柔寡断,既没有从一开始就严格约束刘长,后来又在惩罚刘长时没有考虑周全,导致刘长死亡后自己陷入舆论困境。这启示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果断且全面考虑,一旦做出决策,也要有担当后果的勇气。

  这段话还带给我们另外一些思考。匈奴单于与汉朝之间的书信往来体现了国际关系中诚信的重要性。双方都希望恢复盟约,但以往匈奴多次违背盟约。这说明在国际关系以及各种合作关系中,诚信是维持关系稳定的基石,违背承诺会破坏信任,即使想要修复关系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危机处理方面,亡羊补牢至关重要。当淮南王死亡这一危机发生后,汉文帝和袁盎等人讨论应对措施,包括惩处相关责任人、妥善安葬等。这表明在面对危机时,需要冷静思考,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和挽回局面,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二〇二五年三月十三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文章紧扣历史文本,深度挖掘了刘长事件及匈奴与汉朝书信往来的多重意义。作者借助《资治通鉴》所载的淮南王刘长之事,深入剖析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启示。从对刘长教育监管缺失、汉文帝决策失误,到国际关系中诚信的探讨,视角多元且精准。作者抽丝剥茧,将历史教训与现代管理、教育、国际关系等维度紧密相连,引导读者在历史的幽微处探寻处世、治国、外交的真谛。读者随着作者走进“汉文帝处置淮南王”的这段历史,聆听古人的故事,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养分,为当下的生活与决策提供镜鉴。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