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于都散记(五)

作者: 宋同文 点击:486 发表:2025-03-12 10:17:35 闪星:4

摘要: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较全面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革命烈士,这是于都人民对烈士们的最好纪念。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而建立的场馆。纪念馆对许多有名有姓的烈士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烈士们的伟大精神。

 

        五、在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烈士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作出的注脚。 

        银河悦读中文网就是以“信仰的力量”为题,组织了一次征文活动,并将征文作品结集出版。2024年10月12日上午,网站在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图书捐赠仪式。网站站长李玲、《信仰的力量》主编陈辉、金牌编辑青梅煮酒代表银河悦读中文网,向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捐赠《信仰的力量》一书。而后,大家参观了纪念馆。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而建立的场馆。于都县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于都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数以万计的于都儿女参加了红军,许多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纪念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展示了于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生活、战斗场景以及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纪念馆对许多有名有姓的烈士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参观者直观地感受到烈士们的伟大精神。

       我们跟随纪念馆解说员,聆听她对一些烈士事迹的讲解。

       这是一组塑像,画面有着立体效果,烈士高克勤手脚戴着镣铐,上身是白色褂子,下身黑色裤子,左膝盖上有块补丁,裤脚破烂,目视前方,眼神坚毅。他打着赤脚,右脚夹着笔,留下一行黑字。高克勤是于都县禾丰乡中坊村石园背人,1910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务农,深受土豪地主的剥削和压迫。1926年,他只身到于都县城求学,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在共产党人丘倜等人引导下,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成为于都县工农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高克勤从赣州农工运动训练班结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2月,他与张文焕等人领导了里仁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受挫后,他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与张文焕留在里仁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29年9月,靖卫团对里仁地区大肆烧杀,高克勤率队英勇抗击,因众寡悬殊,队伍在突围时被截击,高克勤不幸被捕。敌人对他施用了种种惨无人道酷刑,逼他交出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名单,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双手被捆的情况下,他用脚趾夹笔,在地上写下“我为革命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誓言。最终,高克勤被敌人残忍杀害。

       高克勤烈士的革命精神是于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幅展图,也是以塑像进行的立体布置。烈士马德明被关在小屋里,透过木窗,能看到他被敌人严刑拷打后的状况。他满身伤痕,坐在稻草铺就的地上,上身坚强地斜靠着墙壁,在跟半蹲状的狱友交谈,此处题写着“马德明狱中交最后一次党费”。

       马德明是于都县著名革命烈士,也是早期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领导者之一。他1891年出生于宽田乡上堡村龙卷丘,少年时期家境贫寒,靠租地耕种为生。他性格倔强,敢作敢为。1930年,马德明受共产党员钟国芬的影响,带领8名同乡,携9支手枪和一匹白马,创建了上堡赤卫大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冬,主力红军离开赣南后,马德明带领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先后担任于瑞会边区赤卫队副大队长、大队长,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宽田区委书记,西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西江县委书记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马德明临危受命,担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兼游击司令部司令,带领军民在敌人全面封锁、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掩护项英、陈毅领导的部队突围。1935年5月,马德明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俘虏。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6月13日,马德明被敌人押回上堡村,在村中央的狮石岩石洞口,他高呼“共产党万岁”后,纵身跳入石洞,英勇就义。马德明烈士在狱中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惨无人道的酷刑,他始终坚守信念,没有泄露任何党的机密。他将身上仅有的金戒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党组织,表达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展厅内,我还注意到一个半身像雕塑,他叫谢大跃。上方是他的一张照片和个人简介。谢大跃是和我们同时代的人,他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

       谢大跃是于都县银坑镇鲤汾村人,1958年出生,1978年3月入伍,是某部队三机连战士。1979年3月4日,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1岁。他被追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共党员。1979年2月,谢大跃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3月3日,他所在三机连奉命攻打谅山南市区四二八高地。4日凌晨总攻开始后,我军战士勇猛地向主峰发起冲击。然而,敌人凭借险要地势和交错的明碉暗堡,以及猛烈的火力,使我军一时受阻。谢大跃奋不顾身,冒着弹雨占领了敌人火力点,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谢大跃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胜利创造了条件。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诚、勇敢和奉献精神。

       可以看出,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较全面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革命烈士,这是于都人民对烈士们的最好纪念。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于都县都组织纪念活动,缅怀谢大跃等革命烈士英勇事迹,激励后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纪念馆里,还存有一篇《祭文》,内容是:

       维公元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岁在癸巳,节届清明。于都民众,肃立于前。谨以鲜花吉果,恭祭革命先烈。文曰:

       千年古县,源远流长。人文璀璨,物阜民康。

       清末以降,沉沦沧桑。山河破碎,国难家殇。

       共产主义,点亮曙光。工农觉醒,拿起钢枪。

       赣南大地,旌旗飘扬。红色政权,建国立纲。

       于都儿女,不遑多让。组建武装,壮大力量。

       建企购债,筹款筹粮。出人出力,竟献儿郎。

       参军支前,随军北上。万名子弟,血染沙场。

       驱寇降敌,正气高扬。烈烈忠魂,千载景仰。

       壮志丹心,万古流芳。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慎终追远,恩义无疆。

       今逢盛世,百业兴旺。长征源头,续写荣光。

       三送春风,拂满城乡。政通人和,盛举共襄。

       中央关怀,惠风和畅。振兴发展,梦想启航。

       若干意见,谋定小康。全国同步,建成在望。

       先行先试,敢想敢闯。三区四化,步履铿锵。

       统筹城乡,共建共享。扶贫攻坚,和谐安康。

       勤政为民,人心所向。务实清廉,永远跟党。

       告慰先烈,红土荣昌。零山贡水,尽写华章。

       谨此上达。伏惟尚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借一次赠书仪式,参观了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纪念馆内的图片和讲解员的解说,懂得了一些烈士的英雄故事,作者萃取了烈士高克勤、马德明、谢大跃等人的革命故事,突出展现了先烈的事迹,使读者再次感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的壮丽篇章,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辈要牢记先辈的付出,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讲好他们的红色故事,坚定信念的力量。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