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说帽饰 话诗意

作者: 岸易通 点击:442 发表:2025-03-13 09:17:30 闪星:3

摘要:一言以蔽之曰:该书突破了传统诗歌模式,既把帽饰诗歌请进了文学殿堂,又让整体创意焕然一新。既是我的良师益友,又是我的“拜把子”兄弟。

  进入2023年岁末,我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快递给我送来一本既弥足珍贵,又特有创意的新书《帽饰有诗意》。

  这本书来之不易。从去年2月份在中国作家网看到由南通市文联指导、南通市作协主办、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承办的“帽仕汇杯”帽饰主题诗歌大赛征稿启事以来,已经整整一年了。从3月份着手参赛,到4月底看到发布的获奖信息,再到10月份作品集出版,我也经历了八九个月的期盼。我以一首获得鼓励奖的现代诗《帽之琢》很幸运地入选在该书中。

  从快递员手中接过该书,我快速拆封后,首先打量了这部书的模样,从护封到赋辞(相当于序),从目录到诗篇,从后记再到封底,无不令人欣喜,既充满了新书气息,更突出了设计创意。让我一见钟情。包括14页赋辞,12页目录,328页正文和后记在内,我中午连吃饭都没有停下来,一口气读完,然后又仔细阅读了几首重点诗歌,我已经爱不释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这部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二字。应该说,创意就是这部书的灵魂。

  创意之一,出书速度快。从去年4月30日发布获奖名单,到10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紧紧用了短短的半年时间。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说明主办方对这次征文活动的准备非常充分,也非常到位,当然,对宣传帽饰文化更是高度重视,特别专注。

  创意之二,创作领域新。当我拜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眼界一下被打开。这次以帽饰为主题的帽饰诗歌征文开辟了一个诗歌创作新时代和新领域——把帽饰诗歌请到了文学殿堂。正如“帽士汇”创始人孙建华在该书的后记中指出的那样:“在帽饰这个细分的领域里,我总想做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征集101首关于帽饰的诗词歌赋便是其中之一。”他说“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这么多(1500多首)的诗词歌赋中得到灵感的启迪,收获新的认知,了解对帽饰这一现代时尚单品的不同解读,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因为帽饰而更加丰富更加美好!”

  我也曾写过无数首诗歌,包括现代诗和格律诗,但是,像帽饰诗歌这一崭新领域,我还是第一次触碰。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领域。当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心中对这次“帽仕汇杯”征文才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的认识。正如孙建华所说:“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雷姆特,我很好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帽又意味着什么呢?又有多少不同的理解和情感连接呢?”是啊,我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帽子竟然会有这么多解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帽饰的“愚知”。

  越是翻阅越是爱不释手,越是凝思越是被帽饰诗歌的奇思妙想所折服,就像新娶到家里的媳妇一样,越看越俊美,越读越喜欢。小小的帽子,竟然会有这么多骚人墨客为之倾心思考,深挖回忆,奋笔疾书,迸发出各式各样之感叹。他们之所以如此用心耕耘,如此匠心构思,如此精雕细琢,就是为了开辟一个诗词创作的崭新领域,就是为了给读者奉献出一道美妙无穷的诗词歌赋大餐。令读者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我由衷地佩服他们对古今中外帽饰文化怀有如此深刻而广博的认知与理解。

  创意之三,内容质量高。这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写的都是帽饰,但是,作家们创作内容几乎涉及到帽饰领域的各个方面。正如“帽士汇”创始人孙建华所说:100人的心目中就有1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他们对帽饰的理解和个人感情上的连接是多样的丰富的,也是全面的。二是联想更深刻。比如,《扬子江诗刊》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弦,在《帽子》这首诗中写道:“有的帽子挂在墙上、帽架上/是对头颅的纪念/有的帽子挂在时光深处/是对消失的脸的纪念”。这里作者联想到的不仅仅是直观的帽子,而是与帽子相连的感情深处的念想和挂记。再比如中国当代诗人、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在《关于帽子》中这样描写:“我们曾以童年为帽/不是每个帽子都是甜的/我们曾以青春为帽/自带翅膀,让奔走也像飞行/……”这里他把童年和青春比作帽子,令人耳目一新,寓意婉转而又深刻。三是意境绝美。有些诗句,语言表达非常到位,意境达到了相当高度。在此不能一一赘述了。

  创意之四,书本设计巧。《帽饰有诗意》这部书是我见过的书中设计最精巧的图书之一。本书设计32开本,封面由两个页面折叠而成。这是此书设计最有创意之处。护封首页呈青灰色,右侧靠近出边处竖着嵌入“帽饰有诗意”5个硬笔草书刻字,显得温婉和谐;左上角是此书的编著者“帽士汇 编”四个宋体四号雕字;左下角位置是出版社名称——作家出版社,这5个嵌入与书名字体一致的硬笔五号草书刻字。整个护封设计素雅大气,充满诗意,字体与颜色和谐完美,挥然一体。

  更令我惊叹的是,从护封右侧探出了二分之一左右的圆檐帽雕塑图案,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这半顶帽子的冠部与檐部均呈现出黑色,两者之间由四个银灰色砸圈隔开,帽檐处也画有一道银灰色砸圈,帽饰图案由此更为突出,也更加靓丽。这或许正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吧?对于主题宣传帽业的公司来说,很显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佳效果。

  更为绝妙的是,当打开护封页面之后,这个护封页面居然是倒装折叠式设计的,回翻护封页面才发现,护封页面展开之后,与背面的湖蓝色封面相互映衬,整体构成的竟然是一张16开完整的大封面。并且这一湖蓝色封面的右边同样凸出了半个帽子,这个图案与护封首页的帽子图案正好对折的同一个位置。所不同的是,这半顶帽子的冠部与檐部之间是由四个白色砸圈隔开的,帽檐处也画有一道白色砸圈,帽饰图案在湖蓝色做底色的基础上,更是格外抢眼。

  这时我才发现,整个护封上印有一张完整的圆檐帽子图案。翻过护封就是一张空白的湖蓝色护页,护页后面是写有与护封字体一致的青色扉页。翻阅整部书发现,凡是分类处都夹上了同样纸质,同样青色的页面,这个页面既是一种装饰,也给读者阅读提供了便捷。

  创意之五,侧重细节创意。用赋辞代替序言又是这部书细节上的一个创意。这部书用张国祯先生和赵晓生先生所做的赋辞替代了常规序言。赋辞中对本书集结的来龙去脉以及这100多首诗词歌赋进行了分析与点评,中肯不失达雅,简约而又精辟。目录与页码在编排上也有一个小小的创意,也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该书在编排了总页码的同时,还对等级奖、优秀奖、鼓励奖和特约诗4个部分,分别设计了等级内的页码序号,这一设计为读者提供了直观便捷的阅读样式,犹如参观故宫一样便捷,令人痛快淋漓,心旷神怡。

  一言以蔽之曰:该书突破了传统诗歌模式,既把帽饰诗歌请进了文学殿堂,又让整体创意焕然一新。既是我的良师益友,又是我的“拜把子”兄弟。


  此文刊发在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公众号2024年3月24日——题目是《我与好书“拜把子”》

  此文荣获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我的读书故事”优秀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紧扣书籍特色,以细腻的笔触拆解了《帽饰有诗意》的独特创意,从多个维度展现书籍魅力,让读者对其心生向往。文章逻辑清晰,由自身经历引入,逐步深入剖析书籍亮点,字里行间满溢对书籍的喜爱与赞赏。在知识的海洋中,一本独具匠心的书籍往往能如璀璨星辰般吸引读者目光。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线,串起了对《帽饰有诗意》这本书的邂逅与钟情。从得知大赛征稿,到入选作品成书,作者详细记录了漫长的期待过程。文中着重剖析该书的五大创意亮点,从出书速度、创作领域、内容质量、书本设计到细节处理,无一不让人看到主办方对帽饰文化的执着与创新。这不仅是对一本佳作的推荐,更是借书籍创作的独特视角,呼吁更多创作者打破常规,为文学领域注入新活力,激励读者在阅读中挖掘更多未知的精彩。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