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昨晚央视电影频道播发了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看着电视屏幕上手拿双枪的李向阳,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却出现了小时候在农村露天看这个电影的情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村看一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我所在的清原县(现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夏家堡公社(现为夏家堡镇)下辖30多个生产大队,却只有一个放影队,得两三个月,甚至小半年才能轮到我们卢家堡(现为下王堡村)生产大队。
冬季的一天,听说晚上有电影,还是打仗的片,我们这帮毛头小子都高兴坏了,真是奔走相告,乐颠了馅。天刚一插黑,小学校操场上就支起了银幕,最开始去的是我们这些孩子。女孩子们占好了位置老老实实坐下了,而我们这帮毛头小子在银幕下面钻来钻去地疯闹着。天黑下来,大人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操场上挨挨挤挤地坐满了人。
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电影队走到哪都拉着电锅(就是发电机,村里人都叫电锅),可能电锅老化,经常出毛病。所以,只要听到电锅响起来,我们才把心放下来,一会儿银幕上就出现了人。这一次演的正是《平原游击队》,银幕上,李向阳双手拿枪,左右开弓,鬼子应声倒下,看着真带劲儿真过瘾。当看到日本鬼子杀了一个回马枪,把一位老人烧死,还一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大宝”打死了的时候,气得我攥紧了小拳头,在心里恨死了日本鬼子。
就在李向阳带着队伍将要杀回村里的关键时刻,电锅却出了故障。放映员赶紧跑过去修,可是半天也没有修好,很多人坐不住了,便都跑去围观,我也挤在围观的人堆里。只见放映员(我记得好像姓张,个子不高)急得满头是汗。有一年龄大的人安慰他说:“别着急,慢慢修,肯定修好。”现在回想,其实哪是不着急,而是忒着急了。还别说,竟然修好了。接着看到李向阳进城烧了日本鬼子的粮库,好解恨。
冬天的夜晚,特别冷,等电影演完了,脚都冻了。但尽管如此,也兴奋。特别是看《小兵张嘎》时,我们这些毛头小子都看直眼了。第二天放学后,每人手里都是一把用木头做的手枪,然后跑向河边“打仗”去。
七十年代后期村里不仅通了电,还有自己的放影机,生产大队的两个电工兼放映员。想看电影,就到县电影公司取片子。记得,我当生产大队会计时,去县里办事儿还去电影公司取过片子。有了电,看电影就不成问题了,加上卢荣才和王玉成两位放映员的技术相当好,换片子的速度相当快。虽然还是露天电影,但也感觉非常好。心情好了,电影场上的笑话也多了起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村里一个比较开放又特能说笑话的妇女,到电影场找自己的丈夫,却故意高声喊“老爷们”,结果很多“老爷们”答应,引得一阵笑声。
露天电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尽管那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人的精神头却是很足,特别是看完电影后,浑身是劲儿。现在,虽然家家有大彩电,坐在炕头上,喝着茶水就能看电影,但我感觉人的精神状态并不比那时好。不知道为啥?
2025年3月10日早
【编者按】文章以电影为引,自然地将回忆拉回到过去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昨晚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的《平原游击队》,勾起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清原县的农村,看一场电影实属不易。影片中李向阳的英勇身姿,与作者儿时在露天场地观影的经历相互交织,从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到电锅故障时的焦急等待,再到电影带来的精神触动,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露天电影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一同回溯那段充满质朴与热情的岁月。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